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染色體幫助找到“成吉思汗嫡孫”激發靈感 據英國《泰晤士報》報道,英國“牛津祖先”公司通過DNA“尋根”對比測試發現,現年48歲的英國移民後裔、美國會計學教授湯姆 魯賓遜的Y染色體與成吉思汗的“精確匹配”。魯賓遜被確認為成吉思汗迄今為止第一位在歐美發現的男性後人。這一消息給一些孔子“準後人”提供了靈感。他們想證明自己確是孔子後人,卻拿不出證據,由此想到要求助於DNA鑒定“驗明正身”。 孔氏修譜“無證據後裔”束手無策 有些孔氏後人想入譜,但卻説不出他屬於哪個譜支,甚至連輩分都不知道,這就給入譜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孔子家譜第五次大修訂
上世紀30年代,山東曲阜孔府曾經修訂過一次孔氏家譜,那次修譜由孔子第77代嫡孫孔德成先生主持,始於1930年,于1937年完工。當時國民黨要員、後來成為“四大家族”之一的孔祥熙曾經對那次的修譜工作慷慨解囊,孔祥熙曾經一次性捐款1000大洋用於修訂孔氏家譜。 按照孔府家規,孔氏族譜有一“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的定約。1996年5月,經孔德成同意,由德字輩兄弟發起,開始進行孔子家譜續修籌備工作。1998年2月,香港成立“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此後,為加快孔子家譜續修工作,另成立71名孔氏著名人士組成的委員會,推舉孔德成為名譽主席,展開孔氏族人登記工作。1998年6月1日,協會發表了續修《孔子世家譜》告全體族人書,主要是概略性地闡述了孔子世家譜的由來、此次續修的發起、資金的籌集等,同時號召族人參加這次續修。
山東曲阜孔子家譜修譜協會編輯孔德威先生已年過花甲,從1996年籌備新一輪修譜時開始,他就把退休後的所有時間用到了修譜工作上。按輩分算,孔德威是孔子的第77代孫,屬德字輩。孔德威還有個哥哥,叫孔德宏,現在他們兩人在曲阜負責主持修訂孔氏家譜工作。據了解,在江蘇和安徽還有兩個修訂家譜的分會,也是由孔子後人組成,曲阜的總會加上江蘇安徽的分會,構成了孔子家譜修訂的主力軍。
歷史上,孔子的家譜一共進行過4次大規模的修訂,這次是第五次,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説到這次修訂,孔德威頗有感觸。因為規模大,註定了此次修訂工作量的繁大,同時,還有一些工作量之外的因素在制約著此次族譜的修訂。 孔德威告訴記者,孔子的後人散落于全國各地及海外,他們只負責國內部分家譜的修訂,海外的孔子後裔由設在香港的“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負責收集。
部分後裔難查支譜輩分 在修譜的過程中,調查核實用去了大部分的時間。此次續修還得益於《孔子文化大全》一書,該書于1990年出版,大全包括全套《孔子世家譜》。另有孔氏後人珍藏十世的一部乾隆譜,再加上各地族人提供的支譜,才使協會有了可靠的依據進行續修。其中尤以上世紀30年代修訂的《孔子世家譜》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孔德威和他的助手就以這個為線索,每到一個地方調查之前,他們都會查看《孔子世家譜》,然後順著那上面的一些記載,去追尋族人繁衍的蹤跡。 有些孔氏後人能夠拿出支脈家譜來,而這些家譜又能和《孔子世家譜》對上,那麼,這一脈孔子後人就能比較全地收入新修的家譜,用孔德威的説法是“這些人運氣不錯”。有些孔氏後人想入譜,但卻説不出他屬於哪個譜支,甚至連輩分都不知道,這就給入譜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麻煩。孔德威説,有些孔氏後人雖然沒有家譜,也不知道自己的輩分,但是由於口口相傳,他們知道自己的代次,比如77代、78代,這樣還能夠幫助他們找到一些線索。“最頭疼的是那些既沒有支譜又沒有輩分,連代次都不知道的後人。” 説到修譜的初衷,孔德威説,家譜是記載同宗共祖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的歷史圖籍,它與方志、正史構成了民族歷史大廈的三大支柱,是我國珍貴文化遺産的一部分,同時對海內外華人尋根認祖,增強民族凝聚力也有著重要意義。“能參與修訂孔氏家譜並將之修成,也不枉為孔子後人了。”專家支招提取DNA即可驗明“正身” 按照專家解釋,那些既沒有支譜又沒有輩分,連代次都不知道,卻想入譜的孔子後人,只要提取體內DNA進行檢測就能確定“正身”。
除經費的制約和族人的信任外,目前擺在孔德威和修譜同仁面前的最大問題,就是那些“既沒有支譜又沒有輩分,連代次都不知道,卻想入譜的後人。”這些人雖然姓孔,但卻沒有證據能證明他們是孔子的後裔,甚至有些不姓孔的人也説他們是孔子的後人。孔德威説,這些人有可能是孔子的後裔,因為歷史上曾經有過孔子後裔改姓的情況,現在的問題是:“拿什麼來證明?並不是所有姓孔的人都是孔子的後人。” 對此,中科院遺傳研究所的專家曾經給孔德威他們支過一招,那就是利用DNA檢測技術來辨別這些人是否真是孔子的後人。根據研究所專家的解釋,如果有人想證明自己是孔子後人,那麼只要提取人體細胞當中的DNA進行檢測就能確定他是否真是孔子後人。
DNA可透露宗族遺傳資訊
記者從中科院遺傳研究所的專家處得知,人體細胞當中的DNA不單單能決定眼珠和皮膚的顏色,而且還留下了我們祖先的資訊。一個孩子的基因當中包含著父親和母親雙方的遺傳資訊,但其中只有兩個部分保存著相對純粹的父系或者母系遺傳資訊:Y染色體(由父親傳給兒子),線粒體DNA(由母親傳給兒女),Y染色體是男性特有的,擁有相同Y染色體的男性必定源自同一祖先。在進化中,Y染色體上發生的突變會保留下來,而且會傳遞到男性後代。這些資訊是該家族的一個宗族標記,找到這些遺傳標記,不僅可以得到自己父系或母系的相關資料,而且還可以知道自己的“老祖宗”是誰。 四川DNA親子鑒定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DNA檢測的手法很簡單,只需要從口腔壁上刮下一些細胞,然後利用專業儀器進行分析,就可檢測出基因中的一些獨特遺傳標記,然後告訴你你所屬宗族和種族的相關資訊。那麼,如何獲得孔子的DNA樣本呢?有關專家表示,只要取得孔子一個嫡系後人的DNA即可。
“技術上已經不存在問題”,孔德威説,關鍵是做這種檢測花費較高,很多人想通過DNA檢測來證明自己確是孔子後人,卻承擔不起每例檢測千元以上的費用。據記者了解,DNA檢測在國內尚屬新事物,只有少數的一些實驗室和科研機構能做,每次的檢測費用也在1000元以上。根據記者對一些孔姓人士的採訪,他們表示如果經濟允許,會考慮通過DNA檢測來驗證自己是否為孔子後人。 歷史溯源後裔遷徙流派 秦漢時期,孔子後裔有少數人遷往他鄉。東漢末年,二十二代孔衍遷居會稽(今浙江紹興),後逐漸成為當地望族。唐代遷居外地者漸多,三十五代孔賢徙居河南寧陵,後代繁衍,形成寧陵派;孔立言定居河北獻縣,其後代形成獻縣派。三十六代孔至避亂于河南魯山,其後裔形成魯山派。三十八代孔惟時,三十九代孔溫憲,四十代孔絢、孔績,四十一代孔昌弼,四十二代孔(禾丹)、孔檜等,或因居官,或因避亂,先後外遷定居,其後裔日漸增多,分別形成瀏陽、郟縣、桂東、丹陽、臨江、嶺南、廬江、平陽等支派。 四十三代孔仁玉之後,其後裔又大量外徙。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四十八代衍聖公孔端友赴揚州陪郊祀,因金兵陷兗州而未歸,隨高宗南渡,定居於浙江衢州。其後五代相繼承襲南宗衍聖公爵,子孫繁衍,形成孔氏南宗。此後,還有40多支外遷,各支派在外地聚族而居,小支數十人至數百人,大支(派)數千人至數萬人。如江南高淳縣漆橋孔氏,傳十幾代後,至嘉慶十年(1805年)已是“萬有餘丁”。道光九年(1829年)流寓安徽潛山縣的族人,由於人丁繁衍,已散居潛山、太湖、懷寧、望江四縣。清末,“自六十戶至今約六百年,瓜瓞綿延。遍于魯地;再合唐、宋、元、明時落居各省縣族人,中國內無處不有。”民國年間,孔子後裔不僅散佈山東各地,還散居在浙江、江西、四川、河南、廣西、廣東、福建、河北、江蘇、安徽、湖南、山西、甘肅、吉林、黑龍江、青海、陜西、遼寧、雲南、貴州等20余省區。至20世紀80年代已遍佈全國各地。晨報記者李嵐峰 孔子後裔統計海內外後人約300萬 孔子生於西元前551年,孔子身後,四代單傳,自第八代起逐漸繁衍,迄今已歷2500多年,子孫遍于全球。孔德威表示,根據最近續修孔子世家譜的統計數據顯示,孔子的後裔以山東曲阜為中心,遍及中國及海外,“將近300萬人”。中國內地的孔子後裔約250萬到260萬人,以曲阜為居住中心。海外的孔子後裔以韓國的8萬人最多,其次是美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居住在臺灣的孔子後裔也有2000人左右。 韓國孔子後裔8萬人 孔氏族人向海外遷徙,最早始於元代。當時,蒙古最高統治者為控制高麗,採取聯姻政策。至正九年(1349年),魯衛王之女承懿公主下嫁給入元為質的高麗忠肅王之子王顓。1450年,承懿公主帶著侍從——孔子的54代孫孔昭等同行。孔昭則成了韓國孔姓的祖先,其後裔多以昌原為籍貫,子孫繁衍,名人代出,成為朝鮮南部的望族。 韓國孔子後裔有自己的族譜,還有自己的組織,稱“曲阜孔氏大宗會”。大宗會前加“曲阜”是表示不忘祖宗的意思。韓國孔氏中有不少人在軍政界、工商界、教育界都有一定成就,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韓國孔子後裔已傳至第86代,而中國則僅傳至第83代,據孔德威解釋,這是由於韓國早婚的習俗所致。到目前為止,韓國的8萬孔子後裔中已有近3萬人入譜,其餘的還在陸續添加進來。
當代孔子知名後人 第72代後裔孔憲鐸(1935年生),曾任美國馬利蘭州立大學學術副院長、香港科技大學學術副校長 第73代現任北大中文系副教授的孔慶東 第73代孔慶翔(1983-),美國偶像參賽者 第74代孔繁森,領導幹部的楷模。 第74代孔繁禮(1923-),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編委,安徽阜陽師院古籍所顧問,蘇軾研究專家。 第74代孔繁星,當代詩人。 第75代孔祥熙,曾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長兼財政部長。 第75代孔祥吉,當代著名清史學家。 第75代孔祥東,國際知名鋼琴家。第76代孔令境(1904—1972),原名令俊、若君。近代文學家。 第76代孔令朋(1919—),上海對外貿易學院教授,著有回憶錄《風雨人生》。 第76代孔令輝(1975—),當代著名乒乓球運動員。李嵐峰/整理 相關連結 成吉思汗DNA如何取得? 牛津祖先基因檢測公司創始人賽克斯教授今年58歲,是牛津大學人類遺傳學教授,在國際遺傳學界是個重量級人物。他的研究主要涉及對線粒體DNA的分析,通過分析繪製出目前最完整的人類基因圖譜。 據估算,目前全世界有約1700萬人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後代。牛津祖先基因檢測公司2004年啟動了名為“Y-Clan”的服務,專門為確認成吉思汗後代而設計。賽克斯教授介紹説,姓氏和Y染色體之間聯繫緊密,分析Y染色體能建立被測試者和祖先之間的聯繫。測試方法很簡單,只需用棉簽從被測試者口腔後部蘸取一些唾液樣本拿去分析即可。絕大多數Y-Clan代碼和姓氏一樣,從先人繼承而來,一個人的Y-Clan代碼可以和其他具有相同或類似姓氏的進行比較。但Y-Clan測試只能用於男性,因為只有男性才有Y染色體。如果女性也想進行這項測試,看是否是成吉思汗後代,必須使用男性親屬的DNA樣本。Y-Clan測試一般需要6個星期。
(來源:北京晨報)
編輯:秋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