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動態  | 研究成果  | 臺灣姓氏  | 尋根圖片
 姓氏源流  | 姓氏文化  | 宗祠祖厝  | 族譜鉤沉  | 名門望族  | 各姓名人  | 尋根覓親  | 好書共賞  | 常識薈萃
 
 
一本族譜兩個半世紀 山東牟平呂氏尋四海修族譜(圖)

  時間:2007-01-19 16:09    來源:     
 
 

新族譜

舊族譜

  “流水有源、人生有祖”,牟平區觀水鎮大石疃村15位呂氏後人,花費3年時間,續修了清朝道光年間傳下來的《呂氏族譜》。

  ■本次續修加進了3300多人,這些人分佈在全國13個省、3個直轄市、1個自治區

  ■村民説,盛世修志,只有安居樂業,族譜才有可能得以續修啊

  ■族譜雖是一姓之史,但也是地方史志及國家歷史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

  膠東線上消息 俗話説“流水有源、人生有祖”,一本族譜可以追根溯源、凝聚整個大家庭的合力,當牟平區觀水鎮大石疃村15位呂氏後人,花費3年時間將清朝道光年間傳下來的《呂氏族譜》又續修184年後,不少人才意識到它的珍貴,同時也為他們不辭辛苦地續修族譜、傳承文化而感動。

  昨天,記者見到了這本續修後重新印刷的《大石疃村呂氏族譜》,了解到族譜續修背後感人的故事。

  一本族譜
  跨越兩個半世紀

  昨天上午,記者驅車1個多小時趕到大石疃村時,不少村民已經等候在村頭,大家將記者引到老書記家的熱炕頭上,他們用鄉下人接待客人最簡單但最熱忱的方式表達著對記者的歡迎。

  一落座,大家都遺憾地説:“要是你早20天來就好了。”

  原來,去年12月25日,村裏舉行了發放新印刷族譜的儀式。那天,村裏前所未有地熱鬧,放了1000元的鞭炮,由“大石疃村呂氏族譜續修委員會”歷時3年續修的《呂氏族譜》完成,村裏人都聚集到村委大院,來看那300本飄著墨香的族譜,那一刻,自豪的表情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

  75歲的呂氏十四世孫呂裔平撫摩著發黃的老族譜,再翻翻新族譜,激動地説:“俗話説,盛世修志,只有安居樂業,族譜才有可能得以續修啊!”

  這本創修于1751年(清朝道光十一年)的《呂氏族譜》,1822年第一次續修,整整184年後才得以再次續修,之前族譜上記載的家庭成員有700多人,本次續修加進了3300多人,目前,族譜上的家庭成員已達4000多人。從創修之初的一世,到現在已是十八世。續修加進的3300多人中,現居住在大石疃村的只有1200多人,其餘的分佈于全國13個省、3個直轄市、1個自治區。

  尋找聯繫這些失散多年的“家人”,是一項龐大而艱巨的工程。

  老族譜
  激起族人尋根熱

  續修族譜的發起人名叫呂晨光,今年58歲,是呂氏家族十四世孫,現已從開發區海河街道辦事處內退。説起續修族譜的初衷,呂晨光笑了:“年齡越大越想尋求歸屬感。族譜為基,把呂氏家族的人都集結在一起是我的心願。”

  呂晨光離開村子在城市工作48年了,但他的根在大石疃村,每當有人問他是哪人,他從不含糊地説成“煙臺”,而會具體説到是“牟平區觀水大石疃”。2004年初,偶然回鄉聽説村裏保留有200多年前的老族譜時, 呂晨光迫不及待地找來看。

  從族譜上,呂晨光了解到本家族的淵源歷史。他們呂氏一支是宋相呂夷簡的後裔。近代從河南來,曾在萊陽呂疃定居,後遷赤山,再遷楚留。三世祖于清朝順治年間遷到石疃。從老族譜中,呂晨光還發現了本家的命名定式,按照祖上留下的這些“字”起名,無論走到哪都能確認是不是本家人,都能排上輩分,就是人們常説的“論字排輩”。但到1822年,族譜就沒有了。間斷的180多年間,人員流動特別大,走出去的人也很多,有很多關係已經疏遠,還有的已經斷了聯繫。

  呂晨光想,要讓村子團結,續族譜也許是條好路子,讓大傢夥兒知道原本就是一家人,不但可以傳承家族文化,還可以網羅分佈在全國的呂氏後人,大家互幫互助,帶動經濟發展。呂晨光把想法跟村裏人一説,沒想到一呼百應,不但村委贊成,普通老百姓也拍手叫好,不少村民還拍著胸脯説:“用著錢,我們湊!”很快,一個由15人組成的族譜續修委員會成立了。

  歷經劫難
  村民冒險保存老族譜

  説起族譜的續修,75歲的呂氏十四世孫呂裔平無疑是最大的功臣,因為文革期間,是他不顧個人安危,冒險將老族譜保存了下來。沒有老族譜,今天就無法續修。

  提起這檔子事,呂裔平老人點上一支煙,邊抽邊回憶起當年保護老族譜的情景。文革時,有一年春節期間,輪到呂裔平供奉祖宗祠堂。因為擔心“運動”來了族譜被焚燬,他就偷偷將族譜拿回家中藏了起來,連哥哥和妻子都不知道。他回憶説,如果當時被發現,不但族譜保不住,他也會被當做“牛鬼蛇神”批鬥、遊街。

  呂裔平下定決心保護好祖上留下的東西。他從山上採來草藥將書包起來,雖然幾十年過去了,族譜並沒有霉爛生蟲,至今保存完好。前幾年,呂裔平老人覺得該是族譜“重見天日”的時候了,才將保存族譜的事説了出來。得知要續修族譜,呂裔平老人一百個贊成,趕緊把族譜交了出來。因為續修族譜無疑是對他幾十年來保存族譜最好的回報。

  沒想到,其他20戶村民家裏也保存了一些族譜和族譜的手抄本,大家都積極貢獻出來,為續修族譜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續修之路
  跨越17個省、市、自治區

  續修間斷了184年的族譜可不是件容易事,要將這期間呂氏幾千後人繁衍情況、居住地彙編到一本書上,並且要進行長次排序,工程浩大。現在居住在村裏的人倒是不難查,但是那些外遷和多年前去世的人,查訪起來就異常困難了。

  為此,續修委員會進行了明確分工,有做村裏調查的,還有搞外遷人員調查的。老族譜上一些字誰也不認識,連字典上都查不到,大家就寫信給遠在北京的國家文字語言委員會,請專家幫忙認字,沒想到還真得到了答覆,大家特別欣慰。

  180多年裏,在外的人大多都失去了聯繫,尋找在外的呂氏後人不亞於大海撈針,呂晨光負責的就是這一項工作。有時為了尋找一個人,要花費幾個月的時間。查到祖上老人的名字和去向後,呂晨光就向當地公安機關發出掛號信,説明續寫族譜的情況,請戶籍警協助搜尋。他前後向南京、上海、重慶、浙江、貴州、哈爾濱等地發去了300多封信,然後就是焦急地盼望回音。很多都如石沉大海,但也經常有驚喜。

  2005年3月,呂晨光向吉林公安局發出了信件,尋找幾十年前闖關東的呂樂。半個月後,呂晨光接到呂樂之子呂洪君的電話。呂樂已經去世,呂洪君也已經50多歲,電話那頭,呂洪君激動地説:沒想到年過半百,終於找到根了。

  解放前,村裏人呂傳利去了內蒙,以後就杳無音訊。為了尋找他,呂晨光通過一個遠在淄博的呂氏後人輾轉找到呂傳利的女兒呂裔敏的電話,呂晨光將電話打過去説明情況後,呂裔敏懷疑呂晨光是騙子,只告知父親已經去世,以前的事情已無法考證。呂晨光沒有氣餒,3個月後,他陸續找到了呂裔敏失散多年,遠在聊城、哈爾濱、蘭州的3個叔伯,這時呂裔敏才解除了疑慮,並感謝續修族譜的調查,幫她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親人。

  在尋找呂氏後人的過程中,呂晨光還求助過新聞媒體。2005年4月,呂晨光要尋找解放前去前蘇聯的呂善運之女呂月茵,多方打聽得知她在重慶,但是具體工作單位和家庭住址全然不知。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呂晨光給《重慶晚報》寫了一封求助信,記者被呂晨光鍥而不捨的精神感動,在《重慶晚報》上刊登了尋找呂月茵的消息。呂月茵當時已年過八旬,其女兒看到了報道後,告知了老家尋找她的消息,她激動地給呂晨光打來了電話,説得最多的就是“沒想到”。她女兒告訴記者:“母親本來有病,但那些天精神特別好。”

  為了調查,3年來,呂晨光聲音和信件飛過13個省、3個直轄市、1個自治區,光通訊費就花了幾千元。

  盛世修史
  族譜續寫地方史志

  經過3年的努力,《大石疃村呂氏族譜》續修完工。對舊族譜毛筆書寫部分進行了掃描,對續修部分進行了列印,在村裏外出工作的年輕人的幫助下,印刷了300套,每套258頁,全套書刻製光碟的工作正在進行中。

  呂晨光説,族譜得以延續,讓後人敬祖承德,激勵他們同心共謀大業,對現在的大石疃村意義也很重大。

  去年,呂晨光通過在福建的戰友,聯繫到現居住在臺灣的呂氏後人呂傳瓚。呂傳瓚73歲,當他從電話中得知呂晨光正在續修族譜時,大加稱讚。他説,他已經在福建捐資公益事業100多萬。也許不久的將來,他和他的朋友也會到煙臺投資興業。

  呂氏十二世孫呂善玉現年76歲,一直在青島生活。聽説要續修族譜,呂善玉回到了闊別幾十年的大石疃村,見到了那些如今已是滿頭銀發的兒時玩伴,大家都唏噓不已,不禁相擁而泣……

  原河北省政協主席呂傳讚今年75歲了,是呂氏十三世孫,此次也入了《大石疃村呂氏族譜》,併為族譜題了字:源遠流長,萬世用昌。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呂傳讚説:“族譜雖是一姓之民史,但它也是地方史志、民族發展史及國家歷史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續修族譜于國於民都是好事。當今社會主義事業蒸蒸日上,國運昌盛,修史正當時。”


(來源:今晨6點)

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