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動態  | 研究成果  | 臺灣姓氏  | 尋根圖片
 姓氏源流  | 姓氏文化  | 宗祠祖厝  | 族譜鉤沉  | 名門望族  | 各姓名人  | 尋根覓親  | 好書共賞  | 常識薈萃
 
 
八閩史跡寧化溯源 “中國十大尋根基地”系列之六

  時間:2007-04-19 16:16    來源:     
 
 

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石壁村

  石壁村位於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西,閩贛邊界武夷山的東麓,距縣城25公里,現屬禾口鄉的一個行政村,是一片比較開闊的盆地,歷史上森林茂密,從遠處望去,像一堵綠色屏障,由此得名玉屏。唐中葉更名為“石璧”,五代再改“壁”,後又改今用之“碧”。古稱“石壁”即指村落,又指地域,包括了周圍的一些村落,石壁是個中心,是這一些區的代稱。

  中國歷史上,曾由於戰亂、饑荒、兵災以及政府的獎掖,安排,外地經濟的引誘等因素,有大批的中原漢人南遷。這些南遷的漢人史稱客家人。客家流遷始於東晉,但構成民係則在五代以後。五代以後流遷的被稱為正宗的客家人,這些正宗的客家人在流遷中,大多經過寧華石壁(今名“石碧”)。在石壁居住,繁衍生息數代乃至數百年後,又陸續輾轉遷往閩西、廣東、廣西、四川、湖南及香港、臺灣、東南亞各地。所以他們多稱一世祖出自石壁,石壁便自然地成為這些客家人的第二祖籍。

  八閩史跡--寧化溯源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

  本以為閩、贛邊界的寧化縣城,定然是林木幽深的山城,沒想到卻是個四野開闊的水城。偌大一條翠江攜其眾多支流穿城而過,隋末唐初開縣先驅巫羅俊的祠堂附近,更是家家流水,戶戶垂楊,一彎彎古雅的小橋底下,水聲潺潺,水色清清,長長的荇草在水中飄蕩有如美婦人的青絲,恍惚間,似乎走進了滇西的名城麗江。

  以往只知道青海是中國的三江之源——長江、黃河、瀾滄江,均濫觴於此。此番隨省作協的采風團初訪寧化,方知寧化乃閩、贛、粵三省的三江之源——閩江、贛江和韓江均發端於此。其中,東流的翠江,經沙溪匯入閩江,而閩江源便藏匿在建寧與寧化交界處的嚴峰山上。西流的橫江溪,經琴江注入贛江,辛棄疾咏贛州鬱孤臺的名句“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那東流之水則源於此。至於南流的下坪溪、葉公嶺溪,皆屬於汀江—韓江水系,滔滔不絕從廣東奔向大海。

  一個縣,有如此三江分流,惠及三省,不能不令人暗暗稱奇,難怪此次采風,被大家戲稱為溯源之旅。當然,這不僅僅只是就山川地理而言。在寧化,許多獨特的文化現象,許多寶貴的人文景觀,也都令人遙想“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清正與淳厚。

  比如,本文開頭所引用的《如夢令元旦》一詞,便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詩人領袖毛澤東在馬背上哼出來的。據説,他當年率兵行軍的路線,就在寧化泉上鄉一帶的高山密林之間。作為中央蘇區的“烏克蘭”,萬里長征的始發地之一,當年人口僅13萬的寧化有13700多人參加紅軍,包括長征途中最慘烈的血染湘江一役在內,為革命犧牲的寧化兒郎多達六千之眾。女紅軍黎盛珠是其中的倖存者之一,她今年已經103歲了,問及當年動員家人“擴紅”的情景,仍記憶猶新,侃侃而談。作為全國“健康老人”,作為兒孫繞膝,五世同堂的紅色老壽星,她每天還能喝半碗米酒,每年還要資助五所希望小學辦學,豪氣絲毫不減當年!

  寧化的居民十之八九為客家人。從晉代的“永嘉之亂”到宋代的“靖康之難”,兩千多年來,他們的先民從中原一帶輾轉向南遷徙,最終匯集到寧化縣西部的石壁村一帶,在十里平川、百里林濤、萬頃荒原中,墾荒拓殖,生息繁衍,並由此誕生了客家民係和客家文化。也許,是寧化的水都往外流吧?客家人又不斷從石壁村出發,南下廣東梅縣,再從梅縣走向南方各省和世界各地。如今的石壁村,已成為全世界五大洲兩百多姓一億多客家人公認的祖地,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客裔子孫來此尋根問祖。我們到石壁村參拜客家公祠時,適逢天降大雨,雨中,大殿立柱前的一副對聯特別耀眼:“確保祖鄉聲音居家永講客家話,堅持民族氣節出國自稱中國人。”客家人四海為家,愛國愛鄉的深厚傳統,由此可見一斑。

  寧化又是名傳遐邇的書畫之鄉。清代“揚州八怪”中的黃慎、以“八分出篆”的隸書而名揚天下的伊秉綬,都是寧化人的驕傲。從他們的故里沾染一點靈氣,自然是我們此行不可或缺的內容。比如,山明水秀的湖村,不但有萬畝水蜜桃的“世外桃源”,百畝銀杏林的“銀杏山莊”;有“天鵝棲息的地方”——國家地質公園天鵝洞,而且還有一個“養在深閨人未識”的處女湖——蛟湖,它水深達103米,是南方罕見的深水湖,水準如鏡,倒映著天光雲影和湖畔的竹林,唯有一隻野鴨輕輕在湖面上畫出一道淺淺的波紋,恍若仙境。而黃慎就出生在湖畔的竹籬茅舍之間。可惜,蛟湖草堂早已不復存在,不免讓人深以為憾。

  寧化的客家早茶,其品種之繁、製作之精、口感之佳,選料之“綠色環保”,又堪稱一絕。席上有一道小點,美國紐約的唐人街稱其為“廣州粉腸”,卻明明白白是這裡的傳統客家美味。由此我忽然想起,所謂“飲茶粵海未能忘”的廣州早茶,追根溯源,其源頭興許就在寧化的石壁村,而後按客家人的南遷的路線,逐漸傳入廣州的。但願客家學的學者們能有興趣作一番研究。 

  石壁客家祖地“北有大槐樹,南有石壁村”,寧化石壁是客家搖籃、客家祖地。 石壁,是寧化縣石壁鎮(原禾口鄉,1993年更名設鎮)的一個行政村,它地處寧化西隅,與江西省石城縣毗鄰,距縣城22公里,在福五線(福州至閩贛交界的五里亭)公路旁。史料所稱的“石壁峒”、“石壁村”、“石壁寮”、“石壁城”等稱謂,只是一種地方概念,泛指一個地域,即石壁盆地,其總面積近200平方公里,包括現石壁鎮、淮土鄉的全部以及方田、濟村鄉的一部分。石壁村位於這一地域的中央,在歷史上也是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石壁被稱為“客家南遷的轉机站”、“客家民係形成的中心地域”、“客家搖籃”、“客家祖地”、“世界客家人的朝聖中心”等,這是海內外學者從大量的史料中研究出的結果,有其充分依據。

  客家民係是漢族的一支,屬中原漢人。由於戰亂,大量中原漢人背井離鄉,輾轉遷徙到以寧化石壁為中心的閩贛結合地區。當時集中到寧化或石壁居住的客家人,來自8省50多個州縣,這也説明他們到寧化之前是分散的,未形成特別的民係。客家人從四面八方集中到寧化(石壁),主要原因有2條:一是自然條件。石壁是一個擁有200平方公里的平坦盆地,土地肥沃,提供了優越的生息條件。客家人主流是經江西來,閩贛交界有武夷山相隔,石城到石壁的隘口比其他閩贛交界的隘口更為低矮,交通方便,且寧化是閩江、贛江、韓江的源頭,水路交通便利。二是人為條件。寧化,特別是石壁,開發較早,這一地域在南宋之前無戰亂,社會安定。唐末黃巢起義軍自北而南,自江西、浙江進入福建、廣東,而又北上江西,轉了一大圈,並未進入寧化,寧化便成為“世外桃源”。正如臺灣陳運棟在《客家人》一書中説:“福建寧化,地接贛南,西北有高山環繞,宛如世外桃源,尤為當時避難最安全的地方,所以這一批逃難的人民,也就以遷居寧化為最多。”遷居以石壁為中心的客家人,在安定的環境裏,生息繁衍數百年,他們把中原漢人的文化、語言同當地的文化、語言相結合,産生了一種既保留中原古風又有新變化的一種文化、語言,它區別於漢民族其他民係,被稱為客家文化、客家話,由此也形成了客家民係。據考證,客家民係形成于宋代。寧化是客家地區,她不僅有著典型的客家文化、語言,而且許多是在寧化形成,且流傳到其他客家地區。寧化境內明顯地反映出客家文化、語言的承前啟後的現象。寧化(或石壁)不僅被稱為“客家民係形成的中心地域”,而且也被稱為“客家文化、語言的搖籃”。

  客家民係形成之後,由於戰亂、政府獎掖及開拓發展之需要等多方面原因,客家人開始以石壁為中心的閩贛地區向國內外遷徙,而今遍佈五大洲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有1.2億人口。客家人不僅創造了具有獨特風格的客家文化、客家語言,同時也涌現了眾多顯赫人物,如宋代文學家范仲淹、理學家朱熹、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辛亥革命領袖孫中山、共和國的開國元勳鄧小平、朱德、葉劍英,現代偉大文學家郭沫若,馬來西亞首任國王葉萊、蓋亞那前總理張西瑟、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及臺灣李登輝等。

  石壁正是由於其在客家史上的特殊地位,而受到客家人及史學界的重視、仰慕,以致視為“聖地”、“圖騰”。近年來海內外客家人、學者、新聞界人士紛紛前來尋根謁祖、考察研究。

  隨著“客家熱”的逐漸升溫,石壁客家祖地建設也日漸規模。1992年以來,寧化縣人民政府斥資、 四海鄉賢襄助,在石壁村興建客家公祠及配套建築。以客家公祠為主體,先後興建了停車場、接待站、管理房、長廊、牌樓、客家之路、碑亭、功德碑、玉屏堂、碑林、文博閣、客海寺等設施,面積1萬餘平方米,總投資790萬元。石壁客家祖地景區主體建築客家公祠座落于石壁村土樓山上,後倚武夷山脈,前瞰石壁盆地,近山勻稱,遠山環抱。公祠倣古宮殿形式,飛檐鬥拱,雕梁畫棟,氣勢雄偉,蔚為壯觀。公祠主體佔地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分前、中、後三廳,由回廊連為一體。前廳(亦稱下廊),供歇腳、陳列姓氏淵源資料;中廳為正殿,也稱玉屏堂,即神祖堂,堂內祀奉著客家160個姓氏的始祖神位,供祭祀朝拜,一次可供三百多人同時祭祖。後廳稱文博閣,為展示客家文化、珍藏譜牒及文物資料,供觀賞、搜尋、閱覽之用。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同志親自為公祠祠匾提書—“客家公祠”四個金光大字。公祠四週開闊挺秀,風光絢麗。公祠左側的客海寺金碧輝煌、香火不斷、煙霧繚繞,是宗教朝聖遊的理想場所,其主體建築基本完工。公祠右側的“碑林”,可供立碑、遊覽、觀賞。公祠正下方,有一碑亭,古樸典雅的亭中立著一方大石碑,正面鐫刻太平紳士、客家賢達姚美良先生題撰的“客家魂”,背石鐫刻祠記。距公祠五百米外是福州通往江西的公路幹線,公路旁是開闊的迎賓廣場,在公祠的通道口,屹立著一座雄偉堂皇的牌樓,牌樓的橫匾鐫刻著楊成武將軍的墨寶—“客家祖地”。牌樓右側是接待廳、擂茶館、長廊和古建築“德潤亭”、“維藩橋”連結一體。牌樓與公祠由“客家之路”連接。“客家之路”長500多米,由馬來西亞局紳姚森良、美良昆仲捐資興建。

  客家人素有愛國愛鄉、慎終追遠、敬祖穆宗之傳統美德。改革開放以來,在海外掀起了一股“客家尋根”熱潮。1992年開始,寧化縣人民政府為滿足眾多海內外客屬鄉親的“尋根謁祖”需求,在石壁村興建了一座倣古建築群——客家公祠,世界客家人從此擁有自己的總家廟。從1995年客家公祠落成至今,每年都舉辦一屆“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並將每年的10月定為“祭祖月”。祭祖大典期間(每年陽曆10月15日—17日),眾多海內外客家鄉賢千里尋根,共聚石壁、虔誠謁祖,一起參加盛大的祭祖儀式,有祭誕、儀仗、樂舞、主事、儀式等五項程式,而後查閱族譜等史料,細品客家酒娘、石壁擂茶,欣賞客家山歌、舞蹈等藝術表演,祭祖大典莊嚴肅穆、場面宏大、古典性強、民間文藝節目豐富多彩、客鄉情結濃郁。1997年還舉辦了“福建省首屆客家文化旅遊節”活動。十年來,石壁客家祖地景區共接待來自國內19 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及海外24個國家和地區的遊客共27萬人次,其中海外尋根祭祖團207個,14309名代表海外80多個客屬團體。尤其在2004年,隆重舉辦了第十屆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暨石壁客家公祠建竣十週年“雙慶”活動,世界客屬十九屆懇親大會在江西贛州舉行,石壁祖地祭祖大典作為懇親大會的一項重要內容,其規模和聲勢大大超過歷屆的祭祖大典,特別是新華網的介入,不僅現場直播了“雙慶”盛況,而且將石壁歷次祭祖活動、歷史定位等全方位宣傳寧化,此屆祭祖大典在海內外客家人中引起了轟動效應。如今,隨著海內外“客家尋根熱”的不斷升溫,前來石壁客家祖地尋根祭祖的海外客家人絡繹不絕,石壁客家祖地日益成為五洲四海客家人的朝聖中心。同時,以寧化客家祖地為主要內容的“客家風情旅遊專線”已列入福建省三大聯合促銷線路之一,“客家祖地”品牌亦成為三明旅遊三大知名品牌之一。

  寧化石壁是客家民俗文化的發祥地,最原始的客家話從這裡形成,最古老的客家民間藝術、山歌、戲曲從這裡推出和流傳,最古樸的客家服飾從這裡産生,最早的客家禮俗從這裡延續。寧化及其石壁方言,保存著中原許多古漢語的成份,同時在音係、詞彙、語法等方面,又發生了變化,而成為一種新語系—客家話,客家話隨著客家先民的流遷而不斷演變,但現代的客家話的濁母清化是在石壁形成的,寧化及其石壁方言成為客家話的源頭。寧化客家民間藝術異彩紛呈,這裡可尋覓中原文化的古老痕跡,又具客家特色。尤其是久盛不衰的客家民歌山歌,諸如“曲棚”、“道士音樂”都為客家人所喜聞樂見,都是石壁傳統文化的瑰寶。客家音樂內容豐富,有懷古歌、勸世歌、情歌、革命山歌等。現今石壁一帶的村村寨寨,仍活躍著為數眾多的民間歌手,從老人到娃娃,都能即興而發,唱上幾曲地道的客家山歌。寧化客家服飾保持了中原寬博的服飾特點,但也融入了當地少數民族以短窄為上的服飾特點。過去女人多梳髻子(船形)以五件金、銀簪子插牢,並穿“掩腹子”(圍裙),上部有繡花或桃花圖案,腳穿繡花鞋,中老年人的繡花鞋多為藍、綠色。小孩則有“繡花肚兜”載魚尾帽、涼圈子或狗頭帽,上面都有繡花,身佩“包袱子”,項挂長命鎖或玉佩;男人過去多繫腰帶和“荷包”。寧化客家禮俗繼承了中原漢民族的傳統,又與南方山區的特殊環境相適應,如其重孝悌、講仁義、重教育、講衛生、重節儉、講禮儀、熱情好客等風氣。

(來源:中原姓氏尋根網)

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