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動態  | 研究成果  | 臺灣姓氏  | 尋根圖片
 姓氏源流  | 姓氏文化  | 宗祠祖厝  | 族譜鉤沉  | 名門望族  | 各姓名人  | 尋根覓親  | 好書共賞  | 常識薈萃
 
 
姓氏故事:束姓

  時間:2006-12-05 13:05    來源:     
 
 

 

  和忙姓、可姓等有著顯赫傳説的稀缺姓氏一樣,傳説中源自江蘇的束姓人氏也是古時顯貴一族。目前我市的束姓人有150余位,他們的祖籍多為江蘇鎮江、丹陽和射陽等地。

    束建青(應當事人之請,此名為化名)是江蘇丹陽人,他告訴記者,他從祖輩處得知的傳聞和相關的資料的記載,都顯示束姓在丹陽本地是個“大族”,姓束的不僅人多,更是有著“富貴三城束,人丁麥溪張”的傳説。

    束建青説,族譜記載祖上的一支漢時定居在丹陽三城巷,束家十分富有。傳説有一年,束家和丹陽麥溪村的張家同到茅山燒香。茅山道士正為修建茅山宮在籌募經費,束家答應出錢購買木料和磚瓦,張家出不起錢,但人丁興旺,有800戶人家,答應把全部木料和磚瓦運到山頂去。三茅宮建好後,大殿上有一幅對聯,上聯是“富貴三城束”,下聯是“人丁麥溪張”。束建青頗為自豪地説,丹陽束家原來很富有啊。

    此外記者還從相關資料上查證得知,建於清代乾隆年間的束氏宗祠,規模之大在丹陽少有。宗祠有五開間廳屋5進,兩旁有走廊相連。大廳上挂有一塊金匾,上書“代有偉人”,落款于敏中。于敏中是金壇人,清代狀元,現在束家宗祠大部分已改建為民房。

    雖在本地束姓是一大族,但束建青玩笑著説,出來闖蕩之後便“行走在江湖,難得碰一束”了:除了在書報上偶爾看得到束姓人,實際生活中他基本上還沒遇到同姓的。

    姓氏稀少自然生出許多趣事。束建青説,有朋友聚在一起閒聊時,經常有人喜歡研究自己這個姓,愛開玩笑的則説他這個姓太“小氣”了:“一束兩束”、“束手束腳”,好像都是些貶義的詞彙。不過束建青並不在意別人的玩笑,“我倒覺得這個姓特別呢,容易讓人記住自己。”

    束建青説有一次和領導外出辦事,回來後就接到了一個電話。電話是剛剛辦事時接觸的新朋友打來的,對方很不好意思地向他打聽他的領導名字。原來對方將他們發的名片弄丟了,只知道束建青所在的單位名稱,一句“找小束”的話把尷尬問題解決了。

    束建青説,因為自己這個姓,他還深深地喜歡上了民族文化和文學。束建青説,小時候不同姓的夥伴也喜歡拿他的姓取綽號,有一次他特別生氣,回到家和父親吵了一架,甚至要改了這個姓,結果父親氣呼呼地教訓了他一頓。父親對束建青説,在我國每個姓都有它的産生、繁衍和演變的過程,光一個姓氏就能説出許許多多內涵豐富的典故故事,姓氏文化也是我國的文化之一,並引經據典説了很多關於束姓的故事,至今他仍耳熟能詳。

    束建青説,後來他還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了一些關於自己姓氏的資料。束建青説他是學文科的,這一選擇和當初父親的教育也有一定關係。

    姓氏來源考

    淵源有二:一是出自媯姓,由疎氏所改。據《晉書束皙傳》載,古代戰國時,齊國有一個部族姓疎(古“疏”字的異體字)。疎氏後人遷居沙鹿山(在今河北省大名縣境內),遂去偏旁改為束氏,稱束姓,世代相傳。

    二是西漢高士疎廣的後裔。王莽末年,疎廣的曾孫孟達對王莽篡政不滿,莽“立新”後,孟達遂避難外逃,一支定居於江蘇丹陽三城巷,改疎姓為束。
 
  
(來源:寧波晚報)

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