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動態  | 研究成果  | 臺灣姓氏  | 尋根圖片
 姓氏源流  | 姓氏文化  | 宗祠祖厝  | 族譜鉤沉  | 名門望族  | 各姓名人  | 尋根覓親  | 好書共賞  | 常識薈萃
 
 
姓氏文化:中華民族的血脈之根

  時間:2007-04-23 10:00    來源:     
 
 

 

  形形色色的姓氏尋根追宗,全不能避開河南。因為《新百家姓》中,有73個姓氏能在河南找到發源地,而且有48個姓氏的主要發源地就在河南。河南處於河洛一帶,河洛是黃河與洛水的簡稱,也指黃河中下游和洛水流域的一些主要地區,是中原地區最核心的部位。這片土地孕育了母系氏族社會最繁榮的代表——仰韶文化,曾經是“人祖”伏羲、炎帝、黃帝、顓頊和帝嚳的活動區域,還是夏和商的國都所在地、政治與文化中心,“八大古都河南居半”,無論如何,炎黃子孫的祖先曾經深情地眷念這片土地是毋庸置疑的,河南歷史上最輝煌的年代都與姓氏的開端、發展息息相關。正是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催生了這個“大姓的故鄉“。
  
  河南是中華姓氏的搖籃,中華姓氏無論肇始與大量衍生都與中原關係密切。姓氏文化是河南獨有的文化現象。

 ——徐光春

  關於姓氏文化
  
  姓氏文化,是指與姓氏有關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其內容包括姓氏起源、姓氏流變、家族播遷、名人事跡與遺跡、家譜、宗祠、世系、家訓、郡望、堂號、堂聯、字輩等等,以及由此形成的尊祖敬宗、報本反始、尋根問祖等族姓與民族文化認同理念。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姓氏是區分人類血緣與族群關係的文化符號,一個個的姓氏把一個個不同的家族群體區分開來。對於任何人類個體,姓氏都與生俱來,並將終生相隨,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姓氏對於中國人來説不僅僅是一種符號,更是一種代代相傳的文化徽章。無論你身處何地,只要見到同姓之人,即刻就會産生一種天然的親切感,姓氏就像一條無形的紐帶聯繫著同一姓氏的人們。在中國人看來,姓氏是祖宗所賜,是一個人尊嚴的表現,尊重姓氏便是尊重祖宗和自己。因此,對於一個家族來説,姓氏就是凝聚一個族人的最重要力量。尋根溯源,很多姓氏的根都可以上溯到人文始祖黃帝與炎帝,因此中國人都稱自己是炎黃子孫。從這個意義上講,姓氏也是聯繫全球華人的重要紐帶。
  
  中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母體,中原地區又是海內外華人的主要祖根地,這些賦予了河南豐富的根文化資源,成為海內外華夏兒女魂牽夢繞的尋根謁祖聖地,海外華人來河南尋根祭祖的熱潮,也促進了河南的經濟社會發展。

  華人祖根大半在河南
  
  中華民族人文始祖,大都出自河南或主要活動於河南;中華大姓除了個別例外,大都發源於河南;中華民族歷史上許多著名人物出自河南。可以説,中華民族的血脈之根在河南。
  
  袁義達(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從人祖太昊伏羲氏“正姓氏,別婚姻”算起,姓氏發展至少有五千年的歷史。據《路史》載:“上古男女無別,太昊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倫之本,而民始不瀆。”大約6500年前,在以宛丘(今河南週口市淮陽縣)為中心的黃淮區域,被尊為“人文始祖”、“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統一了九大部落,奉“龍”為華夏圖騰。但讓伏羲頗傷腦筋的是,當時部落男女的交媾生育十分混亂,往往“知其母,不知其父,知其愛,不知其禮”。為了制止亂倫、亂婚等愚昧現象,伏羲開始實踐“制嫁娶,正姓氏”。他首先自定為“風”姓。接著,又為當時尚存的母系家族定姓,如:姒、姜、姚、媯、姬等,這些皆帶“女”字的姓意指“源於同一女性始祖,而具有共同血緣關係的族屬”。他為庶民百姓定氏時使用了靈活、簡便的辦法。有以居住地的地形景物為氏的,如石、邱、高、沙、江、洪、谷等;有以馴養的動物為氏的,如牛氏、馬氏等;有以周圍常見的植物為氏的,如楊、葉、柳、花等,有以方位為氏的,如左氏、南氏等;有以天象變化為氏的,如雷氏、陰氏等;還有的以生活用品為氏的,如柴氏等。
  
  李立新(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博士):中華民族的姓氏在發展演變過程中,由少到多,不斷分衍,迄今曆史上使用過的姓氏共有兩萬多個,得名的方式各種各樣,無所不有,其發展演變可分如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姓的産生。中華姓氏産生於伏羲、女媧時代的母系社會,是伏羲為了避免近親交媾給後代帶來危害,將族人按血緣關係區分為不同的集團,這些不同的血緣集團就是姓族或姓。周代“同姓不婚”制度就淵源於此。

  第二階段是氏的出現及其演變。氏大約出現于從炎、黃二帝時期開始的父系氏族社會,社會組織以男性為中心,原來的姓族分裂衍化出若干男性為主導的氏族,氏族顯示著家族對土地和財産的所有,標誌著貴賤和等級的差別。舜時的“賜姓命氏”,是大規模賜姓命氏的淵源。
  
  第三階段是中華姓氏普及和定型。周初實行周朝貴族內部的層層分封制,共建立71個諸侯國,還分封了不少有功的異姓貴族,至春秋時發展為140個國家,這些諸侯多以封國為氏,封國以下層層遞封,有更多的人以封邑為姓,以官職為姓,建立了一套完備的姓氏制度。中華姓氏在這一時期得到普及和定型。
  
  第四階段姓氏混一。戰國時期,隨著宗法制度的崩潰,等級制度被破壞,姓氏合二為一,標誌著現代意義姓氏的産生。
  
  第五階段是少數民族的融合。秦漢以後,少數民族不斷入侵和入主中原,中華文化以其特有的先進性、強固性和包容性,將它們一一融合,中華姓氏也不例外。
  
  謝鈞祥(著名姓氏文化專家):筆者的研究結果表明,在有來源可考的4820個姓氏中,起源於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個,佔38%。在按人口多少排列的佔漢族人口90.14%的前120大姓中,全源於河南的姓氏有52個,即李(鹿邑)、張(濮陽)、陳(淮陽)、黃(潢川)、周(汝南、汝州、洛陽)、林(淇縣、洛陽)、何(信陽、洛陽)、宋(商丘)、鄭(新鄭、開封)、謝(唐河、南陽)、馮(新鄭、滎陽)、于(沁陽)、袁(洛陽、鞏義)、鄧(鄧州)、許(登封、許昌、魯山)、傅(安陽)、蘇(溫縣)、蔣(淮濱)、葉(葉縣)、閻(洛陽、滎陽)、潘(固始、洛陽)、戴(商丘、民權)、夏(鞏義、淮陽)、范(范縣)、方(禹州、洛陽)、石(淇縣、洛陽)、姚(范縣)、廖(唐河、固始)、孔(新鄭、商丘)、康(禹州)、江(正陽)、史(新鄭)、邵(汝南、安陽)、段(輝縣)、雷(禹州)、湯(商丘)、尹(宜陽、安陽)、武(鞏義、安陽、商丘)、賴(息縣)、樊(安陽、淇縣、濟源)、蘭(新鄭、洛陽)、殷(安陽、許昌)、陶(安陽、淇縣)、翟(魯山、寶豐、葉縣)、安(洛陽)、倪(新鄭)、嚴(洛陽)、牛(商丘)、溫(溫縣、洛陽)、蘆(洛陽)、俞(新鄭)、葛(長葛、寧陵、洛陽);部分源頭在河南的姓氏有45個,即王(衛輝、洛陽)、劉(魯山、偃師、洛陽)、趙(鞏義)、吳(濮陽)、徐(安陽、淇縣)、孫(濮陽、淮陽)、胡(淮陽、郾城、洛陽)、朱(洛陽)、高(新鄭、洛陽)、郭(登封、陜縣)、羅(洛陽)、梁(洛陽)、韓(新鄭、洛陽)、唐(方城)、董(臨潁)、蕭(安陽、淇縣)、程(洛陽)、沈(平輿、沈丘)、呂(南陽、新蔡、洛陽)、盧(洛陽)、蔡(上蔡、新蔡)、魏(開封、鄧州)、丁(開封)、薛(洛陽)、杜(新鄭、洛陽)、鐘(洛陽、長葛)、姜(南陽)、熊(新鄭)、陸(嵩縣、洛陽)、白(息縣)、毛(宜陽)、邱(淮陽、洛陽)、秦(范縣)、顧(范縣)、侯(輝縣、洛陽)、孟(濮陽)、龍(新鄭、臨潁、魯山)、黎(洛陽)、常(新鄭)、賀(洛陽)、龔(新鄭、輝縣)、文(魯山、濮陽)、施(安陽、淇縣)、洪(輝縣)、季(開封);兩項合計,起源於河南的姓氏共有97個,佔120大姓的81%,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52%。在佔漢族人口98.24%的300大姓中,全源於河南的姓氏有97個,部分源頭在河南的姓氏有115個,二者合計,起源於河南的姓氏共有212個,佔300大姓的71%,佔全國漢族人口的84.9%。概言之,起源於河南的姓氏佔全國漢族人口的85%以上。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説,河南是姓氏資源第一大省,海內外華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
  
  河南是中華姓氏的搖籃。如果進一步把中華姓氏史與河南歷史加以對照,就不難發現,無論是姓氏的萌芽、産生、發展,還是普及、定型,無不與河南息息相關,具體可概括為以下六點:
  
     河南是姓氏肇始時期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在姓起源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制時期,河南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在氏起源的父系氏族社會,中原地區(主要是今河南)氏族林立,這成千上萬的氏族、部落便是“氏”的淵藪。
  
  河南是華人祖先炎黃二帝和太昊的活動中心。從血緣關係上説,當今120大姓分別屬於三個族係,即黃帝族、炎帝族、東夷族,出自四位祖先,即黃帝、炎帝、太昊與少昊。其中,屬於黃帝族的有86姓,佔120姓的72%;屬於炎帝族的有6姓,佔5%;屬於東夷族的有8姓,佔7%;兼屬黃帝族與炎帝族的有11姓,佔9%;兼屬黃帝族與東夷族的有9姓,佔7%。河南長期是這三族活動的中心,因此,其姓氏也多數是在河南境內形成的。
  
  河南是姓氏發展時期夏、商兩代的國都所在地。夏、商時期,從奴隸制興起到全盛,也是中華姓氏得以發展的時期,而這兩個朝代活動的中心地帶均在今河南境內。
  
  河南在姓氏普及時期的周朝佔有重要位置。周朝是我國産生姓氏最多的朝代,姓氏基本上普及,並相對定型,此後沒有更大的發展。而河南是在這一時期起到關鍵作用的地區。
  
  河南有得天獨厚的産生姓氏的優越條件。河南歷史悠久,産生的姓氏必多,人口密集,得姓受氏者必眾;建都頻繁,得姓的機會必廣。
  
  河南是北魏鮮卑族政權入主中原改姓的基地。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于493年遷都洛陽後,進行漢化改革,令鮮卑人改姓,僅見於《魏書官氏志》單獨列出的,即有114個。
  
  許順湛(著名考古學家、河南博物院研究員):炎帝族後代曾佔據15個屬地,有107個氏;黃帝族後代佔據101個屬地,有510個氏;舜族後代佔據7個屬地,有61個氏;禹族後代佔據12個屬地,有33個氏;契族後代佔據12個屬地,有124個氏。總共屬地147個,835個氏。835個氏到後來都演化為華夏族的姓,現在漢族人的姓氏都來源於此,是為炎黃子孫。作為炎黃子孫祖源的這147個屬地、835個氏,主要分佈在中原地區。
  
  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
  
  姓氏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的血脈、國脈、文脈,形成了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生命資訊學遺産。中華民族一向具有厚德載物、報本返始、依戀本源、尊祖敬宗的傳統,這種品性是一種民族認同感和歸宿感的體現,根文化正是出於這種民族品性,是中原歷史文化的特質。
  
  謝鈞祥:姓氏,本是姓與氏的合稱,是標誌家族系統、表明血緣關係的符號,也就是人的根。研究中華民族的姓氏,繼承祖國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産,不僅可以幫助海內外華人實現尋根謁祖的夙願,而且對加強海內外華人的聯繫與交流、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加速經濟建設等方面,也必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袁義達: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正姓氏,制嫁娶”體現了人類自然進化的規律。中國人姓氏形成的血緣鏈如同大江河流,永不中斷,牢牢聯繫著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每一寸土地,以及這塊土地上的每一個子孫。中國人姓氏的遺傳本質如同血脈,世代相傳,始終維繫著中華民族這一大家庭的生存。中國人姓氏的血緣鏈、遺傳本質和傳統文化理念最終形成了一股堅韌的、能夠一脈相承、綿延連續的民族凝聚力,始終影響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和祖國的統一。
  
  王大有(文化人類學家):證明我們偉大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除了猿人化石、甲骨文字、千古長城、秦磚漢瓦、敦煌壁藏、典籍文獻等無以計數的實體文物與載體外,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就有具體生動的體現,這就是人人皆有的姓氏。中華姓氏史,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華民族文明史的進程。由三皇五帝等中華祖先創造並傳承下來的姓氏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的血脈、國脈、文脈,形成了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生命資訊學遺産。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姓氏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而深廣,涉及歷史學、考古學、民俗學、社會學、民族學、語言學、文獻學、遺傳學、文化人類學等諸多學科,生動而具體地反映著我國歷史上的社會形態演進、文明起源、民族融合、中外交流以及歷代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習俗的發展與變革,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原生態文化,具有世界上其他民族姓氏文化所未有的鮮明特色。姓氏文化對於發揚愛國主義傳統,增強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乃至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早日實現,推動全世界華僑華人的文化認同,都會産生積極的作用。
  
  李喬(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姓氏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和諧思想,幾乎所有家族的家訓中都包括孝父母、和兄弟、睦宗族、和鄉鄰的內容,主張“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元氣團結”是“家道隆昌”必不可少的條件,“父不慈,則子不孝”、“夫婦和而後家道成”、“兄弟不睦,則子侄不愛”;在宗族內部,強調“相愛相敬”、“平則同安樂、患難則共扶持”;在鄰里關係上,強調“傍金傍銀,不若傍個好鄉鄰”、“患難扶持”、“寧我容人,毋使人容我”。研究姓氏文化,發掘其中的和諧思想,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王劍(週口師範學院教授):弘揚姓氏文化可以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是幾千年來形成的以漢族為主體、各少數民族共同建構的一種民族向心力,也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內在動力,以及與世界其他民族的一個重要區別。正如英國著名史學家湯因比所説的那樣:“就中國人來説,幾千年來,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在中華民族凝聚力這個廣泛的概念下,所包含的主要是文化上的共同心理、共同習俗與血緣上的認同和延續等因素。所以我們今天研究和弘揚姓氏文化,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凝聚力形成的基礎和動力,更好地把握凝聚力發展的途徑和保障,並利用這一巨大的精神力量推動祖國建設和民族發展。
  
  鄭強勝(尋根雜誌社副主編):維繫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認同是很關鍵的一個因素,中華民族的文化核心是傳統的儒家文化,而姓氏文化的很多內容包含在傳統文化裏面。姓氏文化除了血緣認同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文化認同,一個姓氏、一個家族在起源、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家族文化,如家譜、家規、家訓等,這是維繫一個家族、一個姓氏向心力、凝聚力的基礎,也是區別於其他家族的根本所在。我們研究姓氏、研究家族史,不僅僅要了解姓氏的起源、演變、發展,而且還要深入挖掘家族史的主要內涵,了解家族文化,使家族文化在今天的文化建設中發揮獨特的作用。姓氏文化在今天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凝聚全球華人的文化認同,促進祖國的統一大業。尋根問祖、追根溯源,不僅僅要追姓氏根,還要追文化的根,港澳臺地區、全球華人,同文同種、同根同源、同山同水,正是這些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血脈、共同的土地,才形成了共同的民族,這是民族強盛、國家統一的根本。
  
  姓氏尋根有助中原崛起
  
  尋根認祖是一種民族文化的認同。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在中國人的觀念中,特別重視鄉土之情,依戀本源,講究重生報本、尊祖敬宗。而當代世界各地華人華裔紛紛回歸祖國故土尋根祭祖,正是中華文化、民族血緣強大凝聚力的生動體現。中原崛起離不開現代的科學技術,也離不開傳統的文明和文化基礎。要加大姓氏文化的研究和推廣,加強姓氏尋根組織服務,促進中原崛起。
  
  李喬:對炎黃子孫來説,尋根最終要落實到一個祭祀祖先的行動上,而親自到祖先的陵墓前,或到祖先曾經生活的地方祭拜,則是對祖先祭祀的最好方式。因此,物化的姓氏文化資源才是吸引海外華人前來尋根謁祖的最重要因素。這方面,河南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河南有眾多的人文始祖遺跡。黃帝生於華陽(今新鄭),今新鄭有黃帝故里、始祖山,新密有黃帝宮,靈寶有鑄鼎原;黃帝之後顓頊、帝嚳皆以河南為主要生活區域,今內黃有顓頊、帝嚳二帝陵;河南還是堯和舜生息繁衍的主要地區。同為三皇的伏羲、炎帝也在河南留有遺跡,伏羲居於陳地,死後葬于陳地,今河南淮陽有太昊陵,即伏羲墓。傳説中的神農氏炎帝,又名朱襄氏,今沁陽有神農祭天壇、柘城有朱襄陵、淮陽有五穀臺。二、河南有豐富的古城古國資源。夏、商、週三代是中國姓氏形成的重要時期,而這三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都在河南,曾有眾多的古國建都在這裡。三、河南有眾多的姓氏郡望地,如滎陽鄭氏、潁川陳氏、陳郡謝氏、弘農楊氏、汝南周氏、濟陽蔡氏等。四、河南是眾多歷史名人的祖籍地及生活地。名人是家族的驕傲,他們出生、生活的地方無疑是後人祭祀、緬懷的聖地。五、河南是歷史上移民的重要集散地。中國歷史上三次最大規模的移民運動中,即永嘉之亂、安史之亂、靖康之亂後的北人南遷,移民的主體大都來自河南。河南是客家人、閩臺人、粵港人的祖根地。而唐代固始人陳元光、王審知兄弟的兩次率眾入閩,使得固始成了福建、臺灣乃至東南亞華人的祖根地。
  
  李立新:河南有三個地點是東南沿海和海外華人夢魂牽繞的尋根聖地,一是洛陽的洛陽橋、二是信陽市固始縣、三是開封的宋都珠璣巷。
  
  所謂客家人,是指原籍為河南地區的中原漢族,在西晉滅亡後南遷,開始成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在後來的幾次大的遷徙行動中,逐漸形成今天具有獨特風貌的客家民係。客家民係是中華漢民族的一個支系,今天客家人遍及世界各地,人口超過1億,主要分佈在廣東、福建及港澳臺地區;在海外的客家人分佈很廣,較集中的是東南亞一帶。客家人根在河洛,不少臺灣人和海外華人都稱自己是“河洛郎”,認定“根在河洛”。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在北大演講時提到:“在臺灣,我們有原住民,有客家人,我們大多是‘河洛郎’。”而洛陽的洛陽橋,正是客家人普遍認同的最初遷出之地的標誌。福建省泉州市也有洛陽橋,位於泉州城東13公里處,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是客家人從中原南遷的遺跡。泉州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無數客家先民就是從這裡走向異國他鄉的。所以,無論是洛陽的洛陽橋,還是泉州的洛陽橋,對於客家人而言,其重大意義都是不言而喻的。
  
  固始是中原姓氏的一個重要的遷出地,在東南沿海和臺灣等省的許多華人的族譜上都寫有“光州固始”的字樣。第一次南遷始於唐總章二年(西元669年),陳政、陳元光父子先後率兵3600名赴福建地區鎮撫山民騷亂。陳政父子所率入閩將士及眷屬8000余人,計有80余姓,落籍閩地。第二次南遷始於唐僖宗光啟元年(西元885年),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率鄉民隨農民義軍入閩,後梁開平三年(西元909年),王審知被封為閩王,所率將士50余姓,也在閩地落戶。據考證,在固始南遷的中原後裔中,既包括陳水扁的祖輩,也包括連戰的先人。1953年臺灣官方的戶籍統計,當時戶數在500戶以上的100個大姓中,有63個姓氏的族譜上均記載其先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這63個姓氏共670512戶,佔當年臺灣總戶數828804戶的80.9%。這就意味著:每5戶臺灣居民中,有4戶先民來自固始。固始成為東南人民眼中的“大槐樹”。
  
  珠璣巷,位於廣東南雄市北9公里沙水村,是粵港人尋根問祖的聖地。南雄珠璣巷得名于宋時開封府祥符縣(今河南開封縣)的珠璣巷,是由於南宋時移居此地的官吏士民眷戀故土而得名。《廣東新語》載:“吾廣故家望族,其先多從南雄珠璣巷而來。蓋祥符有珠璣巷,宋南渡時,諸朝臣從駕入嶺,止至南雄,不忘竔榆所自,亦號其地為珠璣巷;如漢之新豐,以志故國之思也。”調查顯示,珠璣巷移民家族有797支之多。今天,這些移居南雄的中原人士的子孫已經遍佈粵港,從廣東方志和許多姓氏族譜中可以追尋到其祖先出自宋都開封,到南雄珠璣巷,再輾轉各地的蹤跡。
  
  黃典誠(廈門大學教授):河南固始地方方言的用語和發音,同臺灣人口中的“河洛語”(閩南語)有非常驚人的相似之處,如“天亮”説成“天光”、“太陽”説成“日頭”、“水開了”説成“水滾了”、“清晨”説成“早起”、“下雪”説成“落雪”等。
  
  臺灣同胞的祖根,500年前在福建,1300年前在固始。福建與中原曾有四次人口大交流,許多固始人遷徙閩,繁衍子孫。至今臺灣及閩南一帶,陳、林、黃、鄭四大家族的族譜上,也都明確的記載,其先祖為河南光州固始人。
  
  尋根起點是閩南,終點無疑是河南。尋根到中原,河洛是故鄉。
  
  王建華(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自20世紀80年代起,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門洞開,海外華人一批批到祖國大陸尋根問祖,由沿海到內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尋根熱。據僑務部門不完全統計,20多年來,河南省共接待過來自世界30多個國家、人數達30多萬人的各種尋根謁祖團。2003年在鄭州召開規模空前的“世界客屬第十八屆懇親大會”,有3000余人參加,把海外華人中原尋根活動推向高潮。劉姓、張姓、謝姓、楊姓、范姓、溫姓、鐘姓等單姓的世界性聯誼大會在河南頻頻召開。新鄭黃帝拜祖大典、鄭州公祭炎黃二帝活動、週口姓氏文化節被定為省級節會,得到空前重視。不少海外華人通過尋根祭祖活動增加了對祖根地的了解,積極為祖根地捐資或在祖根地投資興業,促進了家鄉的經濟文化教育事業發展。
  
  謝鈞祥:姓氏尋根就是人們以姓氏為紐帶所進行的文化尋源活動。河南既是姓氏資源第一大省,就應當充分重視這一得天獨厚的資源,並要真正利用好和發揮好這一資源優勢。一是要切切實實搞好姓氏研究,真正摸清姓氏“家底”;二是要在高等院校開設“中華姓氏學”課程,培養姓氏研究人才;三是要利用各種手段,如圖書、影視等廣泛宣傳河南的姓氏資源優勢;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河南創建一座“百家姓尋根城”,形象生動地展示當今300個常見姓(重點是前100大姓)的來龍去脈,使這裡成為海內外華人尋根謁祖的聖地。這當是河南由文化大省邁入文化強省必不可少的內容,它定會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同時會創造更多引進外資的機會,帶動各行各業的發展,從而獲得豐厚的經濟效益。當然,也可先辦一個“百家姓尋根展覽”,到各地巡迴展出,以擴大影響。
  
  張新斌(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要從更高的角度認識河南的姓氏文化。一是維繫海內外華人的重要紐帶。要從祖國統一大業的高度、從增強海內外華人凝聚力的角度去認識姓氏文化的意義,要承擔起歷史賦予河南的重任,充分發揮河南的文化優勢,做好姓氏文化開發這篇大文章。二是實現中原崛起,實施開放帶動戰略的助推器。要利用河南的姓氏文化優勢,吸引更多的海外華人與民營企業家到河南創業,以尋根為紐帶,深入挖掘更多的人力資源,將文化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為實現中原崛起和開放帶動戰略奠定良好的基礎。三是要有我們的尋根文化戰略與産業。通過建立完善的尋根文化資源開發性的研究體系、系統的尋根文化資源的保護體系、特點鮮明的尋根文化對外宣傳體系、全面系統的網路性的海內外華裔聯誼體系和緊密配套的尋根文化資源開發的産業體系,打造姓氏文化的品牌與基地。
  
  八大姓氏溯源
  
  李

  
  李姓約佔漢族人口的7.94%,擁有將近1億人口,是中國也是世界第一大姓。李姓出自嬴姓,顓頊帝和皋陶是其遠祖,上古世代為理官,即掌管司法的官員,後以官命族為理氏。商末理徵得罪商紂王被殺,
  
  其妻與子利貞逃難於伊侯之墟,食木子得活,遂改理為李氏。得姓始祖是李利貞,李利貞居於今河南省鹿邑縣,他的11世孫李耳,就是《道德經》的作者、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也生於鹿邑縣,所以河南鹿邑縣是今天天下李姓的祖根地。
  
  王
  
  王姓是當今中國第二大姓,其人口約佔漢族人口的7.41%。王姓的起源源頭眾多、族派紛繁,多數以爵為氏,正如《姓氏考略》所謂:“大抵子孫以王者之後,號曰王氏。”在眾多王姓支脈中,有兩支起源於河南:其一
  
  出自姬姓。東周靈王太子姬進,因直諫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在東周任司徒,世人稱為“王家”,以後便以王為姓,出自今河南洛陽。其二齣自子姓。商王子比幹因苦諫暴君商紂王被殺,葬于汲郡(今河南衛輝),後留居汲郡守陵墓的子孫,以本為王族之故改為王姓。
  
  張

  
  張姓是今天中國第三大姓,約佔漢族人口的7.07%。張姓的始祖是黃帝的孫子揮,揮觀察弧矢星受到啟發,發明瞭弓箭,任弓正之職,因此便以張為姓。張字本義為弓上弦,引申為開弓,其得姓與官名“弓正”及古星名“弧”均密切相關。
  
  揮處於顓頊帝之時,其活動地點在顓頊帝的都城帝丘(今河南濮陽)。
  
  
  
  劉姓是當今中國第四大姓,約佔漢族人口的5.38%。劉姓的起源主要有兩支:其一齣自祁姓。帝堯的後裔中,有一個重要人物劉累,他生於夏代後期孔甲之時,善於豢龍,為孔甲帝養龍。劉累出生時有文在手曰“劉累”,所以就以劉累為名,其後裔以劉為姓,劉累先居於今河南偃師縣,後隱居於今河南魯山縣,死後也葬在魯山縣。其二齣于姬姓。形成于春秋時期,係以邑為姓,出自今河南偃師。即《元和姓纂》所雲:“周大夫食採于劉,亦為劉氏。康公、獻公其後也。”
  
  
  
  林姓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華姓氏中名列第17位,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1.18%。是今天臺灣第二大姓。分佈主要集中在福建、廣東、臺灣。林姓來源有二,均出自河南。其一,出自子姓,形成于西周初年,是商王子比幹的後裔。比幹苦諫暴君商紂王,被剖腹挖心處死,其妻陳氏有孕,逃于牧野附近的“長林石室”中生男名堅。後來,周武王因其居長林而生,遂因林而命氏,賜為林氏。所以林姓始祖是比幹之子林堅。比幹是沫邑(今河南淇縣)人;牧野在今河南淇縣西南、衛輝西北一帶;“長林石室”即深山密林中的一個石洞。今衛輝市西北12.5公里有比幹墓、比幹廟。其二,出自姬姓。形成于東周初期洛陽,是周平王的後裔。周平王姬宜臼有庶子名叫林開,林開的子孫有的以祖輩名字為氏,也稱林氏。
  
  陳
  
  陳姓在中華姓氏中為第五大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4.53%。陳姓是今天臺灣第一大姓,與林姓有“陳林半天下”的美譽。周朝建立後,周武王追封先賢遺民,把帝舜裔孫媯滿封于太昊之墟陳(今河南淮陽縣),建立陳國,讓他奉守帝舜的宗祀。媯滿去世後,謚號為胡公,故又稱胡公滿,是為陳姓的血緣始祖。今淮陽縣城有陳胡公墓。陳國共傳20世、26代君王,歷時588年,于西元前479年,陳滅于楚,亡國後的陳國子孫以原國名為姓,就是陳氏。
  
  
  
  鄭姓在中華姓氏中居於第21位,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78%。分佈以浙江、福建居多,是今天臺灣第12大姓。鄭氏出自姬姓,西元前806年,周宣王把小弟姬友封于鄭(今陜西華縣東),是為鄭桓公。西元前771年,犬戎攻破西
  
  周都城鎬京,鄭桓公為國捐軀,其子掘突襲位,是為鄭武公。鄭武公護送周平王東遷,趁機滅掉了鄶國和東虢,在溱水、洧水之間建立了新的鄭國,是為新鄭。鄭國在春秋初期為強國,至西元前375年為韓國所滅,亡國後的鄭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後居於滎陽郡的一支人丁興旺、英才輩出,於是“滎陽”便成了鄭姓最著名的郡望和堂號。
  
  黃
  
  黃姓為當今中華姓氏中第七大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2.23%。黃姓是今天臺灣第三大姓,與鄭姓享有“鄭黃排滿街”之譽。黃氏出自嬴姓。上古帝舜時,伯益因佐禹治水、佐舜調訓鳥獸有功,被賜姓嬴氏。伯益的後裔有14支,其中就有黃氏。黃氏的先人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縣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西元前648年,黃國被楚國滅掉,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姓氏,就是黃氏。今河南潢川縣西北6公里的淮河南岸有黃國故城遺址,出土有大批黃國青銅器。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