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帝陵
  | 
   炎帝陵,又稱天子墳。在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城西南15公里處。炎帝即神農氏,為我國傳說中的古帝,史稱其教民耕農,嘗百草,發明醫藥。晉皇甫謐著《帝王世紀》載,葬于長沙。宋羅泌《路史》載:“崩葬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陵前原建有規模宏大的祠、坊、“天使行館”等。陵側有明清禦祭碑數方,“洗藥池”傳為炎帝採洗草藥之處。四周古木掩翳,蝃木 水環流,岸畔有石若龍首、龍爪,稱“龍腦石”。近年修復炎祠、崇聖坊,整理炎陵道路,新建時祭公館、神農閣等,並經常舉辦大型祭祀活動.1992年炎陵被列為“友好觀光年”中“尋根朝敬”之首項活動。炎黃聖跡南北遙相呼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黃帝陵
  | 
   黃帝陵在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城北的橋山上,距縣城約1公里。有公路可通山頂。山上古柏成林,鬱鬱參天,沮水回繞于左,形勢不凡。軒轅黃帝,是傳說中的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陵高3.6米,周圍48米。墓前有碑亭,內有石碑一座,鐫“橋山龍馭”四字,再向前有“古軒轅黃帝橋陵”石碑,係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陜西巡撫畢沅立。陵南側有一石碑上書“漢武仙臺”四字,碑側有座高大的土臺,傳說是漢武帝徵朔方回來,在此祭黃帝,築臺祈仙。黃帝陵墓在甘肅、河北、河南等地都有,但據《史記·五帝本紀》以及《黃帝本行記》都說:“黃帝崩,葬橋山。”為全國重點文特保護單位。 
   | 
| 
   伏羲廟
  | 
   俗稱人祖廟。在甘肅省天水市西關伏羲路西端。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嘉靖三年(1524年)重修。相傳古時伏羲、神農部落聚集在渭水流域的天水,後人修廟祭祀。廟臨街,兩門三進,自南向北有:牌坊3間,單檐歇山頂,矗立在高3米的臺基上,周圍以磚砌勾欄;大門面闊5間,進深2間,頂為懸山式,中央置寶瓶;儀門面闊5間,進深2間。主體建築為先天殿,屹立于長26 .4米、寬13米、高1.8米的月臺上,面闊7間,進深5間,通長26.6米。重檐歇山琉璃瓦頂,飾螭首。脊飾纏枝牡丹、龍、獸、鴟尾,鬥木共五鋪,三抄,三平昂,刻卷雲和龍頭。門扇飾透花金線艾葉紋。圓窗透花,刻二龍一珠,障水板刻松鹿圖,雕刻精美。殿身為雙槽十架椽減柱結構,內有金柱兩排八根,上部繪河圖,藻進頂棚等分64格,繪六十四卦。內有伏羲泥塑彩繪像。後有太極殿,原祀神農,面闊5間,進深4間,通長19.4米,單檐歇山頂。側有朝房、碑房、廡殿、鼓樂亭。廟東北原有池,跨池有橋,池畔有亭,名曰見易。院內植古柏、古槐幾十株,綠蔭蔽天,生氣蓬勃。  | 
| 
   顓頊陵 
 
  | 
   在河南省內黃縣梁莊鄉三楊莊西1.5公里硝河西岸。其西為帝嚳陵,故又稱顓頊帝嚳陵。始建年代無考。唐大和四年(830年),陵前建大殿5間,大殿內塑二帝像。殿外東南有碑林。元初,又在陵園四周及二陵之間,修砌了磚牆。每春秋兩季,或封建改元便遣官告祭。清宣統年間,黃河故道風沙南移,陵園俱被風沙掩埋。現僅存一個大沙崗和二通石碑,一通石碑全露在外,上書“顓頊陵”三顏體正楷大字,大氣磅薄,雄偉絕倫。另一通書“顓頊帝嚳陵”,石碑僅露地尺許,為元天歷二年(1329年)所立。顓頊,號高陽氏;帝嚳,號高辛氏,是傳說時代兩個氏族的首領,夏、商的直係祖先,距今約4500余年。    1979年春,該縣文物部門派人在陵區鑽探,發現下面有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片、燒結土等遺存,確認是一處原始社會文化遺址,確認是一處原始社會文化遺址。顓頊與帝嚳位居五帝之列,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兩位著名的帝王。 
   | 
| 
    太昊陵 
 
  | 
   在河南省淮陽縣城北1.5公里處。淮陽古為陳國,傳為伏羲之都。據文獻記載,春秋時已有陵墓,漢代在陵前建祠。宋太祖詔立陵廟,又大事建築。明清兩代屢加修葺。整個陵域佔地500余畝,分內外兩城。以陵墓為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是午朝門、玉帶橋、道儀門、先天門、太極門、統天殿、顯仁殿、太始門等建築。太極門以內兩側有鐘鼓樓等。內外城之間,左側有女媧觀、玉皇觀、三仙觀,右側有岳王觀、真武觀、太清觀。園內古柏參天,碑刻林立。寢殿後的伏羲陵高20余米。周長150余米。,陵前巨碑上鐫“太昊伏羲之墓”。陵後有蓍草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女媧城址   | 
   在河南省西華縣城北7.5公里思都崗村西北角。相傳為“女媧氏之故墟”。《太平寰宇記》、《讀史方輿記要》均有記載。1981年發現一座春秋戰國城址。城址分內外城兩部分,外城廓城牆南北、東西各1公里,內城各為360米。護城壕輪廓清晰,城牆殘存最高3米,寬約8米,城壕基部寬6米,上部寬15米。城牆是分層夯築而成。城內發現有宮殿式夯土臺基,挖出地下管道一個,殘長1米,寬29厘米。西城牆上還有一座烽火臺殘基。從西城牆下掘出的陶片看出器形的的釜、罐、鼎、鬲、甕、豆、   等。其器形、陶質、顏色、紋飾,都具有春秋戰國時代的特徵。 
   | 
| 
   
  堯廟  | 
   堯廟在山西省臨汾市南4公里處。相傳陶堯建都平陽(今臨汾),有功于民,後人為祭祀堯王所建。始建于晉,歷經重修,現存為清代遺物。規模雄偉,布局疏朗,前有山門,碑列兩側,內有五鳳樓、堯井亭、廣運殿、寢宮等。堯王與四大臣宰被喻為五鳳,“一鳳升天,四鳳共鳴”,五鳳樓因此得名。堯井傳為堯王所掘,為記其功,上築井亭一座。廣運殿面寬9間、進深6間,重檐歇山頂,高達27米,形制宏偉壯麗,殿周有廊環峙,柱礎雕刻工精,殿內金柱肥碩,直通上層檐下,雄健的礎石上雕雲龍盤繞,蜿蜒自如。龕內塑有堯王像及侍者。廟內存有碑碣十余通,載陶堯功績及廟宇建造經過。廟東北40公里築有堯陵,廟南3公里存有“茅茨土階”石刻。  | 
| 
    舜帝古陵  | 
   位于山西省運城市西北的舜帝陵廟,始建于公元738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分外城、陵園、皇城三部分。現存的正殿、獻殿、鐘鼓樓、戲臺、關公祠等古建築布局合理、主次分明;陵冢古樹參天、莊嚴肅穆;長詈神道上“千年夫妻柏”、“活柏抱死柏”夾道聳立、景象奇特。素來是華夏子孫朝拜、祭祀先祖的聖地。   | 
| 
    大 禹 陵   | 
   即“禹陵”。在浙江省紹興市東南6公里。傳是夏禹的陵墓。《史記·夏本紀》說:“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陵背負會稽山,面對亭山,前臨禹池。池岸建青石牌坊一座,由甬道入內,舊有陵殿,已廢。今有1979年重建的大禹陵碑亭一座,飛檐翹角,矗立甬道盡頭。內立明人南大吉書“大禹陵”三字巨碑一塊。亭周古槐蟠鬱,松竹交翠,幽靜清雅。亭南有禹穴辨碑和禹穴碑,係前人考辨夏屬墓穴所在而立。陵左側有禹祠,為近年重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洪洞大槐樹  | 
    洪洞古大槐樹位于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城,是聞名全國的明代遷民遺址,是海內外數以億計的古槐後裔尋根祭祖的聖地,幾個世紀以來,古大槐樹被當作“家”,被稱作“祖”,被看作“根”,成為億萬人心目中的故鄉。
    明洪武年至永樂十五年間,明朝政府屢移山西民于京、冀、豫、魯、皖、蘇、鄂、秦、隴等十余省市,六百多年來,移民子孫繁衍遍布全國各地,輾轉遷徙海內外者又不知凡幾,移民子孫數以億計。“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也就成為海內外流傳千古的民謠和槐鄉後裔追根溯源的指南,洪洞大槐樹也因此名揚四海。並于1991開始舉辦每年一度的“尋根祭祖節”(四月一日至十日)。    樹高千尺也忘不了根,古槐後裔無論走到哪里也不會把祖先忘記,家鄉的父老鄉親熱切歡迎移民後裔歸里祭祖,回鄉探親,遊古槐勝境,攬槐鄉風情。 | 
| 
 
   珠璣巷 
  | 
    在廣東省南雄縣城北約10公里處,北距梅關17公里。唐代稱敬宗巷,南宋起用今名。巷長約1500米,由北而南跨在鵝卵石鋪成的古驛道上。南宋時,北方大批官員及百姓南移,多居此繁衍,爾後又陸續南下散居,開村辟族。珠璣巷逐漸成為廣東許多鄉族的發祥地。巷內有北門、中段、南門,各以紅石為牆基築成城門式小石樓(中段為珠璣樓),均建于清乾隆年間,1982年至1985年重修。珠璣樓上有“珠璣古巷”等石刻。巷內房屋古樸。這里曾是太平軍與清兵作戰的戰場,故房屋多已傾圮,但尚存古榕多株。南門旁有一元代實心石塔,平面八角形,高3.36米,7層。造型奇特,一至四層刻有人物浮雕,第五層塔身呈半圓形,第六、七層呈圓柱形,塔頂葫蘆形。塔下有基座,刻有“至正庚寅孟冬”年號,是廣東省有絕對年代可考的唯一元代石塔。1971年重修。  | 
| 
    石 壁 村  | 
  石壁村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西,閩贛邊界武夷山的東麓,距縣城25公里,現屬禾口鄉的一個行政村,是一片比較開闊的盆地,歷史上森林茂密,從遠處望去,像一堵綠色屏障,由此得名玉屏。唐中葉更名為“石璧”,五代再改“壁”,後又改今用之“碧”。古稱“石壁”即指村落,又指地域,包括了周圍的一些村落,石壁是個中心,是這一些區的代稱。  
中國歷史上,曾由于戰亂、饑荒、兵災以及政府的獎掖,安排,外地經濟的引誘等因素,有大批的中原漢人南遷。這些南遷的漢人史稱客家人。客家流遷始于東晉,但構成民係則在五代以後。五代以後流遷的被稱為正宗的客家人,這些正宗的客家人在流遷中,大多經過寧華石壁(今名“石碧”)。在石壁居住,繁衍生息數代乃至數百年後,又陸續輾轉遷往閩西、廣東、廣西、四川、湖南及香港、臺灣、東南亞各地。所以他們多稱一世祖出自石壁,石壁便自然地成為這些客家人的第二祖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