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安部直屬事業單位“全國公民身份證號碼查詢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利用“全國公民身份信息係統”對全國直轄市、省會市共計31個城市大約2億多公民的身份信息數據進行了初步的姓氏統計研究工作,據統計,北京市姓王的最多,佔到本市人口的10.35%,本市目前叫張偉的最多,共有5013人。記者採訪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姓名研究專家王大良,分析了北京大姓與大名中的歷史淵源。
最新發布北京五大姓 “王張李劉趙”北京人一成都姓王 “中心”這次統計使用的數據,均利用“全國公民身份信息係統”(NCIIS)中存儲的公安部戶籍登記數據。數據范圍包括我國31個直轄市、省會市,樣本總人口為201850458人。這次統計將嚴格按照數量進行排序,對2億多樣本人口數據進行了姓氏排名統計、姓名排名統計兩大類。
根據統計,排在北京市前五名的姓氏依次是王、張、李、劉、趙。最大姓氏是王,佔到總人口的10.35%;其次是張,佔9.4%;第三位李,佔8.54%;劉姓佔6.91%;趙姓佔3.45%。
五大姓佔人口半數
本市排在前5名的“大姓”基本包括了整個城市三分之一左右,前10名的“大姓”基本佔到本市人口的40%至50%,充分反映出“多數人口集中在少數姓氏的姓氏集中特徵”。
小姓人口越來越少
據中心相關統計人員介紹,曾經有姓氏學者指出,隨著我國人口的長期膨脹,各姓人口的數量差異越來越明顯,結果可能會出現“大姓”人口越來越多,“小姓”人口越來越少,甚至被淘汰的局面。
北京人名字“張偉”最多
人名當中“偉”最多 根據中心統計,排在北京市前五名的名字依次是張偉、王偉、劉洋、王磊、李偉。張偉共有5013人,王偉有4829人,劉洋有4724人,王磊有4547人,李偉有4464人。 從全國31個省會市、直轄市的姓名統計情況來看,前10名中兩字名居多,主要也集中在姓氏統計中王、張、李、趙、劉等“大姓”之中。在31個城市中“張偉”位居榜首,2億人中共有59275個張偉,“王偉”、“李偉”與“劉偉”分別為2、3、4名。前4名的姓名中“名”全是“偉”字,可見中國百姓在起名時對“偉”字情有獨鐘。
三個字的姓名日漸增加
為了捕捉北京地區不同時期人們起名的時代特徵,“中心”對北京不同時代的人名進行了統計,起始時間為1900年,每十年為一個時代,對每個時代出生人的人名進行一次姓名前20名的排行。結果發現,北京不同年代人們起名都具有比較明顯的時代特徵。
北京上世紀五十年代前出生人姓名排行前20名均為3個字,六十年代後才有兩字名進入前20名排行,而七十、八十、九十年代前20名全部是兩字名。2000年後出生人三字名又有增加趨勢。
權威分析北京姓氏體現移民城市特點 王姓來自北方各地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姓名研究專家王大良分析,北京歷史上就是移民城市,這里的姓氏符合北方各個地方的特點,還有一些少數民族姓氏也融入進來。
王姓是北方的大姓,北京城的王姓一部分來自河北、東北、山西、河南等地的移民,還有一部分元代的蒙古皇族、清朝貴族,沒落之後改為漢姓“王”。相傳,王姓漢族人是周陵王太子晉的後代。
名字日漸不分男女
王大良指出,由于男女平均壽命的差異以及新中國成立前多年戰爭,男性人口死亡率較高的原因,上世紀50年代前出生者女性比例大大高于男性,因此50年代前出生人名前20幾乎全為女性名。五十、六十、七十年代出生者的姓名性別差異比較明顯,多數名字僅從字面基本就能確定此人性別,而八十年代後出生的人則在姓名的性別特徵有所弱化,名字的字面含義比較中性化,很多姓名從字面難以判別性別。
傳統名字近年增加
北京各個年代的姓名都具有較明顯的時代特徵,如新中國成立前出生人名(女名)多為淑蘭、淑英、秀英、秀珍等,反映傳統中國社會文化對女性形象的高度概括;新中國成立時期(上世紀五十、六十年代)出生者姓名多使用“軍、偉、華、紅、建國、建華”等字眼,突出表現了當時的革命文化特徵;從七十年代開始,出生者名字出現多元化趨勢,“偉、濤、勇、輝、靜、穎”等名大量出現;八九十年代出生人名逐漸趨向時尚化、多元化,如洋、暢、碩、爽、帥等等,2000年後三字名重新出現在姓名排行前20名上,分別是宇軒、子豪、子涵、浩然,從名字字面看有些回歸傳統文化的意味。
北京人姓名冷僻字多 北京居民姓名中冷僻字現象較為明顯,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後出生者,姓名前20名中冷僻字出現概率大大增加,這也是其他城市所沒有的情況。 冷僻字通常是國家二級字庫中未存儲的字,目前國內多數計算機係統均使用國家二級字庫。姓名中的冷僻字一般會對戶籍管理登記帶來很多麻煩,例如統計表中出現的“王▌”(見上表)表示姓王,名字為單字,並且這個字是冷僻字的人。
北京人姓名前十位 張偉59275 王偉 55219 李偉 52372 劉偉 46530 李靜 46214
(來源:北京晨報)
編輯:秋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