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民族得以生存和繁衍的紐帶,文化上的同根同源、水乳交融的事實,是任何人也無法否定的。泉臺民間民俗文化交流一直是泉臺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源源不斷,即使是在兩岸關係最緊張的時候,也沒有斷絕過。
今年泉州元宵海絲文化節上,泉臺兩地民間藝術家,以高超的技藝,為觀眾展示了既同根同源又豐富多彩的民俗藝術。這些民間民俗文化具有傳統性、民間性和通俗性的特點,産生強大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兩岸民俗同根同源性表現在哪些方面,兩岸民間民俗交流又經過怎樣的歷程?
南管戲 整合閩南民俗的傳統大戲
如果説到臺灣和泉州同根同源的民俗文化,就不得不先説臺灣的“南管戲”。臺灣文獻記載最早流行的劇種為小梨園,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渡海來臺之浙籍人士鬱永河,于其《裨海紀遊》中的《竹枝詞》記載:“肩披鬢髮耳垂,粉面紅唇似女郎,媽祖宮前鑼鼓鬧,侏離唱出下南腔。”乾隆年間吳國翰《東寧竹枝詞》則有“第一時行七子班”之描述。由此可知,清朝初年,臺灣南管戲曲活動已相當盛行。 南管戲最早由閩南泉漳地區傳到臺灣,是閩南語系的戲劇。包括“七子戲”、“高甲戲”、“白字戲”三種。臺灣的“七子戲”源於福建泉州的“小梨園”和“大梨園”,一般狹義的“南管戲”即指“七子戲”,也就是“小梨園”。
臺灣的南管社團組織,遍及全省,全盛時期社團約有一百個團體。在泉州籍鄉親聚居地的鹿港,南管音樂社團分為弦管(洞管)與歌管(品管)兩類。鹿港弦管五大館為雅正齋、聚英社、雅頌聲、大雅齋及崇正聲等團體。目前,臺灣基本沒有職業的“七子戲”班,但由業餘成員組成的清唱結社,依然有很大的影響。如臺南的南聲社,鹿港的聚英社、雅正齋,清水的清雅樂府,臺北的閩南樂府、漢唐樂府、華聲南樂社等,以“清唱”的形式進行演唱活動,這種清唱的形式俗稱“郎君唱”。目前,清唱結社的“郎君唱”是臺灣“南管”的代表。其中漢唐樂府、清雅樂府、合和藝苑等少數社團還保留南管戲演出,南聲社曾到法國演出,並出版南管CD,獲得熱烈反響。
現在,這些發源於閩南,流傳于臺灣的“南管”戲,在臺灣高等藝術學院已正式以“樂種”的形式列為課程。
打七響藝陣 展示閩臺男子共同之處
“拍胸舞”是一種具有原始形態的民間土風舞,展示了閩南男子豪放拼搏、詼諧樂觀的個性。在臺灣,同樣有拍胸舞,當地的名稱是“打七響藝陣”。 明末清初,泉州人大量移居臺灣,“拍胸舞”也傳到臺灣,演變成臺灣的“打七響藝陣”。臺灣的“打七響”表演和泉州“拍胸舞”有許多相同之處,表演者的頭上都戴著一個用草做的環,表演時也是同樣拍擊胸膛、肩膀、大腿等處,首先兩掌合拍一下,再拍打大腿上側兩下,接著雙手交互拍肩、膀兩下,再拍前胸兩下,叫做“拍七響”。
目前,臺灣演出的“打七響”增加了唱“打七響歌”,有簡單的配樂,樂器有銅鼓及四管齊等。臺灣的“打七響”主要是在喜慶節日活動或迎神會繞境活動。臺灣的“打七響”與泉州“拍胸舞”同根同源,關係十分密切,它是大批泉州人移居臺灣,把閩南民情風俗、民間文藝傳到臺灣的有力見證。 近年來,泉州地區的“拍胸舞”加強和臺灣的文化交流。1996年元宵佳節,曾參加瀋陽國際秧歌節的泉州亭店僑鄉農民和鯉城三幼教組成的泉州鯉城拍胸舞團,應邀赴臺灣參加第一屆中華民藝華會。來自印尼、泰國、日本等國家及臺灣各縣市三十幾個民間藝術團1000多人聚集高雄、屏東,先後參加了盛大的民藝踩街、廣場表演、藝術研討等活動。
1996年3月2日,泉州拍胸舞團精神飽滿,穿過50多萬人的人墻,進入中心表演區,參加臺灣的民藝踩街活動。鯉城拍胸舞團別具一格的藝術風姿,生動詼諧的表演,贏得了臺灣鄉親們的陣陣掌聲,他們連續表演7個小時,一直演到第二天淩晨三時多,又繼續參加在高雄厚柱高山族的廣場舉行的臺灣民間藝術表演大賽。他們熱情奔放、剛勁詼諧的表演,博得觀眾的喝彩,主辦單位還發給他們優秀表演獎。
歌仔戲 民俗相互傳承的有力見證
今年元宵節的兩岸民俗展演,來自臺灣宜南的歌仔劇團的精彩演出,給泉州的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歌仔戲又稱“臺灣歌仔戲”,廣泛流行于臺灣各個地區。明末清初大批閩南人隨鄭成功移居臺灣,同時帶去了源於大陸的錦歌、車鼓弄、採茶褒歌等曲藝説唱,至20世紀20年代開始融合為小戲演出。後受正字戲、高甲戲、潮劇、京劇的影響,逐漸豐富定型並搬上舞臺。1928年,臺灣歌仔戲班“三樂軒”以回鄉祭祖為名,回泉州廈門等地演出,接著臺灣的歌仔戲班———霓光班、霓進社接踵而來,在大陸引起轟動。
臺灣歌仔戲的唱腔特點是曲多白少,格律自由,具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主要曲調有七字仔調、雜念調、大調、貝司以及其他民歌、時曲等。伴奏樂器有殼子弦、大廣弦、臺灣笛、月琴等。唱詞通俗,頗多生動的民間語匯,鄉土氣息濃厚。劇目除取材于錦歌唱本如《陳三五娘》、《孟姜女》外,還吸收了其他劇種的不少劇目,如《薛剛反唐》、《千里送京娘》等。
臺灣歌仔戲這一劇種的傳統劇目大約有五百多個;行當由早期只有生、旦、醜幾個角色,逐漸吸收了京劇的分行成分;音樂特點是唱多白少,曲調自由,旋律優美,節奏強烈,富有較強的表現力和鄉土情調,其傳統曲調有一百多種,主要樂器有殼仔弦(用椰殼製成)、大廣弦(用龍舌莖作共鳴箱,以梧桐木為箱板,紫竹為琴柱)、臺灣笛(又名梆子簫)、月琴、六角弦(又名二胡,共鳴箱為六角形,定弦殼仔相同)、三弦、蘇笛(即橫笛)、鴨母笛(又名豎管,簧嘴似鴨嘴巴)、京胡、蘆管等。
值得一提的是,臺灣的歌仔戲和閩南地區的錦歌、薌劇相互傳承,促進發展的關係,有力地證明兩地文化上的同根同源。南灣的歌仔戲最早源於流傳于閩南地區的錦歌。錦歌的形式比較簡單,但傳入臺灣後,當地人加入了聲部、對白、格律等戲曲因素,演化為一種戲劇形式。而在同期大陸閩南地區的錦歌確沒有太大的發展。後來,兩岸交流中,臺灣的歌仔戲重新傳回閩南,在閩南很多地區形成“薌劇”的形式。
布袋戲 臺灣年輕人的新寵
布袋戲又叫做掌中戲,因身形如同布袋,又以手掌操弄,因此得名,是臺灣地方戲劇的一種,也是由泉州傳入臺灣的。其所使用之木偶,除了頭、手、足外,軀體部分均以布做成。
自從清朝普遍流行布袋戲之後,尤其以福建漳州、泉州及廣東潮州一帶之發展最為繁榮,可以説是布袋戲的發源地。但它的起源目前僅能從相關的民間傳説中抽絲剝繭,找出比較可能的出處。簡單説來,大部分的傳説都認為是明末清初,有一位窮書生叫梁炳麟的,進京考試不幸名落孫山,由於落第秀才滿腹經綸又不得志,而且在夢中夢見有一老翁,掌中題有“功名歸掌上”。於是,就借操弄布袋戲,編演戲劇暗諷朝廷時政,沒想到這樣一來,布袋戲卻廣受喜愛,逐漸流傳開來而揚名各地。
清末,布袋戲流傳至臺灣。由於廣受民眾歡迎,因此,迅速蓬勃發展,內容更加豐富,成為中國大陸以及臺灣寶島最受歡迎的戲種之一。
初期的傳統布袋戲,隨著臺灣的環境變遷而逐漸轉型為比較活潑多變的金光布袋戲,不再拘泥于歷史典故、章回小説之曲目,戲中偶像也由最初的小型掌中戲偶,改良成近乎人身大小的大型戲偶。如今,臺灣布袋戲由於在表演形式以及內容上,適應了時代的流行時尚,和“動漫”一樣成為臺灣年輕人的一項休閒娛樂形式。
專家説法 民俗交流的根基在“血緣”
其實,泉臺兩地同根同源的民俗文化之豐富,影響之巨大,實在很難形容。在兩岸民俗文化相互傳承交融的背後,是兩岸割不斷的血緣聯繫。今年,兩岸原生態民俗表演現場,主創人員特地安排了“百家姓”的背景,正是為了展示兩岸民俗交流最深厚的根基———血緣。
表演晚會的導演蔡湘江研究員説,兩岸同根同源的民俗文化,就意味著大家都具有同一個源泉,這個源泉就是相同的血緣及其所産生的相同的文化根基。
從歷史淵源看,臺灣歷史上的移民就是從福建過去的,當然也包括廣東的一部分,主體是福建泉州和漳州的移民。據統計,臺灣的漢族人口中,有72%屬於泉籍後裔。臺灣出版的《臺灣族譜目錄》收錄了200多個姓氏的萬餘件譜牒,細究這些家族的開基祖,大部分來自祖國大陸中原地區。臺灣共有1694個姓氏,其中陳、林、黃等十大姓氏的人口數累計總和在全臺灣各縣市總人口的比例中,在大多數縣市都超過半數以上。這種姓氏結構跟閩南地區非常相似。這從兩地同樣的諺語也能看出來:閩南地區稱“陳林滿天下,黃鄭排滿街”,臺灣則稱“陳林半天下,黃張排成山”。在泉州仍保存著許多姓氏宗祠和祖廟,如下西坑陳氏宗祠、開閩三王祠、東觀西臺吳氏大宗祠、東門洪氏大宗祠、舊館驛董楊大宗祠等,這些宗祠和祖廟與臺灣的同姓宗親仍保持聯繫。
臺灣的民俗文化與閩南文化同屬一脈,在生産方式、生活習俗、民間信仰、民間戲曲等方面都與閩南相同,語言也同講閩南語,在族譜上也同宗同源。閩臺兩地不管是地理位置還是族群構成,都有很密切的文化聯繫。移民前往臺灣,不僅帶去了家鄉的土語方言,同時也帶去了原有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
泉州向臺灣的移民以及在此過程中的大量文化傳播,可以説為閩臺共同文化區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兩岸文化交流,尤其是在臺灣進入定居社會以後出現的兩岸宗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從內在機制上形成了無數的血緣紐帶,把閩臺兩地業已形成並在內部各自演進的文化連為一體,成為具有共同地方特色、同質性很高的區域文化。
持續進行的泉臺民俗交流
泉州和臺灣的民俗交流經歷了數百年的歷史。其間經歷了政權更疊、戰爭、政治隔閡等困難,但是,這些都沒有能夠割斷兩岸的文化聯繫,特別是民間民俗的交流,一直以其頑強的生命力持續進行。
早期傳入臺灣進行整合
臺灣的民俗多源於大陸的閩南地區。閩南地區又以泉州為主要傳入地。解放前,是泉州民俗不斷傳入,並在臺灣整合發展的歷程。從明末清初至今,臺灣共經歷了三次人口遷入的高潮。在這個時期,大量泉州民俗隨遷入人口帶入臺灣。例如,鄭成功收復臺灣期間,南音、梨園戲等一系列泉州傳統戲曲就隨征戰軍民傳入臺灣。
這些民俗傳入臺灣後,與當地的一些藝術元素進行整合,演化出豐富的形式和流派。而泉州的民間藝術家也不斷赴臺表演,交流,促進了這些藝術在臺灣的持續發展。例如,在解放前的民國時期,大量泉州南音藝人赴臺演出,著名的有張再興等老藝人。1930年,臺灣出版的關於臺灣南音的文獻,就直接定名為《泉州管弦》。
半地下的交流仍在繼續
解放後,兩岸進入幾十年的政治隔閡期。泉臺直接的文化交流渠道被切斷,但半地下的民俗文化交流依然在繼續。業內人士稱之為“半地下狀態的交流”。
在兩岸隔閡的年代,泉臺兩地依然有部分民間藝人通過書信聯繫,交流心得。兩地無法直接通信,必須通過第三地進行轉接。20世紀80年代初舉辦第一屆“南音大會唱”時,兩岸關係尚未解凍,泉臺人士無法直接聯絡,不得不先繞個“彎子”。當時臺灣泉籍鄉親出於共同的感情,替泉州從香港向臺灣南音藝人發出邀請函,使得第一屆南音會唱得以圓滿舉辦。
泉臺步入全新的雙向交流
隨著兩岸關係的逐步解凍,泉州和臺灣的文化交流也進入一個全新的時期。1983年開始,逐漸有官方組織的民間藝術團體赴臺交流。從1992年4月組織晉江深滬寶泉庵首次赴臺民俗交流為始發,兩地進入雙向交流階段。據統計,全市共舉辦臺胞來泉交流活動200多項,參加交流的臺灣各界人士達4000人次;實施入臺交流150項、1300多人(次)。在來閩交流量中位居各地市前列,佔全省赴臺總人數約四分之一。民俗、文化項目的交流量在全市各項對臺交流中佔近七成,其特點一是量大面廣,二是具有同根同源的地方文化特色,三是以基層民眾、學者為主要影響對象。
到臺灣地區進行木偶戲表演以及高甲戲赴金門展演等等,對增進臺灣人民對泉州了解、爭取共識都具有明顯的影響,並給泉州帶來了明顯的對臺經濟合作效益。
(來源:泉州晚報)
編輯:齊曉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