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動態  | 研究成果  | 臺灣姓氏  | 尋根圖片
 姓氏源流  | 姓氏文化  | 宗祠祖厝  | 族譜鉤沉  | 名門望族  | 各姓名人  | 尋根覓親  | 好書共賞  | 常識薈萃
 
 
中華姓氏的起源

  時間:2006-10-12 11:18    來源:     
 
 

  名字,是我們每個人表明自己精神指向文化傾向的個性化的代號符號,而姓氏,則是我們血緣的河流,溯流而上,我們可以追尋到自己的祖根,追訪到自己的故鄉。

  中華姓氏的起源,可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的伏羲氏時期。據《楚辭〉〉記載“伏羲,古代傳説中的部落酋長,即太昊,風姓”。相傳他始畫八卦,教人捕畜牧,以充庖廚。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開始有姓的人,而且自伏羲氏開始“正姓氏,別婚姻”。伏羲以前,發明鑽木取火的“燧人氏”和構木為巢的“有巢氏”,還是族號,尚未有姓。 現在姓氏是統一的,但在姓氏起源初期,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據《通鑒外記注》中説“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説明瞭姓和氏是有區別的,意義也不同。姓是用來表示母系的血統的,如上古姜、姬、姒、嬴、姚等姓,皆從女旁,而且“姓”字本身即由“女”和“生”兩字組成。一直到周朝,氏本來是同姓各部落的名稱,後來則專指部落的首領。以後,由於國家的産生出現了不同的官職,這些官職後來有不少也成了氏的名稱。這6堠的姓氏是代表個人的地位和身份的,所以只有貴族才有,平民和奴隸與姓氏無緣。古代的封國和官職有世襲的傳統,因此氏也可以世襲。後來失去了封國和官職的後代仍保持氏的稱號,氏就開始演變成為家族的標誌了。一個姓可以州七齣許多氏,而同一氏的後人還可以繁衍出不同的氏,因此氏的在能夠查到的總共只有幾十個,而從古到今中國人使用過的姓氏超過八千,其中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由後起的氏演變而來的。

  姓的使用機會越來越少,就逐漸消亡出現了姓氏合一的現象。這時的姓氏兼表血統關係,開始穩定下來。秦漢以後姓氏的變化大體有這樣一些特殊情況(一)避禍改姓;(二)避諱改姓古代帝王的名字不準別人使用,叫做避諱。有時連同音字也不準用,叫做避嫌名。當人們的姓氏與皇帝的名字同字或同音時,只好改姓;(三)同一姓因異體字寫法不同,而分化成不同的姓:(四)少數民族漢化以將原來的部落改為漢姓。姓和氏是伴隨著社會發展演變的,那我們對姓氏的探源不妨從中華文化的母體文化 ——中原文化著手。中原文化是祖根文化、她的核心位置就在鄭州,鄭州不僅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崗文化、5000年的大河村、還有人文始祖黃帝的出生地軒轅丘姓氏上共有鄭、王、馮、韓、許、何、夏等28個源於此。為了使大家能對姓氏的起源和演變情況有所了解我們從大量典籍文獻中鉤沉輯佚,對各種説法詳加考訂,依據這28個姓氏在《百家姓》中的排序,選取了前10個姓氏,考察其來源,附述有關的史事和傳聞,編成這本小冊子。希望它能幫助你尋根問源成一次關於中原歷史文化的神遊。

(來源:鄭州市旅遊局)

編輯:秋日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