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羲是明清之際偉大的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與教育家,其思想和學術成就一直為海內外學者所重視。近日,記者從浣東街道高湖沿村了解到,300多年前,黃宗羲曾為我市高湖沿村一位余姓先賢寫過一篇墓志銘。 這位先賢就是余縉,據《清史稿》余縉傳記載,他多次向康熙進諫,在臺灣問題上顯現出非凡的先見之明。當時朝廷有人建議放棄舟山,而他則認為一定要堅守,並指出守舟山並非為了舟山,實為準備收復臺灣。其高瞻遠矚的戰略思想,深為康熙賞識。 余縉57歲時,帶著禦賜“鐵面冰心”的匾額回到家鄉,即現在的高湖沿村。余縉晚年著有《大觀堂集》20卷,《續保越錄》1卷及《家訓》1卷。 記者在村民提供的《余氏家譜》里發現,黃宗羲寫的墓志銘共208字,它詳細介紹了余縉生平,並充分肯定了余縉的政治業績,同時鼓勵後人秉承前人優良傳統,繼承和發揚余縉為官清廉、一身正氣的高風亮節。 黃宗羲比余縉大7歲,是余姚人。兩人有什麼交情?為什麼會在余縉死後為其撰寫銘文?這到現在還是一個謎。 令人可惜的是,文革期間,余縉的墳墓被人破壞,雖然後來得到了修葺,但是載有黃宗羲撰寫的墓志銘的墓碑,卻再也找不回來了。 
  (來源:諸暨網 )
 
  
編輯:秋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