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動態  | 研究成果  | 臺灣姓氏  | 尋根圖片
 姓氏源流  | 姓氏文化  | 宗祠祖厝  | 族譜鉤沉  | 名門望族  | 各姓名人  | 尋根覓親  | 好書共賞  | 常識薈萃
 
 
五百餘後裔潁州祭祀歐陽修誕辰1000週年

  時間:2007-03-30 14:27    來源:     
 
 

 

  歐陽修,這位懷抱憂國愛民之心的“六一居士”,最終選擇了潁州而不是江西老家作為最後的歸宿地。北宋神宗熙寧五年(西元1072年),66歲的歐陽修卒于阜陽西湖私第。數百年來,歐陽修的子孫依舊繁衍在皖北大地,人數已達數千。在其誕辰1000週年之際,其後裔子孫為其舉行祭祀大禮。2007年3月24日上午9時,來自阜陽、霍邱以及河南省的500余名歐陽修後裔,列隊進入修繕一新的會老堂(當年歐陽修會客之地),緬懷先祖的豐功偉績,激勵後人奮發向上。記者日前對歐陽文忠公的後裔進行了採訪。

  醉翁後裔人丁興旺

  “經過細心準備,終於在清明節前舉行了祭祀祖先千年誕辰的活動。”歐陽修的第36世孫歐陽建軍説,3月24日當天,他才知道原來自己的家族遍佈天下。“自1991年之後,每年都舉行祭祀活動,今年逢祖先千年,特別隆重”。據其介紹,以前只知道在阜陽與霍邱縣,有歐陽氏聚居,通過十餘年的祭祀活動,陸續聯繫上其他一些支系。

  “阜陽的歐陽氏是歐陽修四子的後代,目前有3000余人,其中登記在冊的男丁有1100余人。”歐陽建軍説,阜陽的歐陽家族聚居於潁泉區亭孜村,原以為自己的這一支是人數最多的,直到今年的祭祀活動,歐陽修三子的後代——河南沈丘的歐陽氏派代表參加,才知道河南歐陽氏已接近5000人。

  “祭祀前,北京和臺灣的歐陽家族還發來賀電”。祭祀時,河南歐陽氏的叩拜禮讓阜陽的族人開了眼界。“我們只是焚香朝拜,河南族人卻是按照方位,行24拜大禮。”歐陽建軍説,本族裏的老者準備今後學習河南歐陽氏的叩拜禮,“既然是傳統祭祀,就應該夠傳統。”歐陽建軍説,目前在阜陽歐陽氏中以農民為主,十分強調對古制的尊重。

  文革時古家譜遺失

  歐陽修第35世孫、今年82歲的歐陽世中對老家譜丟失之事仍記憶猶新。他説,建國前保存的一部先祖家譜及歐陽文忠公所著的文章共有32本,全部是線裝書,還有歐陽文忠公一套官服,大概有三四十斤重,都包在一個黃綢緞裏。文革開始後,在南亭孜村居住的歐陽世培,把保存了20多年的先祖家譜等遺物全部轉移到了小歐莊。然而,小歐莊裏的一名歐陽後裔,竟通風報信給村中辦學習班的紅衛兵幹部,説小歐莊生産隊倉庫樑上還放有一個“四舊”的老家譜。這名紅衛兵聽説後便來到倉庫裏,把幾十斤重的老家譜及衣物等提走,後來就查無下落。“據傳老家譜被水衝了,也有人説被燒掉了,還有説被那名紅衛兵帶回家了,不管怎麼説都找不到了”。

  老家譜丟失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阜陽歐陽氏的輩分有些雜亂。“老人們只記得古輩中的6個字,結果幾個輪迴下來就亂了,嬰兒成了老翁的爺爺輩。”與歐陽建軍同輩的歐陽其平説。歐陽其平是一名教師,是村子裏唯一癡迷于歐陽修研究的後裔。“改革開放後,老人們曾尋找過先祖遺物和家譜,但沒有結果”。

  千山萬水重修家譜

    歐陽其平在教書之餘,把時間都花在修訂家譜上,為了保存會老堂遺跡及修家譜,已花費了幾千元錢。

    為修家譜,歐陽其平先後去過江西、湖南、河南、安徽潛山等地尋找歐陽修後裔的支系,並在江西永豐縣沙溪鄉歐陽修後裔處尋找到了一部歐陽氏族譜。經過溯祖尋根,歐陽其平了解到歐陽修父親歐陽觀葬于永豐沙溪鳳凰山,歐陽修祖父歐陽偃葬于吉水縣葛山鄉迥陂村,歐陽氏六宗通譜的世祖歐陽萬葬於安福縣江南鄉歐金村。同時,他還接到了現居住臺灣的歐陽禮贈送的一部新修家譜,了解到75歲的歐陽禮祖籍湖南平江,是歐陽修次子歐陽奕那一支,係歐陽修的第32代孫。受到歐陽禮鼓舞的歐陽其平,更堅定了修家譜的決心。

    1991年剛過完春節,江西、湖南、河南及臺灣等地的百餘人尋根到亭孜村,通過交談,大家都彼此了解係同一先祖,100多人聚在會老堂,共同祭祀了先祖歐陽修,表達了大家溯祖尋宗仰慕先賢的殷殷之情。“那次祭祀之後,村裏每年都進行祭祀活動”。1993年,歐陽其平與歐陽洪松、歐陽世錄三人用兩年時間續修了一部新家譜:傳宗耀祖業,歡聚會老堂,後人立大志,民康國富強。

    歐陽其平説,他們家族已遍至湘、鄂、贛、豫、皖五個省,“目前各個支系都在互相聯絡共同續修一個大家譜,將全國的歐陽氏聯繫起來”。歐陽其平説他已接到五個省宗族的信件,都是商量關於共同續修一部族譜的事。“血緣這種關係,一脈相連,是一根永遠扯不斷的線”。

    先祖建功後人受益

    “菡萏香清畫舸浮,使君寧復憶揚州?都將二十四橋月,換得西湖十頃秋。”歐陽其平説這首《採桑子》,便是歐陽修在潁州任太守時所作。潁州西湖在北宋時與杭州西湖並稱“杭潁”,文壇巨匠晏殊、歐陽修、呂公著、蘇軾等先後任潁州知府,給西湖留下了眾多詩篇。

    “歐陽修在潁州的一年零四個月又十八天裏,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其中挖白龍溝引活水入西湖,令今天的百姓還在受益。”歐陽其平説,北宋時,古潁州西湖淤泥堵塞,湖水減少,兩岸得不到灌溉,先祖歐陽修就帶人于西湖與泉河間挖一白龍溝,不僅解決了灌溉問題,還使得湖水常新。“如今,古潁州西湖已經不復存在,但是先祖挖的白龍溝,卻繼續發揮作用,灌溉著兩岸,使土地肥沃,兩岸人民豐衣足食。”歐陽其平説,每每回憶此處,心中都會産生對祖先的感激之情,後輩不能辜負先人之望。

    阜陽舉行文化巡禮

    隨著3月24日祭祀活動的開始,阜陽紀念歐陽修誕辰一千週年系列活動也隨之啟動。當年歐陽修會客的會老堂,已被納入阜陽生態園,列入市級文保單位,並於2006年修繕一新。

    桑田滄海之後,古西湖被泥沙填平,歐公筆下古潁州西湖的風景已不復存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古潁州西湖西南約4公里處,人們又開發出一個新的潁州西湖,點綴著一系列的倣宋代建築。隨著阜陽生態園的建成,這裡形成了一個新的旅遊觀光景點:會老堂、清漣閣、畫舫齋、湖心亭、宜遠橋等十數處建築,並有菱荷十里,楊柳盈岸,為遊人憩遊勝境。

    歐陽修的詩詞文章、經學、史學、金石學研究為阜陽、為後人留下了一座內蘊豐富的文化寶庫。據阜陽文化部門的工作人員介紹,多年來,阜陽對歐陽修的研究已形成了一股風氣,取得了《歐陽修與潁州》、《歐陽修蘇軾潁州詩詞詳注輯評》等研究成果。在歐陽修誕辰1000週年紀念活動中,阜陽市有關部門策劃開展第四屆旅遊文化節和藝術節、推出新的旅遊景點等諸多活動,這將推動阜陽文化旅遊發展,促進文化與經濟的交融發展。“這是歐陽修留給阜陽人民的寶貴財産”。(安徽商報)
  
(來源:中國家譜網)

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