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家譜收藏與研究概況
一、收藏概況
中國家譜源遠流長,現存家譜主要是明清時期及其以後編修的,很多散藏於民間。失傳、毀棄數量亦當不少。1984年,國家檔案局、文化部、教育部、中國社會科學院曾多次發出通知,要求各省、市、縣檔案館、博物館、文管會、文化館、圖書館以及各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的圖書館,填表上報所藏家譜目錄。根據上報材料,國家檔案局郝存厚、中國社會科學院武新立、南開大學馮爾康聯合編纂了一部《中國家譜綜合目錄》。著錄該目錄的中國家譜收藏情況有如下表:
各省、市收藏家譜調查統計表 地區 藏數(部) 北京 4769 河北 892 吉林 600 甘肅 32 江蘇 1682 江西 100 湖北 611 廣西 170 貴州 6 上海 562 山西 117 黑龍江 139 寧夏 8 浙江 2903 福建 482 湖南 1354 四川 743 天津 409 遼寧 605 陜西 33 山東 270 安徽 1005 河南 225 廣東 433 雲南 74 合計 18,224
以上調查統計表所提供的18,244部這個數據,當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僅就收藏家譜的單位而言,有的雖有收藏,但並未填表上報,例如:山西聞喜縣檔案館收藏46部,太谷縣圖書館收藏30多部,陽城縣方志辦收藏44部等,均未上報。有的雖然上報了,但與實際收藏出入很大。例如,上海圖書館上報數學是562種,但據本館人員説,實際收藏達萬種之多,只是尚未整理編目而已。特別值得注意的是18,244種這個統計數據,並未包括散於民間一家一戶收藏的家譜,特別是手抄本家譜,據行家調查推測,散藏於民間的家譜當在10,000種以上,再加上調查統計的18,244種和上海圖書館的實際收藏,大陸家譜收藏總數至少在38,000種以上。
“家譜資料研究中心”從1985年起,就在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原來收藏家譜的基礎上,進行徵集和複製。經過多年努力,現已將整理編目的家譜,編纂成書,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著錄這部目錄的家譜有251姓,2565部,總計24,562冊。其中超過50部的姓氏,依次為:王氏,255部;陳氏,126部;張氏,114部;李氏,85部;吳氏,77部;劉氏,75部;黃氏,69部;徐氏,63部;朱氏,60部;周氏,59部。超過200部的省(市)依次為:江蘇,605部;浙江,488部;福建,295部;湖南,279部;安徽,200部。
此外,近年來許多報刊不斷有新發現的名人家譜的報道。例如《光明日報》1982年6月17日,刊登了江西吉安縣發現文天祥家族的《富田文氏族譜》的消息;1983年5月13日,刊登了江蘇發現岳飛家譜的消息;1985年9月8日,報到了撫順發現了王安石族譜的消息;《中國歷史年鑒》1983年,刊登了發現南宋理學家朱熹家譜——《紫陽朱氏建安譜》的消息;1992年又在山東陽谷發現了戰國軍事家孫臏的家譜,等等。這些新發現的藏於民間的家譜,自然都沒有包括在調查統計數之內。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家譜研究中心”由民間徵集的許多家譜,也未包括在調查統計數之內。
二、研究概況
從本世紀二十年代起,以潘光旦、楊殿珣為代表的學者,採用現代方法對我國的家譜進行研究,發表了一批具有很大影響的論著。此後,國內學者除了對少數名人家譜進行微觀研究外,主要是利用家譜資料來進行關於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民族學、遺傳學、人口學等方面的專題研究的。專門研究家譜的論著,寥若晨星。80年代以來,逐步改變了這種局面,其主要表現是:
1、成立了“中國譜牒學研究會”
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正式批准並頒發有證書的全國性學術團體。這個學會成立於1988年7月,是在山西五台山舉行的“首屆中國譜牒學研討會”上,由到會代表民主選舉産生的。這個學會的成立,把國內的譜牒研究者和愛好者組織了起來,有力地推動了家譜整理和研究工作的開展。1991年8月,又在山西太原召開了“中國譜牒學研究會第二屆學術討論會”。到會代表80多人,收到論文40多篇。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同第一屆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其突出的特點,就是把譜牒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進行了研究。論文目錄如下:
作者 論 文 題 目 王衍村 《淺談中國姓氏堂號》 沙其敏[美國] 《春秋時代楚國宗族制度》 李裕民 《北魏家譜研究》 王大良 《瑯琊王氏與六朝譜學》 周徵松 《河北裴氏譜牒知見錄》 常建華 《元代族譜研究》 張海瀛 《明代譜學概説》 馮爾康 《清代譜牒學家朱次琦》 戎濟方 《海外華人與中國譜牒》 片弘其[韓國] 《從族譜學看韓中交流史》 蕭國健[香港] 《廣東中山小欖家族之入遷》《廣東東莞地區家族之入遷》 李德超[臺灣] 《粵東族譜所載南雄珠璣卷故事與宋季嶺南移民》 王劍霓 《關於太原王氏考查情況的報告》 沈明光 《東陽家譜資料瑣論》 張耀宗 《東林黨人高攀龍的家譜》 魏連科 《從方志族譜看永樂初年小興周移民》 易邵白 《譜牒編修之奇葩和譜係尋根之碩果》 吳礫星 《湖南<韶山毛氏族譜>》述略 胡心鼎 《湖北孝感胡氏族譜探微》 李 豫 《孟縣<張氏族譜>一世祖張士貴扭曲形象之駁正》 張正明 《從族譜看山西商人家世》 劉志盛 《中華<劉氏族譜>概述》 張仲熒 《四川腹地族譜及其遷徙史料史發掘舉隅》 吳壯程 《曾國藩與族譜》 鄒文程 《湖南雙峰縣姓氏概説》 田武雄[美國] 《中國人口增長的因素—中國氏族集團人口的統計》 姚恩榮 《關於大豐縣已發現的34種民間家譜和76處宗祠遺址的情況介紹》 殷光中 《鎮江望族宗譜的若干特色》 歐陽宗書 《祠聯—祠堂文化的多面鏡》 常士曄 《山西榆次車輞常氏家乘介紹》 李榮海 《淺談山西臨縣崔家坪嘉靖石塔家譜》 劉伯倫 《家譜的現狀與出路》 陳蕾 《安徽省族譜概況及使用價值》 邢永川 《試論譜牒序跋的文獻價值》 張緒伯 《紫岩字輩譜及其愛國之思》 黎小龍 《從民族學資料看家譜的起源》 蘇子儀 《介紹譜書<王氏立姓開族百世譜>》 王泉根 《木本水源 心繫華夏》 岳德莊 《岳飛家譜敘略》 汪根年 毛策 《鄭氏家譜及其教育制度》 張志清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家譜述略》 雷忠勤 尹協理 《關於番禺霍氏源流的初步考察》 王國堅 《人口品質與血緣婚姻行為的思考》 王樹人 《開展譜牘研究與弘揚民族文化》
2、創辦了《譜牒學研究》輯刊
該刊于1989年12月正式創刊,武新立教授任主編,由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創刊號刊登文章19篇,作者、篇名如下:
作者 篇 名 劉貫文 譜版學研究的任務 常建華 試論中國族譜的社會史料價值 馮爾康 宗族制度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兼論宗族制度與譜牒學之關係 歐陽宗書 從字輩譜透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 楊冬荃 中國譜牒起源研究 李文治 西周宗法制釋義——論西周典型宗法制從屬於封建領主制 許水濤 從桐城望族的興盛看明清時期的宗族制度 張顯清 封建家法是封建國法的補充——讀《孔氏族規》 林金枝 閩粵僑鄉族譜研究 蕭國健[香港] 廣東深圳陳氏源流及其發展 郭松義 孔氏宗譜和孔氏家族組織——介紹曲阜孔府所藏家譜資料 武新立 福建莆田《九牧林氏家乘》介紹 張正明 襄汾縣丁村《丁氏家譜》抄本研究 馬紀行[澳大利亞] 趙氏馬氏贏姓十四氏及族譜感言 馬紀行[澳大利亞] 應以“武服”釋“馬服” 常建華 中國族譜收藏與研究簡説 陳捷先[臺灣] 臺灣地區近年族譜的修纂與研究 沙其敏[美國] 猶他家譜學會的中國收藏品 楊寶華 北京圖書館藏家譜簡介 《譜牒學研究》的創刊,為海內外譜牒研究者提供了一個陣地,深受大家歡迎。第一輯出版後,《光明日報》(1991年1月2日和上海《社會科學報》(1992年2月13日)先後發表了張錫祿和方冶的評介文章,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 1991年7月,《譜牒研究》第二輯由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發行,刊登了20篇,其作者與篇名如下:
作者 篇 名 周紹泉 明清徽州祁門善和程氏仁山門族産研究 楊冬荃 周代家譜研究 馬紀行[澳大利亞] 中國最早的姓氏記錄——從譜牒學觀點看龍虎古墓的發現 張海瀛 福建《忠懿王氏族譜》介紹 歐陽宗書 孔子與字輩 劉國偉 試論古代家族人口過程及其觀念——《李氏族譜》仲溫支世系之研究 張錫祿 南詔大厘城河蠻名家大姓世系考一大理喜洲白族十大姓家譜研究 蕭國健[香港] 香港及深圳地域之家族入遷研究 毛策 浙江浦江鄭氏家族考述 松浦章[日本] 山西商人范毓馪家族的譜係和事跡 段國超 魯迅家世概探 沙其敏[美國] 愛達華亞芳氏起源初探 王劍霓 “太原王”始祖考 王希古 略談黔北、渝南的王陽明宗親後裔 何兆麟 鄧氏家族根在新野 何兆麟 從一則傳説“莫李“家的來歷 殷光中 《澗州包氏宗譜》考略 楊志清 《旌德板橋汪三暉堂家乘》介紹 蘇子儀 《王氏立姓開族百世譜》簡介 劉伯倫 山西陽城縣家譜調查之收穫
第二輯出版後,很快被一搶而空,現在書目文獻出版社,正考慮重印第一輯和第二輯。在國內圖書疲軟的情況下,這種情況是少有的。
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來國內很多報紙刊物,不斷發表研究譜牒的文章。例如,《光明日報》1985年5月27日,刊登了白鋼《要重視譜牒學的研究》一文;《歷史研究》1988年第6期,刊登了武新立《中國的家譜及其學術價值》一文,長達兩萬餘字,《新華文摘》1989年第二期,摘登了萬餘字,引起了國內學者的關注,等等。
3、開展了譜牒學研究的學術活動和對外交流
近年來,山西對家譜研究相當重視。早在1985年6月,緬甸太原王氏宗親會就致函山西太原市王茂林市長,索要有關太原王氏開族始祖資料,並要求“尋根謁祖”。1986年5月,泰國中國旅行社有限公司,又致函國務院僑辦、全國僑聯, 要求查證王氏祖祠在山西太原還是在江蘇南京。此函亦轉給太原市政府承辦。山西省人民政府和太原市人民政府,對緬甸和泰國的來函十分重視。太原成立了“太原王氏研究會”,省政府撥款資助,組織人力,先後到江蘇、福建、浙江、廣東等地,以文獻記載為線索,進行了廣泛的社會調查。回答了來函提出的問題。1988年11月26日,泰國王氏宗親會代表團,終於回到太原,實現了他們多年來夢寐以求的“尋根謁祖”的宿願。發生在山西的這一連串的事件,有力地推動了太原王氏研究活動的開展。 另外1991年12月,在河南南陽召開了“中國謝氏源流首次學術討論會”。這次會議是由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的,到會學者歷史學、考古學、人口學等方面,探討了謝氏的起源,並專程到南陽縣金華鄉東謝營村進行了實地考察。《光明日報》(1991年12月18日)對這次學術活動進行了報道。 “中國譜牒學研究會”成立後,1989年4月,會長劉貫文、副會長馮爾康、張海瀛(兼秘書長)、《譜牒學研究》主編武新立、副秘書長高可,應邀參加了在香港舉行的“亞太區地方文獻國際會議”,揭開了對外學術交流的新篇章。1991年4月,劉貫文、張海瀛、武新立又應邀參加了在美國新奧爾良舉行的“新英格蘭歷史家譜學會”,該會創辦于1845年,是美國成立最早的家譜學會,主要是為由英格蘭遷往美國的移民“尋根”服務的。又到華盛頓訪問了“美國國家家譜學會”,該會成立於1909年,會員達萬人之多。該會負責人希望“中國譜牒學研究會”能為美國華僑“尋根”提供方便。還到猶他州鹽城訪問了“猶他家譜學會”,參加了該會收藏的中國家譜以及放膠捲的洞庫。此外,還考察了“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美國國家檔案館”、“美國國會圖書館”所收藏的中國家譜。 “中國譜牒學研究會”成立後,我們同港、澳、臺學者,同美國、日本、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等國的學者建立了廣泛的聯繫。
(來源:世界華人宗親網)
編輯:秋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