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娘 亦稱"馬明王"。中國古代神話中的蠶神,相傳為馬首人身的少女(荀子《蠶賦》:"身婦女好而頭馬首。"),故樂。居《通俗編》引《原化傳拾遺》記載,古代高辛氏時,蜀中有蠶婦女父為鄰人劫走,只留乘馬。其母誓言:有將父找回者,即此婦女許配。馬聞言迅即賓士而去,旋父乘馬而歸。從此馬嘶鳴不肯飲食。父如其故,怒而殺之,曬皮于庭中。蠶婦女由此經過,為馬皮卷上桑樹,化而為蠶,遂春為蠶神。
馬融
(79-166)農漢經學家、文學家。字季長,右扶風茂陵(陜西興平東北)人。曾任校書郎、議郎、南郡太守等職。從摯恂學。遍注《周易》、《尚書》、《毛詩》、《三禮》、《論語》、《孝經》,使古文學達到成熟的境地。生徒常有千余人,邶玄、盧植都郵其門。他除注群經外,兼注《老子》、《淮南子》。又常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先徒,後列婦女樂,對魏晉清談家的破棄禮教有一定影響。著作已佚,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黃奭《漢學堂叢書》都有輯錄。另有賦、公佈等二十一篇。有集已佚,明人輯有《馬季長集》。
馬臻 東漢人,順帝時,任會稽太守。永和五年(西元140),在會稽、山陰兩縣(今浙江紹興)境內創建周圍三百餘裏的灌溉、蓄洪水庫,即鏡湖(後又名鑒湖、長湖),灌溉農田聯九千多煩。湖高田丈余,小少泄湖灌田,水多泄田歸海,民受其利。
馬騰
(?-212)東漢右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人字壽成。初為涼州刺史耿鄙軍司馬,曾鎮壓氏羌起義。中平四年(西元187年)起兵,與韓遂聯合,推漢陽人王國為主。後廢王國,與韓遂割據涼州。曹操徵其入朝,任為衛尉。以其子馬超舉兵反對曹操,被殺。
馬超
(176-222)三國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人,字孟起。東漢末隨父騰起兵,後領聘部屬。建安十六年(西元211年),攻曹操,在潼關為操所敗,還據涼州。後為楊阜等所逐,因率兵依附張魯,繼歸劉備。蜀漢建立,任驃騎將軍。
馬祖 (709-788)唐禪宗僧人。名道一,後世亦稱馬祖道一。漢州什邡(今屬四川)人。幼年出家,後師事懷讓,曾在佛跡嶺(在今福建建陽)、龔公山(在今江西南康)等處傳授禪法,主張"自心是佛"、"凡所見色,即是見心"的道理。從學者甚眾,後形成派系,稱"洪州宗"。
馬燧
(726-795)唐大將。字洵美,汝州郟城(今河南郟縣)人。少攻兵書戰策,多謀略。天寶十四載(西元755年),安祿山初叛時,曾勸范陽留守賈循反正,事泄流亡。代宗初年,從縣尉漸遷為鄭、懷、隴、商等州剌史。大歷十一年(776年),以河陽三城使與諸鎮討汴州叛將李靈曜,戰功冠于諸鎮,遷河東節度使,建中初年,與諸軍討魏博田悅,屢立戰功,旋因李懷光兵敗,諸軍均退,他也回太原。貞元元年(785年),與渾瑊等討李懷光,平定河中。當時與李晟、渾瑊號為三大將。三年,為綏、銀、麟、勝招討使,輕信吐蕃將尚結讚諸和之言,致唐使險被吐蕃誘擒,他因此罷鎮,任司徒兼侍中。
馬殷
(852-930)五代楚建立者。西元907-930年在位。字霸圖,許州鄢陵(今屬河南)人。少為木工,應募從軍,後隨秦宗權部將孫儒入揚州。轉從別將劉建峰攻取潭治(今湖南長沙)。唐乾寧三年(西元896年),建峰為部下所殺,他被推為主,唐任為潭州剌史。光化元年(898年),進武安軍節度使。領有潭稀諸州。後梁開平元年(907年),封楚王。次年,後唐封為楚國王。他尊禮中原王朝,在境內發展商業,收取商稅,有殷實之稱。
馬丹陽 (1123一1183)金道士。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原名從義,字宜甫,更名鈺,字宮寶,號丹陽子,山東寧海(治今煙臺)人。擅針灸療法。大定七年(116年)與妻孫不二同拜王重陽為師。後開全真遇仙派。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贈封為丹陽抱一無為其人,世稱丹陽真人。著有《神光璨》、《洞玄金玉集》等。
馬遠
南宋畫家。字遙父、號欽山,祖籍河中(治今山西永濟西)、生長錢塘(今浙江杭州)。曾祖賁、祖興祖、父世榮、伯父公顯、兄逵,均為畫院畫家,他繼承家學。歷任光宗、寧宗朝畫院待詔。擅畫山水取法李唐,能出新意,下筆遒勁嚴整,設有清潤。山石以帶水筆作大斧劈皴,方硬有棱角;樹葉有夾筆,樹榦用焦墨,多橫斜曲折之態;樓閣大都動用界尺,而加襯染。多作"一角"、"半邊"之景,構團別具一格,有"馬一角"之稱。又工畫水兼精人物、花鳥。與夏圭並稱"馬夏",加李唐、劉松年、合稱"南宋四家"。存世作品有《踏歌》、《山徑春行》等圖。子麟,寧宗時畫院祗候,亦擅山水、人物、花鳥。
馬致遠
(約1251-1321以後)元戲曲作家、散曲家。號東籬,一説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官吏。所作雜劇今知有十五種,現存《漢宮秋》、《薦福碑》、《岳陽樓》、《任風子》、《陳摶高臥》、《青衫淚》以及同別人合寫的《黃梁夢》七種。《漢宮秋》較著名。另《誤入桃源》僅存一曲。一説南戲《牧羊記》也是他所作。劇作文詞豪放有力,內容顯示出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但也帶有逃避現實、嚮往仙道的思想傾向。散曲有輯本《東籬樂府》。
馬琬 元末明初畫家。字文壁,號魯鈍生、灌園人、秦淮(在今江蘇南京)人,居松江(今屬上)。少時就學于揚維楨。明洪武初官撫州知府。擅畫山水,遠法董源、巨然和米芾,近師黃公望,筆墨清潤而較密茂。兼工書法,能詩。存世作品有《春山清霽》、《暮雲詩意》等圖。
馬中錫
(1446-1512)明故城(今屬河北)人。字天祿號東田。成化進士,官至右都御史。曾統兵鎮壓劉六、劉七起義,以誘降失敗,為朝廷論罪,下獄死。能詩文,有《東田集》。小説《中山狼傳》一説為他所作(一説為唐姚合或宋謝良作,中錫只是修改)。
馬士英
(約1591-1646)明末貴州貴陽人,字瑤草。萬曆進土。崇禎末任鳳陽總督。明亡後,他利用江北四總兵實力,擁立福王于南京。任東閣大學士,進太保,專國政,起用閒黨阮大鋮,打擊東林黨人,排斥史可法等。南京陷落後,南走浙江,往魯王不許,入方國安軍,後兵敗降清。又與隆武帝暗通消息,事露,在福建延平被殺。一説入太湖吳易軍中,為清軍俘殺。
馬進忠 (?-1659)明末農民起義將領。字葵宇,陜西延安人。崇禎初起義,別號混十萬。由陜西轉于豫、楚邊境。崇禎十一年(1638年)攻陜州,戰敗;走信陽、光山。十四年為左良玉所敗,降明。弘光元年(1645年)左良玉子夢庚以全軍降清.他不從,仍歸南明,在湖南屢破清軍。後與張獻忠舊部聯合抗清,從李定國收復桂林、長沙、岳州等地,並反對孫可望的叛亂。受封為漢陽王。水歷十二年(1658年)駐防貴陽。次年清軍入黔,他戰敗退往雲南,未幾病死。
馬骕
(1621-1673)清初史學家。家宛斯,又字聰禦,山東鄒平人。順治進士。作協商會議囊空如洗推官,改靈壁壘森嚴知縣。生平殫研經史,尤臻力於先秦史,有"馬三代"之稱。先後編次史料,著成《繹史》、《左傳事緯》。
馬注
(1640-1711)清初伊斯蘭教學者。字文炳,號仲修,雲南金齒(今屬保山)人。回族。自稱為先知穆罕默德的後裔。幼年孤苦,20歲始潛攻儒學與佛書。30歲開始讀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及伊斯蘭教經典,曾赴各地訪師求友,對伊斯蘭教義頗有研究。48歲重返雲南,講授"心性之學"。著譯有《清真指南》,《經權集》、《樗樵錄》等。
馬三峰 清代曲藝藝人。西河大鼓創始人。高陽(今屬河北)人。生活年代在道光至光緒年間。曾在木板大鼓、弦子書唱腔基礎上,吸收戲曲、民歌的唱調,並用鐵板和大三弦伴奏,形成了西河大鼓的唱腔。名望甚高,時有"南有何老鳳,北有馬三峰"之説。
馬玉昆
(1838-1908)清末我軍將領。字景山,安徽蒙城人。初在原籍力、團練。1865年(同治四年)隨宋慶鎮壓捻軍。後赴西北鎮壓回民起義。1874年隨左宗棠抗擊阿古柏和沙俄侵略。1894年(光緒二十年)補授山西太原鎮總兵,駐防旅順。甲午戰爭爆發.統毅軍赴朝鮮對日軍作戰。1899年晉浙江提督。次年調直隸。八國聯軍入侵時,率所部在津郊、北倉等地抵抗。旋護送慈禧太后和光緒帝西逃。後加太子少保銜。
馬相伯
(1840-1939)中國教育家。江蘇丹徒人,原名建常,又名良。自幼信奉天主教。1870年獲神學博士學位。曾任上海徐匯公學校長、清政府駐日使館參贊,參與洋務活動。1903年創辦震旦學院。1905年創辦復旦公學,任校長。1913年一度代理北京大學校長。九一八事變後,堅決主張團結抗日,被尊為愛國老人。1932年參加中國民權保障同盟。1937年任國民政府委員。後在越南諒山病逝。著述收入《馬相伯先生文集》。
馬建忠 (1845-1900)清末學者。字眉叔.江蘇丹徒兒早年研究西學,1876年留學法國並任清使館翻譯,回國點入李鴻章縣辦洋務.曾去印度、朝鮮處理外交事務。著《富民説》,用重商主義觀點解釋經濟發展。主張廢除厘金,實行保護關稅,振興工商業。著有《適可齋紀育紀行》O精通英法語文及希臘文、拉丁文。所著《馬氏文通》從經、史、子、集中選出例句,參考拉丁語法研究古代漢語的結構規律,為中國第一部較全面系統的語法著作。
馬元章
(1853-1920)中國伊斯蘭教哲赫林耶門宦第七代教主。字光烈,回族,祖籍甘肅武都,生於雲南河西(今通海)。187O年(清同治九年)與父馬世麟參加杜文秀領導的反清起義,失敗後,潛往甘肅進行振興哲赫林耶的活動。強調用漢語宣教.反對盲目遵行殉教精神,提倡回漢團結和教內團結重視發展教育和經濟。遂使曾遭清廷打擊幾趨衰落的哲赫林耶得以恢復。通漢文、阿拉伯文並兼長書法。歿于陜甘大地震中,葬張家川宣化崗。著有《省己格言》、《鑒古訓》、《道統論》等。
馬萬福
(1859-1937或1853-1934)中國伊斯蘭教伊赫瓦尼派創始人。字子西,甘肅河州果園村(今屬東鄉族自治縣)人。東鄉族。22歲收徒講學。曾朝覲麥加。歸國後傳教于臨夏一帶,主張"遵經革俗"、"憑經立教",要求堅決按《古蘭經》和聖訓力、事,為弟子及受其影響的阿匐所贊同,逐漸形成教派。後因遭到當地門宦忌恨,出走青海等地。後得寧海鎮守使馬麒等支援,其主張始在甘肅、寧夏、青海等地廣泛傳播。
馬佔山 (1885-1950)直隸豐潤(今屬河北)人,生於奉天懷德(今吉林公主嶺幣),字秀芳。早年任清軍哨長。後任黑龍江省騎兵總指揮和黑河警備司令。1931年九 一八事變後,任黑龍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東北邊防軍黑龍江省副司令,率部在泰來、江橋等地抗擊日本侵略軍。1932年2月投降日軍,4月反正,後在日軍進攻下退出東北。1986年參與張學良、楊虎城發動的西安事變。後任東北挺進軍司令、黑龍江省政府主席。1949年1月,與傅作義等在北平宣佈起義,後寓居北京。
馬文昭
(1886-1965)中國細胞組織學家。河北保定人。曾任協和醫學院、北京大學醫學院教授、院長,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教授。建國後,任北京醫學院教授、衛生部科學委員會委員。中科院生物學部委員。全國政協委員。從事細胞結構器與卵磷脂的研究達四十餘年,對於線粒體和高爾基器在細胞的功能變化和疾病影響下的形態改變做了大量工作。著有《磷脂對組織的作用》等。
馬衡
(1891-1955)中國考古學家。字叔平,浙江鄞縣人。建國前曾任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考古學研究室主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等職,並曾主持燕下都地的考古發掘和調查工作。著作有《漢石經集存》、《凡將齋金石叢》等。
馬鴻逵 (1892-1970)甘肅河州(今臨夏)人,字少雲。回族。蘭州陸軍學校畢業。早年加入同盟會。曾任昭武軍營長、第五混成旅旅人、寧夏第七師師長。1929年後任國民黨政府第十五路軍總司令兼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西北行轅副主任。1949年去臺灣,後赴美國。
馬駿
(1895-1925)吉林寧安(今屬黑龍江)人,又名天安。回族。五四運動時任天津學聯副會長兼執行部長,並和周恩來等發起組織覺悟社。1921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次年去東北開展革命活動。1925年,任吉林滬案後援會會長。同年去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7年回國,任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兼組織部長。後被奉系閥張作霖逮捕殺害。
馬松亭
(1895-1992)中國伊斯蘭教經學家、教育家。北京人。生於伊斯蘭教世家。回族。自幼習阿拉伯語、波斯語和伊斯蘭教經典。26歲後歷任北京、河北、濟南、重慶、香港、臺北等地清真寺教長。曾參與創立並主持北平(今北京)成達師範和北平回教經學院工作。創辦"月華出版部",出版《月華》雜誌和伊斯蘭教經籍等。30年代,曾出訪埃及、沙特等國。回國後,在北平發起成立"中國埃及文化協進會"、福德圖書館,並選派學生到埃及愛資哈爾大學深造。建國後,歷任中國回民文化協會副主任、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副院長和名譽院長、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主任、副會長等職,併為全國政協第二、五、六、七屆委員。著有《回教與人生》等。
馬廷英 (1899-1979)中國海洋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字雪峰,遼寧金縣(今大連市金州區)人。1927和1929年先後畢業于東京高等師範和東北帝國大學。1936年獲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歷任中央研究院地質調查所研究員、中央大學教授、中國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兼海洋組主任;1945年去臺灣,負責接收臺北日本帝國大學和重建臺灣大學及其地質係的工作,並任地質學教授直至退休;1946年創對臺灣省海洋研究所,並任所長。主要致力於珊瑚化石的生長節律、古氣候、大陸漂移和石油生成理論的研究,是中國系統研究大陸漂移説、地質時期氣候變化理論的先驅。論著有(造礁珊瑚的成長率及其與海水溫度的關係)、《大陸漂移及亞洲東緣現在的湮移速度》、《古氣候與大陸漂移之研究》、《新生代地殼變動與西太平洋之石油》等。
馬以愚
(1900-1961)中國伊斯蘭教史學家。又名吉睿,回族。安徽懷寧(治今安慶)人。早年肄業於安徽政法學堂。曾在安慶、上海、桂林、重慶等地從事回民教育。後長期致力於教史研究和文物考證。通曉天文、曆法、數學、易佔學。著有《中國回教史鑒》、《回回曆》、《中國伊斯蘭教寺墓考察》、《曆法考證》等。
馬連良
(1901-1966)京劇演員。字溫如,北京人。回族。初習武生,後改老生,幼年在喜連成科班學藝。出科後博采賈洪林、余叔岩各派藝術,形成一種柔潤、瀟灑的風格,世稱"馬派"。擅演劇目有《群英會》、《借東風》、《甘露寺》、《四進士》等。曾任北京京劇團團長、北京市戲曲學校校長。常演劇目《馬連良演齣劇本選集》。
馬步芳 (1903-1975)甘肅河州(今臨夏)人,字子香。回族。早入入寧海軍官訓練團學習。1928年起任國民黨國旅、師長、青海南部邊區警備司令,新編第二軍軍長,西北"剿共"司令部縱隊司令,青海省政府主席。1936年底率部國攻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抗日戰爭暑期任第四十集團軍總司令、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1949年任國民西北軍政長官,後去埃及。1957年任臺灣當局駐注特阿拉伯"大使"。1967年辭職。1975年病死於沙烏地阿拉伯。
馬明方
(1905-1974)陜西米脂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在國民革命軍第二軍做軍事工作。1927年秋到陜北,後任中共陜北特委代理書記、陜北省蘇維埃政府主席、陜北省委書記。1938年去蘇聯學習,1941年回國,路經新疆被軍閥盛世才逮捕。1946年出獄到延安,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副書記。建國後,歷任中其陜西省委書記、陜西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三書記、西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西北軍區副政委、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中共中央副秘書長、國務院財貿部部長、東北局第三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是中共第七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
馬堅
(1906-1978)中國伊斯蘭教和阿拉伯語學者。字子實。回族。雲南個舊人。1928年在上海伊斯蘭師範學校學習。1931年由中國回教學會選送至埃及開羅愛資哈爾大學等校學習。1939年回國後,在上海、重慶、雲南等地從事教育和(古蘭經)及阿拉伯文著作的翻譯。1946年起任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1949年任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1954年起連續當選為歷屆全國人大代表,並任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常務委員等職。譯著有《古蘭經》、《伊勞動保護蘭哲學史》等。
馬長壽 (1907-1971)中國民族史學家。字松齡,又作松舲.山西昔陽人。中央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1936年入南京中央博物院任職,先後在四川大涼山、川西北等地考察彝、藏、羌等族的社會歷史。1942年起在東北大學(四川)、金陵大學(成都)、四川大學等校任教授。建國後,任西北大學教授,籌建西北民族史研究室並任主任。著有《北狄與匈奴》、《烏桓與鮮卑》、《氏與羌》等。
馬思聰
(1912-1987)中國作曲家、小提琴家、音樂教育家。廣東海豐人。1923年赴法同。翌年入南錫音樂學院主修小提琴。後入巴黎音樂學院深造。1929年回國。1930年再赴法國,從畢能蓬(Janco Blnenbaum.1880一1956)學習作曲。1932年創辦私立廣州音樂學院並任院長。抗日戰爭爆發後曾任雲南中山大學教授、重慶中華交響樂團指揮。1946年應邀任臺灣交響樂團客席指揮。建國後,歷任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院長及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等。1967年後僑居美國費城。前期作品有《第一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內蒙組曲》(原名《綏遠組曲》,包括《史詩》、《思鄉曲》、《塞外舞曲》)、《西藏音詩》、《弦樂四重奏》以及大合唱《拋錨》、《民主》、《祖國》、《春天》等。建國後,作有《第二交響曲》、管弦樂《山林之歌》等。僑居美國期間作有舞劇《晚霞》、歌劇《熱碧亞》、管弦樂《阿美組曲》等。
馬世駿
(1915-1991)中國生態學家。山東兗州人。北京大學農學院畢業,美國猶他大學科學碩士、明尼蘇達大學哲學博士。1951年回國後;歷任中科院昆蟲研究所研究員,酉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所長兼北京大學等四校教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任、環境科學委員會主任,國際昆蟲學會常務理事,歐洲生態科學院通訊院士,英國皇家昆蟲學會會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生態學會理事長等職。中科院生物學部委員。對東亞飛蝗生理生態學、粘蟲越冬遷飛規律、害蟲種群動態及綜合防治理論作了深入研究,推進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良好的經濟與生態效益。著有《中國昆蟲生態地理概述》等,發表《談農業害蟲綜合防治》等論文百餘篇。
馬可 (1919-1976)。中國作曲家、音樂學家。江蘇徐州人。早年在河南大學化學系學習,抗日戰爭爆發前後,曾參加一二九運動及抗日救亡歌咏活動。1939年赴延安,在魯建軍藝術學院音樂系工作。解放戰爭時期,在東北角放區從事音樂活動。建國致力於戲曲音樂研究,並任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等職。1945年參加新歌劇《白毛女》的音樂創作,對中國新歌劇的創造和發展作了重要貢獻。又作有秧歌《夫妻識字》、管弦樂《陜北繃一曲》、歌劇《小二黑結婚》及歌曲《南泥灣》、《咱們工作有力量》、《我們是民主青年》等二百餘首,著有《中國民間音樂講話》、《冼星海傳》等。
馬雍
(1931-1985)中國歷史學家。筆名孟池,湖南衡陽人。中國共産黨員。北京大學畢業。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的研究,尤專于西域史研究。曾參加整理馬王堆帛書,綴合成《戰國縱橫家書》。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兼任中國中亞文化研究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外關係史學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國際中亞義化研究協會理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亞文明史》編委。著有《西域史地文物叢考》,翻譯或與他人合譯有《斯巴達卡斯》、《伏爾泰評傳》、《古代社會》、《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等。
(來源:TOM網)
編輯:秋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