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動態  | 研究成果  | 臺灣姓氏  | 尋根圖片
 姓氏源流  | 姓氏文化  | 宗祠祖厝  | 族譜鉤沉  | 名門望族  | 各姓名人  | 尋根覓親  | 好書共賞  | 常識薈萃
 
 
2000冊族譜 對接兩岸情緣

  時間:2008-03-31 11:15    來源:尋根網     
 
 

  “閩南族譜研究展示中心”初定由3個展區組成,分別是族譜資料區、電腦查詢區,以及閱覽區。族譜資料區將設置書架,收藏近2000本閩臺族譜。市民可以通過電腦查詢區查詢需要的族譜。值得一提的是,泉州市海交館目前已基本建成的“泉州遷臺人名索引系統”,將扮演重要的角色:讀者只需輸入人名、姓氏等關鍵詞,通過電腦查詢,就可以找到相應的族譜。另外,閱覽區將為讀者提供閱覽的場所。

  【20多年,收藏150多部、近2000冊涉及泉州人遷臺族譜】

  “計劃設立‘閩南族譜研究展示中心’,是因為海峽兩岸民眾對閩臺族譜很關注,而且歷年來,很多臺灣民眾通過各種關係來海交館查詢族譜,尋找自己在大陸的祖先和族人。”泉州市海交館館長丁毓玲如是説。

  據丁館長介紹,20多年來,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泉州海交館的一批學者致力於泉州族譜資料的蒐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尤其是1990年6月在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的支援下,“閩南族譜研究中心”在泉州海交館成立,中心研究人員更加廣泛地收集族譜資料,至今已經收藏150多部、近2000冊涉及泉州人遷往臺灣的閩南族譜資料。

  2000年以來,研究中心開始著手族譜資料電腦數據化工作,開發兩套族譜資料軟體,對族譜進行分類整理。目前研究中心已經將所收藏的族譜資料中出現的移民臺灣的人名分別輸入電腦,做成人名索引,市民通過索引,即可查閱到所需的相應族譜資料。

  【從族譜可以追根溯源,找到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傳承關係】

  “這些族譜資料,將為閩臺族譜對接奠定良好的基礎。”丁毓玲分析説,所謂的閩臺族譜對接,就是把閩南遷臺人員在泉州的族譜和臺灣的族譜相比較,並把同一個祖姓連接起來:“打比方説,閩南族譜上記錄‘林峰’遷到臺灣去,而在臺灣有一個‘林峰’是開基祖,以林峰為連接點,就可以把閩臺的族譜對接上來。”

  丁館長表示,閩臺族譜對接項目,不是簡單的姓名索引,下一步將從臺灣當地收集由泉州遷入的移民更詳細的資料,包括他們在臺灣的職業活動、個人傳記、婚嫁情況以及在臺灣的家庭史等,進一步完善索引系統。

  閩臺族譜對接對於促進兩岸關係有重要意義。丁館長分析説:“不管是從政治上、血緣上還是文化上來説,從族譜我們都可以追根溯源,找到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這樣一種傳承關係。特別是現在,我們做這個工作可以爭取很多臺灣同胞文化上的認同,這一工作具有非常深刻的現實意義和悠久的歷史意義。”

  【最新數據】

  安溪晉江南安 遷臺人員最多

  據泉州市海交館前館長王連茂介紹,族譜最早出現于唐朝,泉州的族譜修訂始於唐宋,興旺于明清,特別是清末和民國年間。族譜上一般記載著各家庭成員的生死日期、家族的興旺史。

  海交館收藏的涉及遷臺人員的族譜,主要是修訂於清朝末年和民國年間的版本。這些族譜主要按照姓氏分類,幾乎每冊族譜都有零星的遷臺人員記錄,多時一部就有上千條記錄。

  最新的族譜統計資料顯示,安溪、晉江、南安的遷臺人員在泉州最多。比如安溪的林姓、黃姓,南安的陳姓、李姓,晉江的蘇姓、王姓,遷臺人員就特別多。泉州這些遷臺人員的後代,目前主要分佈在臺灣中北部,也就是現在的臺北、彰化、淡水、基隆和鹿港等地。

  【發現之旅】

  老館長27載苦尋民間族譜

  泉州市海交館收藏近兩千冊族譜,老館長王連茂功不可沒。早在27年前,當時在文管會工作的王連茂偶得幾本族譜。他發現,族譜裏記錄著很多散落民間的歷史,都是一些珍貴的文獻資料,從此,他和族譜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1980年到1983年3年時間裏,他收集了100多種族譜,記錄的卡片就有數千張。

  尋找散落民間的族譜,王老説艱苦而充實。

  説艱苦,主要有幾個原因。一是當時的人不願意把族譜示人,因為“文革”期間,收藏族譜被當成搞封建迷信,會惹禍。二是族譜保存條件差,當時沒有複印設備,王老只能逐字抄族譜。三是交通、吃飯、住宿都不方便,他經常是找個小旅店,沒日沒夜地抄,有時候要連續抄上幾天幾夜。

  令王老堅持下來,是工作的成就讓他覺得一切苦吃得都值。他説,南安《武榮詩山霞宅陳氏族譜》裏共記有2000條遷臺人員的記錄,當時這個發現,直到現在仍令他興奮不已。而這些,都成為後來他編寫的《閩臺關係族譜資料選編》的重要成果。

  【族譜牽線】

  父親21堂兄弟 他一一找到了

  十幾年前,憑著小時候依稀的記憶,家住泉州市區的王毓雄先生,終於跟家住臺灣、從未謀面的叔叔相認。“這一切,多虧了族譜上的記載啊。”

  説起跟叔叔的相認,“開閩三王”後代的王毓雄激動萬分。

  王毓雄説,小時候他家是有名的“新府口王”,先祖曾是泉州的名門望族。他記得父親跟他説過,他曾祖父總共生了4個兒子,其中3個在北京當官,就剩他爺爺留在泉州。“當時我父親還經常拿族譜給我看,總共有好幾本呢。我拿了下,特別沉。”王毓雄説,當時他還年幼,只看到族譜上面分支很多,其他的他看不懂。

  其實,王毓雄的父親一直都在跟北京的幾位同輩兄弟聯繫,直至過世。“我父親過世前,囑咐我要多跟他們聯繫。可我對叔叔們,可謂是一無所知啊。”

  拿著父親的“遺命”,王毓雄著急了。他所知道的僅僅是,幾位叔叔有的留在了北京,有的去了香港。他本來想通過族譜來找尋叔叔們的下落,可“文革”期間,家族的族譜已經全部被燒燬了。

  王毓雄只好試著回憶族譜上的內容,看看有沒有突破。皇天不負有心人,最後他想起了族譜上記載的北京一位叔叔的名字。他連忙通過在北京的同鄉,找到了這位叔叔。隨後,在那個叔叔的幫助下,他又找到了在香港定居的另外一個叔叔。

  通過這樣的方法,王毓雄找到了他父親的20個堂兄弟。“我父親跟我説過,他總共有21個堂兄弟,可我想來想去也不知道漏掉了哪個叔叔。後來,多虧了在香港的那個叔叔。”王毓雄笑言道。

  原來,臺灣的那個叔叔跟其他幾個叔叔平常沒有多大聯繫,卻只跟香港的那個叔叔感情甚好。最後,他終於找到了最後一個叔叔。

  “如果不是通過族譜,我肯定是找不到這些叔叔了。”王毓雄説,他目前正跟臺灣的叔叔聯繫,打算一起重修族譜,“現在不做族譜對接的話,以後我們的後代就更加不可能知道他們的祖宗淵源了。”

 

 
編輯:楊永青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