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動態  | 研究成果  | 臺灣姓氏  | 尋根圖片
 姓氏源流  | 姓氏文化  | 宗祠祖厝  | 族譜鉤沉  | 名門望族  | 各姓名人  | 尋根覓親  | 好書共賞  | 常識薈萃
 
 
尋根古巷數珠璣 “中國十大尋根基地”系列之七

  時間:2007-04-19 16:19    來源:     
 
 

 

  珠江三角洲人的“祖宗故居”南雄市珠璣古巷日前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廣東最美的街區”。街區有一定的長度和適量的建築物,建築物之間和諧,形成一定的風格,整體看來具有一定的美感,構成了一種文化景觀,居民生活祥和滿足、給外來者以愉悅的感覺。評委認為,珠璣古巷是嶺南文化與華僑文化的完美結合,最能代表獨特的嶺南文化。


韶關南雄珠璣古巷

  南嶺之險阻,把古代廣東隔于嶺南,但兩千多年來中原文化不斷地穿越南嶺傳延而來,從唐代開始,中原文化就是通過這條梅關古道,滲透到了粵北,並在廣東紮根繁衍。而距離這兒只有20公里的珠璣巷也成為嶺南客家人最早的聚居地之一。

韶關南雄珠璣古巷百家姓大全


  在歷史上,這裡曾經是荒蠻之地,而後來的早期居民,不少是在中原一帶通過梅關古道遷移而來。他們穿越南嶺,首先來到了珠璣巷。傳説南宋末年,珠璣巷附近58村的大約70多個姓氏,在一場由胡妃事件導致的災難中,從這裡南遷到了廣州和珠江三角洲。而現在據説共有153種姓氏的珠璣移民分佈在珠江三角洲的29個市縣,並有數以千萬的人移居國外。

韶關南雄珠璣古巷

  走進珠璣巷,最常見的就是祖譜和祠堂,短短的1500米的古巷兩邊,就有20多個姓氏的祠堂,在這兒,您就會不由自主地融入了一種中華民族獨有的姓氏文化。每逢春節期間,這些廣府民係的後人,都會紛紛前來珠璣巷尋根問祖,所以賣姓氏祖譜也成了當地最紅火的生意。在小巷的兩邊,隨處可見的是一個個小舖子,上面擺放著各種姓氏祖譜。 韶關南雄珠璣古巷姓氏 據傳,珠璣巷唐代時叫“敬宗巷”,因有族人張興七世同居,得唐敬宗賞賜珠璣絳環。至南宋,中原開封祥符許多官員避元人而南遷,在南雄住了下來。祥符有珠璣巷,為懷念故里,“敬宗巷”被改名為“珠璣巷”。珠璣巷的住戶後來又再南遷到珠江三角洲,成了廣東許多族人的祖先。廣州市西關有一條內街叫珠璣巷,據説也是由南雄珠璣巷南遷來的人聚居而得名。

韶關南雄珠璣古巷鬧端午


  南雄珠璣巷位於南雄縣城北九公里處。這是一條古村的古道,長約半公里,南北向,頗寬,古屋夾道,道上有三座門樓。第一座門樓名“珠璣街”,第二座門樓名“珠璣樓”,第三座門樓名“珠璣古巷”。“珠璣樓”有石刻“珠璣古巷吾家故鄉”字樣,這句話如今也成了珠璣巷的宣傳語。中國老百姓的這種根的意識,故鄉的觀念也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門樓有神龕,供“太子菩薩”神像,“珠璣古巷”門樓另一石刻“祖宗故居”四字。


韶關南雄珠璣古巷


 “珠璣古巷”門樓附近,有一座石塔,名珠璣古塔,高三點五米,七層,實心,一至四層為八角形,有人物浮雕;第五層是半橢圓形:第六層是圓柱形;塔頂是葫蘆狀。“珠璣樓”的一段街稱翔鳳坊。“珠璣巷”內有周屋、雷屋,以族姓氏作地名。

  南雄珠璣巷人南遷各地有一段故事。

  據南雄縣誌,南宋時期,有一位被宋帝打入冷宮的皇妃逃出宮外後改名換姓,嫁到南雄珠璣巷一戶人家。朝臣知道此事,不敢告知宋帝,虛説南雄賊多,要派兵去鎮壓,其實是派人到珠璣巷追究皇妃事。當時在珠璣巷內聚居的有三十三姓,九十多戶,為免株連而集體南遷。後來散居珠江三角洲一帶,開村立族,繁衍子孫。這些人及其後裔,就把南雄珠璣巷叫作“祖宗故居”。有些廣東人要尋根覓祖,也自然要到南雄珠璣巷一遊了。廣州市西關有一條內街叫珠璣巷,據説也是由南雄珠璣巷南遷來的人聚居而得名。

  據南雄珠璣巷鄉人相傳,當年那位皇妃嫁到此地,被官兵追索得急,深怕株連鄉人,見村中人家紛紛逃亡南遷,她在悲憤中投井自盡。至今,珠璣古塔下有一口古井,就是皇妃當年葬身之所。她死後,鄉人怕她的鬼魂作祟,便建一磚塔蓋住井口,用意是壓住她的冤魂,可見那位”皇妃”命運之悲慘。古塔在宋亡時毀於戰火,元代重建,是廣東罕見的元代石塔。

  年珠璣  繁華隱逝卻古巷古韻依然

  如果説粵北歷史上曾經有這麼一個小鎮,它承載過太多悲歡離合的命運;有這麼一條鋪砌著鵝卵石的巷道,它記錄了太多候鳥般的先人悲壯遷徙的歷史,那麼,如今散落在珠三角廣袤大地乃至海外的數千萬珠璣後裔,當他們循著先人南遷的路線,藉助更為先進便捷的交通工具一路逶迤而來,踏上這片被譽為“七百年前桑梓地”的熱土,在數著腳下一顆顆被歷史打磨得泛著歲月青光的卵石時,在立著自己姓氏的祖居牌坊前遐想繽紛時,在一頁頁發黃的厚厚族譜中尋覓自己的宗族發祥地時,珠璣古巷,這個常常令人魂牽夢縈的故里,雖歷經千年風雨洗禮繁華隱逝,然而,在那一片普通民居與巷民悠閒自得的生活中,在春風春雨的滌蕩下仍舊散發出濃濃古韻。

  四月的一天,古巷被一片盎然春意所薰染。我們驅車繞巷而過的新國道323線,被稱為“梅花長廊”的公路兩旁的各色梅樹已是花落葉綠,而放眼所及的大片田野,青綠的黃煙和水稻成為主角。在離南雄市區不到10千米處拐向,一幢幢新矗起的樓房背後,珠璣巷靜靜地迎候了我們。

  程途駐馬問珠璣

  得益於改革開放後的尋根問祖熱,粵北南雄市珠璣古巷才如藏身深閨的俏麗才女日漸被人賞識,名氣遠播海內外。

  作為中國古代陸上絲綢之路上的一個站點,珠璣巷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古代自唐代以來嶺南最為重要的商貿集鎮,並因商賈雲集與商業繁華,成為歷朝中原人士遠避戰亂與逃離饑荒的必經之地和轉机站,在歷史跌跌撞撞的前行中,造就了燦爛的珠璣文化。

  在巷道深處的張昌紀念館,墻上壁立的眾多現當代書法家的書法作品,無不表達了後人對那個時代作為孝德典範的張興以深深的緬懷與敬佩之情。張昌之祖先張興的孝德故事,不但感染了棲居巷道的先民,而且綿延至今,澤被一代又一代的珠璣後人。而珠璣巷的得名,無論從有關史料的記載,還是從民間閭裏的傳説,亦與張興大有關係。

  據清代屈大鈞的《廣東新語》記載,“珠璣巷名,始於唐張昌。昌之先,為南雄敬宗巷孝義門人。其始祖轍,生子興,七世同居。敬宗寶歷元年,朝聞其孝義,賜與珠璣絳環以旌之,避敬宗廟諱,改所居為珠璣巷。”這便是被眾多史學家認同的珠璣巷得名的由來。而另一説法則是,南宋時,地處中原的河南開封祥符有許多官員,為避亂元人入侵而大舉南遷,越大庾嶺定居於南雄盆地沙水鎮,因祥符有珠璣巷,於是將此改名為“珠璣巷”,聊解思鄉之情。此説同樣見於屈大鈞的《廣東新語》。

  現時的珠璣鎮因珠璣巷而得名,在珠璣巷得名之前,因此地有沙水湖,湖畔有沙水寺,故稱“沙水鎮”。中山市黃慈博先生在其遺稿《珠璣巷民族南遷記》抄錄諸族譜中,多稱“沙水村珠璣巷”、“沙水珠璣巷”。可見,珠璣巷只是沙水鎮的一部分。今沙水湖穿巷而過,在湖畔一側的沙水寺亦被改建為蔚為大觀的大雄禪寺,與質樸的古巷互為映襯。

  因是週一,來珠璣巷的遊客數量僅為雙休日的三分之一。倘大的珠璣巷把遊人吸納得無影無蹤,寂靜的張昌紀念館裏,幾個來自巷裏的張家後人,坐在朱紅大門旁,默默地打量著從巷道裏經過的每一位遊客。他們曾經引以為豪的張氏先人,千年之前的孝德傳統至今仍閃爍著和睦、親善、體恤和寬容的光澤,召喚著一個個遠方來客。

  明代進士黃鳴谷的《過沙水村有感》詩云:“程途駐馬問珠璣,沙水村前是舊基。”如今,巷裏風物依舊,風俗尤存,只是曾經的繁華與喧囂隨歲月的長河如煙淡逝。我們走走停停看看説説,許多的感言自在心中,徒有一腔“空抱風前水木思”。

  摩肩道開工交馳

  站在雙龍橋上,春水漲滿的沙水湖泛起雨後的天光,翠綠翠綠的垂柳繞湖而長,柳枝拂水。在一處如茵綠草裏,一對青年男女遊客偎依而坐,時而低首呢喃,時而面朝湖水。此情此景,曾是薈萃商賈旅人、達官貴人、才子佳人的風流珠璣,湖水般一波一波地漾來。

  珠璣巷的繁華興旺自唐相張九齡奉詔開鑿梅關驛道始。這條有著“中國古代陸路絲綢之路”稱譽的古驛道,從大庾嶺穿岩向南而來,從而溝通了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使南北交通頓然通暢,成為嶺南最重要的通道。這條長1500多米、寬3米多的砌著大小相致鵝卵石的珠璣巷道,正好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成其最佳的必經之路,千百年來承繼著迎來送往,成為南來北往旅客的最佳歇息地,繼而上升為大庾道上最重要的驛站。

  據專家考證,溝通大庾嶺南北的珠璣巷,夾道成鎮,每天往來客商達千人。自北宋始及其後歷朝歷代,商運勃興,僅鹽運挑夫就需10萬人次。至於其他南來北往的客商,海外使者,更是無法計數。義大利人利瑪竇在其所著《利瑪竇中國札記》一書中,描述了1595年(明神宗23年)5月經過大庾嶺時的所見所聞:“旅客騎馬或者乘轎越嶺,商貨用馱獸或挑夫運送。他們好象是不計其數,隊伍每天不絕於途。”商運的興起,帶動了珠璣巷的第三産業,茶樓酒肆、客棧飯館等店舖繁盛時逾千家。“南來車馬北來船,十部梨園歌吹盡”,正是珠璣巷繁華時期的真實寫照。

  除商運外,自北宋末年始,中原人數次為避戰亂而移民嶺南也造就了珠璣巷的興盛。他們扶老攜幼,長途跋涉,曆盡艱險萬阻之後多終在珠璣巷棲息定居下來,縉紳流寓日益增多,才子佳人也漸次活躍起來,珠璣巷便逐步發展成為諸姓什居的繁榮古鎮。極盛時期,沙水湖上樓亭歌榭笙歌夜夜,珠璣巷裏車水馬龍人聲鼎沸,活脫脫一幅嶺南《清明上河圖》的再版。明萬曆年間進士,曾官至御史的廣東新會人黃公輔在《過沙水珠璣村》一詩中寫道:“編戶村中人集處,摩肩道開工交馳。” 許多流傳下來的詩詞也記載了當時珠璣巷的繁華。

  七百年前桑梓鄉

  沿著卵石鋪設的路面一路走來,巷內村民出售著各種姓氏書籍的車攤不下20個。他們幾乎都會講著不太純熟粵語,招徠以來自珠三角為主的遊客,而這些遊客也大多數是珠璣巷後裔。他們在農忙之後,倚*古巷的名氣和祖先的恩賜,經營著小鎮豐富的姓氏資源,貼補著一家的經濟生活。

  而巷道兩旁的民居,幾乎每一扇大門的門額都貼著書寫各種姓氏祖居字樣的紅紙。《百家姓》列出的姓氏,基本上可在這裡找到。嶺南深處的這條巷陌裏,能夠匯集著152姓,這恐怕在全國也是屈指可數。小小的珠璣巷,無疑成了中華姓氏展覽的大舞臺。隨便走進一間幽靜的祖屋,有奉祀的姓氏祖公牌位,厚而發黃的姓氏族譜記載了先人慘痛的遷徙史。在現今珠三角,不少姓氏族譜上記載的先輩均來自於這裡,遍及珠三角和東南亞數千萬的珠璣巷後裔都把珠璣巷奉為自己的宗族發祥地。

  珠璣巷人南遷的歷史分為兩部分,前部分為大量的中原人因躲避戰亂而大舉遷往嶺南,落足於珠璣巷。後部分則是繁衍生息於此的中原後裔,基於同樣的原因而遷往更南的珠三角,再由珠三角散遷至東南亞一帶。上千年來的遷進遷出,先民們的族根像網一樣撒開,遠至海外落葉生根,形成了如今的根系一脈,葉茂全球的景象。

  研究珠璣巷移民歷史的曾祥委、曾漢祥專家在他們編著的《南雄珠璣移民的歷史與文化》一書中,詳細記述了這條古巷自秦漢至明清2000多年來的移民史。他們認為,珠璣巷頻繁且大規模的移民主要出現在唐末開始的戰亂、農民起義,以及後來的五代紛擾時期。期間,不時有群雄並起,逐鹿中原,處於戰亂中心的中原百姓只好落荒而逃,而偏遠的粵北卻有幸成了他們逃難“避風港”。珠璣巷繁榮的商貿,沙水鎮周圍可開墾的荒地,像綠洲一樣吸納著奔逃至此的難民。到南宋末年,大批難民入遷南雄,使珠璣巷的人數達到了高峰。

  曾祥委等專家還認為,社會發展和朝代的不斷更疊,使得中原戰亂的烽火越過長江,燃至嶺南,曾經為“避風港”的珠璣巷也被推向了戰爭的旋渦,散居在珠璣巷周圍的百姓,又不得不為躲避戰亂而再次舉家南遷,他們扎竹排順湞水而下,漂入水網密布的珠三角等地區。

  在沙水湖畔一處較為開闊之地,矗立起一尊白色雕塑。一個清秀嬌美的女子,默默地守望著這條巷道。她便是胡妃(一説蘇妃)。在巷中,則立有巷民為感念她的大義與善舉而建成的“貴妃塔”。據《南雄縣誌》載,此塔是廣東省內現存元代石塔中唯一有確鑿年代可考的石塔。流傳于當地的“胡妃之禍”傳説,講述了一個與珠璣巷人南遷有關的悲壯故事。

  據説南宋度宗鹹淳年間,胡妃因*臣賈似道陷害流落江湖,被珠璣巷富商黃貯萬收留並帶回巷內生活,雖改名換姓、隱瞞身份仍被黃的家仆告發,朝廷詔令“血洗珠璣巷”,捉拿胡妃問罪,眾鄉鄰為逃胡妃之禍,大批南遷,胡妃亦為不牽連四鄉居民,遂于深夜投井自盡,後人感念胡妃義舉,在井上立塔以示紀念,當地政府還在巷內建成了胡妃紀念館,收藏了她在珠璣巷生活時期教習本地婦女刺繡織布等中原先進技術的工具。其實,歷史上並無“胡妃之禍”,它只是一個民間傳説,但也反映了社會動亂給百姓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歷史上真正的南遷大事件有3次,分別發生於南宋末年、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朝局動蕩之際。

  嶺南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移民,當推發生在南宋末年,元軍從大庾嶺進入廣東而引發的一次悲壯南遷。在珠璣巷學廩貢生羅貴的帶領下,包括珠璣巷在內的牛田坊58村97戶村民幾乎傾巢南下,走避一空。他們扎竹排沿湞水一路南下,到清遠直至三水等處上岸,繼而通達南海、新會、中山等地。2004年11月,由南雄珠璣巷後裔聯誼會策劃、中央電視臺導演兼製片人陳建軍監製拍攝的大型電視紀錄片《千年珠璣》,取景南雄境內的淩水,再現了這一歷史事件的悲壯場景。

  在此後的多次南遷中,直接由珠璣巷和周圍村落遷出的村民僅在南宋就有近10萬人,而且每次都近乎悲壯,人禍加上天災,致使逃難的村民或打死,或餓死,或淹死者難以計數。自宋以來經過數百年的不斷南遷,遷至珠三角的珠璣巷及其周圍的先民就達數十萬之眾。

  為彰表羅貴等珠璣巷先民的南遷拓荒精神,1998年10月,羅貴後裔在珠璣巷內建成羅貴紀念館。該館和建於巷內的珠璣博物館、胡妃紀念館及許多建成的姓氏祠堂一樣,畫棟雕龍,溢光流彩,為珠璣巷增光添色。

  “七百年前桑梓鄉,二千里外梅花嶺。”如今,這條小小的珠璣巷已被越來越多的古巷後裔奉為桑梓之地、發祥之鄉。隨著珠璣古巷知名度的提高和世界旅遊尋根熱的增溫,每年來此旅遊和問祖尋根的遊客達幾十萬人之多。

  尋根古巷數珠璣

  在珠璣巷中門樓,我們看到了國民革命軍第十五軍第三師副師長蒙志題寫的“珠璣古巷,吾家故鄉”八個大字。許多遊人不顧舟車勞累,驅車珠璣巷,在目睹祖先居住地之後,都會記住這八個慰藉遊子心靈的大字。

  既為祖籍之地,當然有著許多豐富奇特的風土人情。舞獅耍龍、珠璣飄色、裝扮故事、春牛鬧耕,各種地方小吃、土特産品,以及許多流傳於民間的動人傳説、傳奇故事等等,也是吸引遊客並有待於深挖的旅遊資源。

  曾經繁忙了千年的梅關古驛道,在現代公路貫穿之後啞然無聲。如今,繞巷而過的新國道323線更把居扼交通要道的珠璣巷棄于一隅,古巷有幸在與現代文明脫節後,能夠在塵土飛揚的建設中得以保全原貌。

  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前,珠璣巷只是作為一條簡陋而淩亂的鄉村里巷,一直沉睡于粵北鄉野之中。1995年,南雄珠璣巷後裔聯誼會正式成立,正式拉開大規模修復珠璣古巷的序幕。經過多年的修葺,古巷唐宋風貌又得以重現。當地政府還在巷道西側辟建祖居紀念區,供各姓氏興建紀念祠堂。目前,在紀念區內建成的姓氏祠堂已有數十家。在我們踏訪時就看見,李氏、沈氏等祠堂正在熱火朝天的建設中。

  近年來,南雄市委、市政府以打響“珠璣牌”、唱響“珠璣歌”為主旋律,主導南雄的旅遊業走人文歷史與自然山水相融合的發展路子。2003年10月,南雄珠璣巷後裔聯誼會召開第三屆理事會暨經貿洽談會,大會本著弘揚“異姓一家,同舟共濟、勤勞勇敢、開拓創新”的珠璣巷人精神,借助“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運作方式,確立了“一個姓氏引來一二個招商項目”的發展思路。並且藉助聯誼會在聯誼、溝通、協調等方面的巨大力量,充分發掘古巷豐富獨特的姓氏文化資源,今年更是提出了打造“珠璣旅遊名片”,把南雄建設成為中國最大的姓氏文化旅遊基地的設想。

  在珠璣巷內,張昌家族的孝德典範、羅貴南遷的拓荒精神、胡妃殉難的大義善舉,正是深蘊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創業進取和舍生取義的民族文化精髓。而每年數以萬計的遊客,他們慕名遠道而來,或瞻仰,或憑吊,或尋根,或研究,亦正是珠璣巷蘊含無窮的魅力所在。

  幾可囊括中國“百家姓”的珠璣巷,因為社會動亂而導致的頻繁遷徙,令珠璣巷的先民如候鳥般的散棲于整個珠江水系,足跡遍及海內外。數千萬的珠璣後裔,無不把這條小小的珠璣巷作為尋根問祖的最佳之地。打響“珠璣牌”,唱響“珠璣歌”,助推南雄的旅遊事業,需要當地做大量的工作,不僅大有可為,而且任重道遠。

  著名詩人、原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韋丘先生曾作詩咏珠璣巷,詩云:“尋根古巷數珠璣,石塔胡妃孰可稽。溯遠追源南徙恨,南疆沃血澤芳菲。”

  作家姚中才在他的散文《千年珠璣》裏這樣定位珠璣巷的歷史地位和歷史價值:“也許,這是一個註定了會發出深重迴響的地方,是一個註定要被歷史記住的地名。珠璣巷,這條現在看來並不起眼的巷道,嶺南文明和中原文明就是在這裡交匯,碰撞出聲震古今的巨大回聲!”

  在我們漸行漸遠時,暮色已然四合,春天中珠璣巷,又將沉醉在犬聲和春風裏,在惺忪睡眼和平和心態中迎接又一個遊客滿巷覓走的早晨。


(來源:中原姓氏尋根網)

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