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魯爾戰役(1945.3-4)

  時間:2005-08-11 16:15    來源:     
 
 

 

  1945年3月23日—4月18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美軍為合圍和粉碎魯爾集團,爾後與蘇軍對進,向易北河進攻並分割德軍而實施的進攻戰役。

  由於進行了馬斯河—萊茵河戰役,盟軍在1945年3月上半月完全攻佔了萊茵河左岸,並在其右岸奧彭海姆市地域、雷馬根市地域奪取了2個登陸場。此前,從東面進攻的蘇軍已進抵距柏林60公里的奧得河,準備對德國進行最後的突擊。在蘇軍當面防守的是德軍主力,這些主力包括戰鬥力最強的兵團(參見柏林戰役)。盟軍統帥部(最高統帥為艾森豪威爾將軍)決定在全線向德國腹地展開進攻。為此,它計劃首先粉碎敵軍防守魯爾工業區的西線最強大集團(莫德爾元帥指揮的“B”集團軍群所屬坦克第5集團軍和第15集團軍,以及傘兵第1集團軍一部)。德軍魯爾集團轄29個師另1個旅,佔西線總兵力的一半。第3航空隊和“帝國”航空隊航空兵基本兵力共1704架作戰飛機,對該集團實施支援。德軍各兵團僅補充到編制的50%—75%,由於在東西線連遭失敗,這些兵團士氣低落,鬥志渙散。其油料和彈藥也不足。盟軍統帥部調來參加魯爾戰役的有:蒙哥馬利元帥指揮的第21集團軍群基本兵力(美第9集團軍、英第2集團軍)、布萊德雷將軍指揮的第12集團軍群(美第3、1集團軍)、獨立空降第18軍,共51個師(內14個裝甲師、2個空降師)另12個旅(內7個裝甲旅)。它們得到約9000架作戰飛機的支援。根據戰役企圖,第21集團軍群由韋瑟爾地域實施主要突擊,第12集團軍群由萊茵河各登陸場向卡塞爾實施輔助突擊。爾後擬向易北河總方向發展進攻。

  第21集團軍群主要突擊集團的進攻,于3月23日夜間在猛烈的炮火準備和航空火力準備後開始。此前已進行長達兩周的預先航空火力準備。英第2集團軍和美第9集團軍在一夜之間強渡了萊茵河,並在其右岸奪佔了一些登陸場。3月24日上午,空降第18軍在萊茵河以東敵人後方實施空降。下午,從正面進攻的英軍與空降兵會合。德軍僅進行了微弱抵抗。隨後幾天,奪佔的各登陸場被連接起來,到3月28日,總登陸場正面擴大到60公里,縱深達35公里。在輔助突擊方向,美第1、3集團軍向北和東北發展進攻。4月1日,美第1、第9集團軍在利普施塔特地域會合,對魯爾工業區的德軍(18個師,共約32.5萬人)構成了合圍的對內正面。該集團被合圍後,德軍的西線實際上已經瓦解。英美軍統帥部決定將主要力量轉移到中央方向,以便在合圍的對外正面發展進攻。因此,第9集團軍于4月4日由第21集團軍群轉隸向易北河中游前進的第12集團軍群。第12集團軍群幾乎未遇德軍抵抗,于4月12日在馬格德堡地域進抵易北河,4月19日攻佔了萊比錫。在其他方向,盟軍的進攻也在類似情況下發展。同時,第12集團軍群一部對被合圍的魯爾集團進行了戰鬥,該集團于4月18日投降。

  點評:魯爾戰役以盟軍的勝利告終,盟軍在此戰役中第一次合圍了德軍重兵集團。戰役是在盟軍兵力兵器佔絕對優勢,而德國基本力量用於對付威脅柏林的蘇軍的極有和條件下實施的。西線德軍走投無路,遂向英美軍投降。



(責任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