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動態  | 研究成果  | 臺灣姓氏  | 尋根圖片
 姓氏源流  | 姓氏文化  | 宗祠祖厝  | 族譜鉤沉  | 名門望族  | 各姓名人  | 尋根覓親  | 好書共賞  | 常識薈萃
 
 
“藍采和”確有其人 萍鄉上栗現其族譜(圖)

  時間:2006-07-29 11:00    來源:     
 
 

  

  傳説中的神話人物“八仙”都是從真人演變而來的,但從國內查到的資料來看,僅能找到其中七仙的歷史背景,惟獨藍采和是何時代的人,家籍何處?卻無介紹。他也是八仙之中唯一無祖籍、無出生時間介紹之神。而上栗縣最近發現的這部民國年間的《藍氏族譜》詳細記載了藍采和的生平,對研究藍采和其人有著很大的參考價值。

   藍氏族譜:“藍采和”確有其人

  7月18日,記者從中國商報網站上看到了一篇名為《藍采和實有其人》的報道,文中提到萍鄉上栗縣雞冠山鄉圳上村住著藍氏子孫,家中還有詳細的族譜。藍采和是否真有其人?他是不是八仙之一?他的後人是否真的居住在萍鄉?他們的生活如何?帶著這些疑問,記者于7月25日前往上栗縣,尋找“神仙”的後人。 雞冠山鄉翠山環繞,梯田碧綠,一條小圳(上栗稱小溪為“圳”)穿行其中,一派寧靜和美的鄉村景象。記者在雞冠山鄉政府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找到了位於圳上村的藍氏宗祠。

  “汝水開基千古訪奇逢秋水,南山得道八仙飄海繞冠山”,祠堂外的對聯暗示著這個家族的特殊歷史。藍家的子孫告訴記者,這個祠堂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在祠堂所在的圳上村生活著近400名藍氏子孫,而傳説中八仙之一的藍采和就是他們的祖先。為了證明這一點,藍氏子孫拿出了他們珍藏的族譜。

  《藍氏族譜》有新舊兩個版本。舊譜修訂於1925年(民國十四年),據説此本為總譜,只有一本,封面呈黃色,磨損較為嚴重,內容部分是手抄的,部分是印刷的,紙張也已泛黃。新譜于1994年重新修訂,共有四本。 新舊兩個族譜中均有關於藍采和的記錄:藍采和是藍氏109世,武則天長壽二年(693年)八月十一日丑時出生於江南省江寧府句容縣,唐開元年(713年)中進士,授左闕諫議大夫,因直言諫帝過寵外戚,遂與權姦楊國忠不合,即退隱終南山,修煉成大羅仙翁,位列八仙之一。 新舊族譜中均記載有後人對藍采和的讚詩:“解印辭朝學煉丹,功成白日上青天。有子傳芳無後慮,逍遙快活五雲端。”族譜附有藍采和的畫像,並錄有藍采和的《踏踏歌》:“踏踏歌,藍采和,世界能幾何?紅顏三春樹,流水一擲梭。古人混混去不還,今人紛紛來更多。朝騎鸞鳳到碧落,暮見桑田生白波。長景明暉在空際,金銀宮闕高嵯峨。”好一個逍遙自在的“神仙”!

  族譜中的“藍采和”真是八仙嗎?

  藍采和的出生,族譜中有一段富有傳奇色彩的描寫:藍采和的母親陳氏,久未懷孕,夫妻求禱于嵩嶽神人,夜夢神人饋藥一丸,吞後覺異香襲體,於是懷上了藍采和。而藍采和出生的時候亦“紅光滿室、異香不散”。退隱終南山修煉成仙後,“夏服絮、冬臥冰,醉則持三尺大拍板行歌。” 而民間,關於藍采和的傳説也不少。在《仙佛奇蹤》中有一段這樣的記載:“藍采和,不知哪人。經常穿著破爛的衣服,帶著六寸的腰帶,一隻腳穿靴,一隻腳赤足。夏天時在長衫內穿厚厚的棉衣,冬天時躺在雪地中,呼出的氣倣如蒸汽一般。每次在大街中討飯,手持大拍板,長三尺余。醉了就唱歌。老的小的都看他唱歌,唱時好像是發狂,但又不是。歌詞隨意而作,歌中充滿了仙意,而且變幻莫測。週游天下,有人在孩童時見過他,至老後再見著他,藍采和的容貌依舊。後來有人見他在壕梁酒樓上飲酒,聽見有笙簫的聲音,忽然乘著鶴而飛上天空,拋下靴子,衣衫,腰帶,拍板,慢慢而升。” 而元劇《鐘離權度藍采和》則説藍采和是藝名,真名叫許堅,在勾欄裏唱雜劇,年五十時,因做壽不知犯了什麼錯,為官府扣打,後被鐘離權度化成仙。 由此可見,族譜中的藍采和與傳説的藍采和稍有不同。傳説只是口口相傳,而《藍氏族譜》是國內可考的唯一與藍采和有關的文字記載。而在福建、四川、江西這3個地方相繼發現的《藍氏族譜》中,有關藍采和于武則天長壽二年(693年)八月十一日丑時出生於江南省江寧府句容縣,唐開元年(713年)中進士,授左闕諫議大夫,因直言諫帝過寵外戚,遂與權姦楊國忠不合,即退隱終南山修煉成仙的記錄也是一脈相承的。

藍采和近萬子孫生活在湘贛邊界

  據族譜記載,藍姓受姓始自昌奇公,昌奇公係炎帝神農氏十一世孫、帝榆罔之子,帝榆罔二十五年壬辰(西元前1727年)八月十五日辰時,帝都空桑(今曲阜)府,有熊國君貢蓼藍一株,勃勃然生氣異常。當時後宮來報,誕生一子,帝甚喜,遂將此子賜姓為藍,命名昌奇。昌奇公長大後被封為火旺公,封地在汝南郡(今河南省),此即藍姓來由。 藍氏傳至一百零八世為藍明德,他生於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六月初五日午時,原居汝寧府汝陽縣(漢名汝南),至唐天授元年(690年)時任揚州節度使。時武后臨朝,改唐為周,任用酷吏、殘害忠良,他舉家南遷,立基江南省江寧府句容縣。後人尊他為藍氏江南始祖。 藍采和為明德公之子,是移居到江南的藍氏子孫的第二代。藍采和夫妻育有三子,名本仁、本俊、本信。本俊、本信早殤,本仁及後代事跡、遷徙繁衍情況譜中均有記載。其中一支即祖先,由明德公傳至十五世吉甫公,因避金岳之亂,離開江西而遷至福建省福州府福清縣五福鄉,是為福建藍氏一世祖。吉甫公傳四世至熙三公,公生三子,長和一、次和二、幼和三。和一公于元至順二年(1331年),由福建遷至江西袁州府萍鄉縣,最後定居於秋江鄉圳上村,即現在的上栗縣雞冠山鄉圳上村。

  從《藍氏族譜》附錄的《藍氏家史源流世系表》中統計的數字,我們了解到,居住在萍鄉雞冠山廟背圳上的藍氏子孫係藍采和的第18代孫子127世和一公所傳,大約900余人。居住在萍鄉桐木崇德村是127世基翁公傳下的,大約900余人,還有128世大一公傳下的子孫,加上散居於高安、湖南醴陵等地的子孫,藍姓後裔共有近萬人生活在湘贛邊界。 藍氏後裔的“困惑” 圳上村是個很寧靜的山村,雖然大部分村民都姓藍,但是他們從來沒有對自己的祖先有過很深的考究,他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靜生活。

  2004年8月24日,《中國商報》第19版登載《替“八仙”藍采和尋根》,恰巧被藍垂華看到,藍垂華回老家圳上村探親的時候,將這篇文章拿給堂弟藍垂芬,藍垂芬翻開1994年重修的《藍氏族譜》,也找到了藍采和的存在。小村的寧靜被打破了,不少村民開始到福建省和其他地區調查,尋覓自己的祖先,求證自己是否“神仙”後代。 在不斷的尋覓中,藍氏子孫們也遇到了不少困惑。一位村民告訴我們,他今年48歲,在他家的戶口有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戶口上他的名字是藍萍德,兒子和女兒卻姓蘭。旁邊的其他村民也附和著,他們的戶口也是這樣,年齡稍小的人都姓蘭,但是族譜表明,他們的本姓是藍。這些村民自己總結著原因:或許是三次漢字簡化改革的原因,或許是幫他們上戶口工作人員的原因,或許是藍與蘭諧音,意義一樣的原因,不管怎樣,他們只是希望將“蘭”姓改成和他們祖先一樣的“藍”姓。 我們來到這個村子的時候,一些村民便告訴我們他們這“藍”姓人都是畬族人,可是他們的戶口上民族一行上寫的卻是漢族。村民曾寫信給中央民族大學的施聯朱教授,向這位有著15次畬鄉之行,專門從事“藍姓”和畬民識別調查工作的學者求助,也曾向有關部門請求恢復畬族身份,可一直未果,這些村民卻仍然執著地通過各種途徑來調查求證。

  據介紹,圳上村的藍氏子孫中,排起字輩來,最老的是第144代“世”字輩,有的將近90歲高齡。最小的是第151代“泰”字輩。年輕人並不在意自己姓“蘭”還是姓“藍”,也不在乎自己是畬族還是漢族;輩份高的老人卻純樸而執著,堅信著自己是八仙之一藍采和的後代,並希望年輕人認祖歸宗,讓八仙的神話在村子裏面一代一代流傳下去。

(來源:贛西都市報 轉引自:中國家譜網)

編輯:秋日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