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動態  | 研究成果  | 臺灣姓氏  | 尋根圖片
 姓氏源流  | 姓氏文化  | 宗祠祖厝  | 族譜鉤沉  | 名門望族  | 各姓名人  | 尋根覓親  | 好書共賞  | 常識薈萃
 
 
海峽兩岸甘國寶後裔尋根 完成歸宗謁祖夙願

  時間:2008-04-22 11:24    來源:閩臺宗祠網     
 
 

  “蒼茫四野,人散踏青之路;百花璀璨,天回釋菜之春。佳節重逢,盡感金狐眠冢;芳辰正履,難忘白紙灰飛……”來自廣東省廣州市和德慶縣的兩支甘國寶後裔甘明昕、甘二聰等人,跪在屏南縣小梨洋村的祖墓前,聆聽祭文,虔誠禮拜。他們多次輾轉粵閩、行程萬里,終於日前完成了歸宗謁祖的夙願。


  福建屏南縣甘國寶文化研究辦公室負責人十六日向記者證實,海峽兩岸生活著多支甘國寶後裔,以前他們大多對自己的家事背景不清楚。二00一年六月,甘國寶文化研究辦公室在屏南成立後,通過研究甘國寶族譜及多方面考證,多支甘國寶後裔在這幾年來得到證實,並有機會歸宗謁祖。


  甘國寶,字繼趙,號和庵。清康熙四十八年(一七0九年)出生於屏南縣甘棠鄉小梨洋村,先後遷居於古田縣松吉鄉長嶺村、福州市“文儒坊”。甘國寶曾兩度任臺灣挂印總兵。甘國寶不但武功蓋世,還雅好文墨,尤其擅長畫虎,故有一代虎將之稱,二百多年來,甘國寶一直是海峽兩岸人民共同景仰的英雄人物。


  在臺灣的甘景樂和福州文儒坊的甘景炘,是兄弟倆、甘國寶的第六代裔孫。解放前,甘景樂背井離鄉去臺灣後,與家鄉、親人失去聯繫,從此兄弟倆隔海相望數十年。上世紀八十年代,兄弟重逢,決心尋找自己的祖地。可是一九四八年在福州發生的一場水災,把他們甘家在文儒坊的幾乎所有祖傳珍貴字畫、家譜和田契都沖走,造成尋根問祖之路障礙重重。


  直到二00六年,甘國寶研究會成員聯繫上他們兄弟,這才知道家鄉在小梨洋村。去年十一月,甘景樂先生攜子女從臺灣遠道而來,同胞弟甘景炘一家到小梨洋村尋親認祖。為了讓甘家後人不再遭遇類似尋根之苦,甘景炘先生從福州鼓山中學退休後,就著手查證宗族脈絡,重修族譜。


  甘景樂稱,做為甘國寶後裔很自豪,甘國寶文化連接兩岸人民的心。閩臺兩地對甘國寶文化的深入研究、互相交流,加強了閩臺文化、經貿的交流與合作,對促進祖國和平統一都有著重要意義。


  現居廣東省廣州市的甘全,是甘國寶的第八代裔孫。他説,他們這支甘氏後裔離開福建到廣東最少有在一百多年。


  二00四年,甘全為完成父親的遺願,踏上了尋根之路。經打聽,甘姓的村落不在古田縣而在毗鄰的屏南縣,曾出過著名人物甘國寶。在幾次三番的尋找中,他聯繫到住在廣東德慶縣,已有數十年未聯繫的叔公甘景旭。兩家人一合計,把尋根的目的地定在了際下村。


  二00七年春節,甘全接到際下村回鄉祭祖的邀請。這一次,他們聯繫上了甘國寶研究會,從中得知他們這一支就是甘國寶的直系後裔,而且在小梨洋村還有一支同祖同宗的宗親。這令他們無比振奮。於是,祭祖期間,他們又奔往小梨洋村,在這裡,他們看到了甘國寶幼年的故居及其祖父的墓。甘全終於可以告慰九泉之下的父親:我終於找到我們的家鄉了!


  甘全説,要是兩岸統一,所有家族宗親都能一起回來謁祖,那將是一件令人振奮的事。

  作者 鄭長靈 張仁壽 甘湖柳

 
編輯:楊永青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