頻道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動態  | 研究成果  | 臺灣姓氏  | 尋根圖片
 姓氏源流  | 姓氏文化  | 宗祠祖厝  | 族譜鉤沉  | 名門望族  | 各姓名人  | 尋根覓親  | 好書共賞  | 常識薈萃
 
 
鄭堅:閩臺百姓一家親 駁“臺灣人不是中國人”謬論

  時間:2007-07-17 13:55    來源:     
 
 

 


  根據2005年2月底臺灣戶籍姓名登記資料統計,前十大姓依序為:陳、林、黃、張、李、王、吳、劉、蔡、楊。這十大姓佔臺灣總人口的52.63%。而前100大姓則佔臺灣總人口的96.11%(參見附表1)。

  臺灣的前十大姓中,除林、蔡外,有八大姓也是全中國的十大姓。而臺灣的100大姓,也有76姓在全中國的100大姓之中,而且全中國的前50大姓,除于姓外,都在臺灣的100大姓之中(參見附表2)。海峽兩岸的姓氏結構相當的相似,而臺灣和福建的姓氏結構更加相似。

  臺灣的第一大姓——陳姓,在全中國排位第五,但在福建省以及閩省泉州、漳州兩地卻也是第一大姓(參見附表3)。在臺灣,陳姓佔總人口的11.06%,而在福建陳姓則佔11.77%,所佔比例相當。即在閩臺兩省,每10個人中,至少有一位姓陳。

  臺灣的第二大姓——林姓,在全中國排列第17位,但在福建以及泉州、漳州兩地,林姓和臺灣一樣都穩坐第二把交椅。林姓在臺灣佔總人口8.28%,而在福建則佔總人口的9.54%,比例都相當高。閩臺的陳、林兩姓都佔各自總人口的二成以上,即每5個人中,必有一人姓陳或姓林。因此,閩臺民間歷來都有“陳林半天下”之説。

  臺灣的第三大姓——黃姓,是全中國的第七大姓,但在福建以及閩省泉州、漳州地區,都和臺灣一樣,是老三大哥。黃姓佔臺灣總人口的6.01%,而在福建則佔5.90%,比例也是相當。

  臺灣的第四大姓——張姓,是全中國的第三大姓,也是福建省和漳州地區的第四大姓。到此我們發現,閩臺的前四大姓,排列次序一模一樣,比重也相當。

  臺灣的第五大姓——李姓,是全中國的第一大姓,佔全中國總人口的7.4%,即將近1億人。李姓是盛唐王朝的皇姓,咱臺灣人的祖先都以是從唐山過臺灣的唐山人而自譽為盛唐的子民,當今臺灣的百來萬李姓鄉親,在唐山祖家可找到近億的李姓族人,也是蠻可引以為傲的。

  臺灣的第六大姓——王姓,是全中國的第二大姓。王姓佔全中國總人口的7.2%,即九千多萬人,相當於臺灣總人口的3倍多。王姓在福建也和臺灣一樣,位居老六,但在泉州地區,則為老四。

  臺灣的第七大姓——吳姓,是全中國的第十大姓,但在福建及泉州、漳州兩地區,都是老五。

  臺灣的第八大姓——劉姓,是漢王朝的皇姓,在全中國排位老四,在福建省排位老九。

  臺灣的第九大姓——蔡姓,在全中國排列為第34位,在福建省雖不在十大姓之內,但也是大姓,因此入臺的蔡姓也較多。如據泉州地區入臺開基族譜記載,在101姓中,蔡姓排列第六。可見臺灣的蔡姓,主要是從福建省的閩南地區入臺的。

  臺灣的第十大姓——楊姓,是隋王朝的皇姓,在全中國為第六大姓。但在福建省也和臺灣一樣為第十大姓,而在漳州地區則是第六大姓。

  以上資料説明,臺灣的前十大姓與福建的前十大姓有驚人的一致性。福建省的十大姓排列為陳、林、黃、張、吳、王、李、鄭、劉、楊。除鄭姓是臺灣的第12大姓外,其他九大姓都在臺灣的十大姓之列,僅後面幾姓排列次序略有先後。閩臺兩省的十大姓,都各佔該省總人口的一半以上。

  臺灣的百姓為何與福建的百姓,在結構上有如此高的一致性,主要緣由是閩臺隔海相望,地理位置靠得最近,歷史上臺灣省長期隸屬福建管轄,佔臺灣人口74%左右(將近四分之三)的河洛人都是從福建移民入臺的,血緣緊密。臺灣的河洛人即福建的閩南人,他們使用的方言——河洛話,即閩南方言。從閩南的漳州、泉州兩地區和臺灣收集的族譜記載的族人遷臺資料可以佐證閩臺百姓的血緣緊密關係。

  據漳州地區族譜資料,在遷居臺灣開基的98姓五千多先祖中,有82姓在當今臺灣的100大姓之中。臺灣前50大姓都有漳州地區的移民①。而佔臺灣74%的河洛人,有一半左右的祖籍在漳州地區,這就是臺灣的姓氏結構近似閩省和漳州地區的主要緣由。

  又據泉州地區族譜記載的101姓7849名遷居臺灣開基的資料,其中有84姓在當今臺灣的100大姓之中。臺灣的前50大姓,除了簡姓,都有泉州地區的移民②。而佔臺灣人口四分之三左右的河洛人的另一半,祖籍則在泉州地區。因此臺灣的姓氏結構,自然與閩省及泉州地區雷同。

  閩臺百姓多數是一千多年前盛唐前後,隨著“開漳聖王”陳元光和“開閩王”王審知,從中原南下開發閩粵的盛唐子民。而後,明清時期,又一批一批從閩粵渡海去開發臺灣寶島的。所以當今佔臺灣百姓絕大多數的河洛人、客家人(島內目前愛稱本土人),其祖先都是盛唐南遷閩粵的中原漢族同胞。由此可見,閩臺百姓一家親,都是盛唐好子民。

  這些年,臺灣島內有些人説,生活在中國固有疆土之上的臺灣人不是中國人,而這些人竟然多數是祖籍在閩南的河洛人,這實在是匪夷所思。明明在臺灣的河洛人都是福建閩南的移民,而且,在一百多年前(1885年)臺灣單獨建省之前,臺灣長期隸屬福建省,臺灣人都是福建人。因此,無論怎麼説,説臺灣人不是中國人,是毫無道理的。

  下面我們進一步探討臺灣百姓與炎黃的關係問題。

  前面提到當今佔臺灣總人口96.11%的100大姓,有76大姓都在全中國100大姓之中。而根據姓氏學家的研究,咱臺灣的100大姓的開姓始祖,絕大多數都是黃帝或炎帝的子孫。其中

  (1)直接屬於黃帝的25個兒子的近世後裔的姓氏有14姓。

  (2)屬於堯舜兩帝之後的有10姓;而堯帝是黃帝的第5世孫,舜帝是堯帝的女婿,也是黃帝的世孫。

  (3)屬於夏商兩帝之後的有11姓,而夏商兩帝都是黃帝的第5世孫的後代。

  (4)屬於陸終之後的有12姓;而陸終是黃帝的第7世孫。

  (5)屬於周王朝開基祖周太王之後的有35姓;而周太王是黃帝的第17世孫。以上共82姓的開姓始祖都是黃帝的後代。

  (6)而屬於炎帝後代的姓氏有12個(參見附表4)。

  當然,由於在中國數千年文明史的長河中,有的姓氏又有與其他少數民族融合的(按史記記載,中國的少數民族也多認同為炎黃二帝之後裔);又有改換姓氏的;還有交叉傳衍等複雜演變過程。但98%的臺灣百姓屬於漢族(華夏族),絕大多數是炎黃子孫,都是當今中華民族的一員。即使佔臺灣總人口2%左右的原住民,其祖先也直接或間接來自祖國大陸的百越族,而百越族也認同是黃帝之後的夏禹的後代。

  下面將佔臺灣總人口52.63%的十大姓的開姓始祖與黃帝的親屬關係簡介如下:

 

姓氏

始祖

 

媯滿

黃帝9世孫舜帝之後

比幹

黃帝的17世孫商湯之後

黃高

黃帝之子少昊之後

張揮

黃帝之孫顓頊之後

皋陶

黃帝之7世孫陸終之後

太子晉

黃帝之第17世孫周太王之

太伯、仲雍

黃帝之第17世孫周太王之後

劉累

黃帝之5世孫帝之後

蔡叔度

黃帝之第17世孫周太王之後

尚父

黃帝之第17世孫周太王之後③

  綜上所述,咱臺灣的百姓,都是一脈相承的中國百姓,絕大多數都是炎黃的子孫後代是毋庸置疑的。而當今臺灣島內某些別有用心的政客,利用掌握的行政權力,篡改歷史教科書,歪曲歷史,搞“去中國化”,血淋淋地切割臺灣與中國大陸的血脈關係,妄圖割斷根與本的聯繫。他們製造、煽動、欺騙所謂“臺灣人不是中國人”的謬論,是赤裸裸的不認同自己的開臺祖先的背祖叛宗行徑。相信咱絕大多數的臺灣百姓,都是尊宗敬祖的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者,都是炎黃好子孫,最終一定能識破背祖政客的罪惡圖謀,以永遠當一個盛唐的好子民,當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為榮。

(作者鄭堅 原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出生於臺灣彰化城,祖先自福建省南安縣今石井鎮入臺營生已歷經十幾代)

  注1:引自劉子民《尋根攬勝漳州府》第22頁

  注2:引自陳曉光、萬淳慧《尋根攬勝話泉州》第38頁

  注3:有的姓氏有兩個源頭以上的,但往上均可追溯到炎黃二帝

附表1、臺灣100大姓排列表

注:據2005228日臺灣地區按姓氏統計。

 

附表2、全中國100大姓排列表

注: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姓氏研究項目2006年元月經新華社公佈的調查報告。

  帶下劃線的姓氏,在臺灣在100大姓之列

 

 

附表3、福建省及泉州、漳州地區姓氏前十位排列表

排名

全省

數量

佔全省%

泉州

數量

漳州

數量

1

4194754

11.77

827353

560198

2

3400598

9.54

557925

538487

3

2104516

5.90

557411

310436

4

1742431

4.89

418437

281668

5

1505464

4.22

336490

226008

6

1418898

3.98

317737

165948

7

1370532

3.84

294358

155256

8

1186359

3.33

195335

153516

9

924379

2.59

182845

148670

10

784071

2.20

182432

108371

備註

 2006年末,福建全省總人口約3565萬人,十大姓佔全省總人口52.96%

 

附表4、臺灣百姓與黃帝、炎帝的親屬關係

黃帝近世

張、李、徐、江、梁、羅、趙、董、程、金、薛、馬、藍、童

堯舜之後

陳、劉、范、杜、唐、黎、姚、胡、田、袁

夏商之後

林、鄧、蕭、曾、夏、湯、歐、鄒、宋、鐘、戴

陸終之後

黃、蘇、彭、陸、錢、連、曹、顏、嚴、莊、朱、倪

姬周之後

王、吳、楊、蔡、鄭、郭、周、潘、廖、沈、葉、尤、孫、邵、康、簡、魏、馮、遊、賴、韓、何、侯、詹、蔣、白、汪、柯、古、翁、施、石、余、溫、柳

炎帝之後

許、謝、邱、洪、呂、高、盧、方、姜、紀、龔、丁

 


(來源:台灣網)

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