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諾曼底戰役(1944.6.6-7.24)

  時間:2005-08-11 16:03    來源:     
 
 


 
   1944年6月6日至7月24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英武裝力量在諾曼底進行的一次大規模戰略性登陸戰役。

   諾曼底戰役的目的是橫渡拉芒什海峽,在法國西北沿岸(諾曼底)奪取戰略性登陸場,然後向德國西部國界發動進攻。該戰役是“霸王”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海王”戰役)。諾曼底登陸戰役的企圖規定:遣送登陸兵和空降兵在塞納灣登陸和空降,奪取登陸場,到戰役的第十二天把登陸場擴展到正面達100公里,縱深100—110公里。盟國為奪取這一戰略性登陸場和實施爾後的進攻,在不列顛群島上集結了39個師,12個獨立旅和10個英軍突擊隊、別動隊(英、美的登陸破壞部隊)以及大量的空軍兵力和海軍兵力。被抽調參加諾曼底戰役的盟國遠征軍(總司令為艾森豪威爾將軍)有第21集團軍群(美國第1集團軍,英國第2集團軍,加拿大第1集團軍)共32個師,12個獨立旅,空軍(1.1萬架作戰飛機),海軍(6939艘戰鬥艦艇、運輸艦船和登陸艦船)。計劃在佔領諾曼底登陸場後,再運去美國第3集團軍。遠征軍兵力總數為287.6萬人,其中美軍153.3萬人。

  諾曼底戰役開始前,德軍最精銳兵團——179個師和5個旅在蘇德戰場作戰。在法國、比利時和荷蘭只有德軍58個師,編成“B”和“G”兩個集團軍群,隸屬於龍德施泰特元帥指揮的“西線”司令部。這支軍隊由第3航空隊(160架戰鬥機)負責支援。法國北部,比利時和荷蘭沿岸由德國“B”集團軍群(司令隆美爾元帥)防守。“B”集團軍群編有第7、第15集團軍和獨立第88軍,共38個師。其基本兵方集中在加來海峽沿岸,因為德軍統帥部估計盟軍將要在這一地段登陸。在盟軍打算攻人大陸的塞納灣沿岸的廣闊地段上,防守的兵力只有德軍3個師(步兵第709師和716師,是所謂沒有汽車運輸工具的“動不了的”師,還有步兵第352師)。在比斯開灣、加來海峽和拉芒什海峽各港口駐泊有“西線”海軍部隊的水面艦艇(5艘驅逐艦,6艘艦隊魚雷艇,116艘巡邏艇,309艘掃雷艦艇,34艘魚雷艇,42艘炮兵駁船)。此外,為了抗擊登陸,還抽調駐泊在布列斯特、洛里昂和比斯開灣其他各港的49艘潛艇。至諾曼底登陸戰役開始前,德軍統帥部批准實施的法國北部沿岸防禦工程計劃,塞納河口以東的工程完成了68%,塞納河口以西的工程只完成了18%。 在準備戰役時,美英統帥部特別重視登陸的突然性。由於巧妙地採取了戰役偽裝措施,使敵人在判斷登陸地域和登陸戰役開始時間發生錯誤。擔任登陸兵第1梯隊的美國第1集團軍(步兵第1師和第4師)集結地域的代號為“奧馬哈”和“猶他”。英國第2集團軍(英國第50師和第3師,加拿大第3師)集結地域的代號為“戈爾德”、“朱諾”、“斯沃德”。塞納灣沿。岸5個登陸地段和運輸登陸兵的5個編隊也分別使用這5個代號。每個運輸登陸兵的編隊負責遣送一個加強步兵師在各自的地段內上陸。從太晤土河口地區出發的登陸兵第2梯隊“L”編隊的各登陸運輸隊和從法爾茅斯,普利茅斯出發的第2梯隊“B”編隊的各登陸輸送隊運-送英國裝甲坦克第7師和美國步兵第29師。整個登陸地域分為西區(美國)和東區(英國)。由英、美兩國海軍分別負責遣送軍隊在這兩個地區上陸。為了遣送登陸兵第1梯隊上陸,盟軍統帥部建立了兩個海軍兵力集團:西部特混艦隊,主要由美國的艦艇組成(3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30艘驅逐艦、280多艘其他各種艦艇、1700艘登陸艦船);東部特混艦隊,主要由英國的艦艇組成(3艘戰列艦、13艘巡洋艦、30艘驅逐艦、302艘其他各種艦艇、2426艘登陸艦船)。為了支援登陸場上的軍隊,建立了5個艦艇炮火支援隊(共7艘戰列艦,2艘淺水重炮艦、24艘巡洋艦、74艘驅逐艦)。美國海軍為進行這次戰役派出的作戰兵力集結在貝爾法斯特,英國海軍兵力則集結在格裏諾克。為了壓制敵方空軍和破壞法國北部敵人交通線,盟國空軍在戰役開始前數個月內連續對敵機場、鐵路樞紐和指揮所實施了密集突擊。

  6月5日夜,在空軍密集突擊的掩護下,盟軍在卡朗坦市以北空降了兩個美國空降師,在卡昂東北空降了一個英國空降師。運送登陸兵的船隻是在暴風雨天氣下開始橫渡拉芒什海峽的,因此,此舉出乎德軍統帥部意料。德軍海上的第一次抵抗僅僅是用驅逐艦進行攻擊,擊沉一艘驅逐艦。甚至當艦艇開始炮擊時,德軍海岸炮連射擊紊亂,毫無效果。在登陸地域未出現過德國的航空兵。德國“西線”坦克集群的各兵團遠離海岸,由於交通線上的目標不斷遭到盟國空軍密集突擊而不能參加抗登陸作戰。盟軍出敵不意攻入大陸,取得優勢地位。6月6日晨,盟軍開始在諾曼底沿岸登陸。盟軍在艦炮強大火力和空軍連續突擊的支援下,奪取了幾個登陸場。在登陸開始後的16—17小時內在這些登陸場上陸的軍隊共有132715人。戰役的第一天在東區(英國)就卸下6000件兵器和運輸工具(900輛坦克和裝甲車,600門火炮和其他器材)以及4300噸裝具和彈藥。登陸行動如此快速,是由於使用了大量專用登陸船隻,這些船隻能直接抵岸把部隊遣送上陸和卸下技術兵器,還使用了有專門設備的大型船隻和港口設備作為碼頭。截至6月17日,盟軍建立了2個臨時港。在拉芒什海峽還敷設了輸油管。盟軍這時已推進到維斯特勒昂以東,科蒙和卡朗坦以南一線,截斷了在科唐坦半島活動的德軍集團。登陸場上已有19個師(其中3個裝甲師),共約50萬人。德軍統帥部這時投入戰鬥的達12個師,其中4個坦克師。德軍使用兵力分散,因而遭受重大損失。7月5日,即登陸後29天,在諾曼底已有盟軍100萬人。由於蘇軍在白俄羅斯進攻順利(參見白俄羅斯戰役),德軍基本兵力被鉗制在蘇德戰場上,德軍統帥部已無戰役預備隊可供使用。但是英美軍隊向大陸縱深推進的速度仍然緩慢,直到7月25日才推進至卡昂、科蒙、聖洛以南的沿岸地帶,建立起一個戰略登陸場。至此諾曼底登陸戰役即告結束。在登陸場上集結的有美國第1集團軍,英國第2集團軍,加拿大第1集團軍(共23個步兵師、8個裝甲師、1個空降師)。當面德軍為第7集團軍和“西線”坦克集群(共24個師,其中9個坦克師)。

  點評:諾曼底登陸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乃至世界戰爭史上最大的登陸戰役。它為開闢歐洲第二戰場奠定了基礎。在反法西斯德國戰爭的最後階段,第二戰場是反希特勒聯盟軍事行動的一個重要因素。英美統帥部在準備和實施這次戰役時,成功地解決了一系列複雜的軍事技術問題:如何保持戰役準備的隱蔽性和登陸的突然性,攻入歐洲大陸和爭奪登陸場過程中如何使海、空、陸三軍重兵在行動上協調一致,如何在緊迫的時限內把大量軍用物資和部隊渡過拉芒什海峽送上無設備的沿岸。這些,在戰爭史上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同時,諾曼底登陸戰役也暴露了許多嚴重缺點(登陸地域兵力擁擠堵塞,指揮官過於謹慎,戰役計劃被打亂)。例如攻入地域的關鍵據點卡昂,按計劃應在第一天佔領,可是盟軍直到登陸後一個月才佔領該地等等。英、美軍隊登陸和爾後作戰條件之所以順利,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德軍在東線遭受了巨大損失,不能調動足夠的陸、空、海軍兵力以抗擊對歐洲大陸的攻入。盟軍完全掌握了制海權和制空權,因而在戰役中人員損失最小——約12.2萬人,其中美軍7.3萬人,英軍和加拿大軍4.9萬人。德軍傷亡7.3萬人,被俘4.1萬人,共損失人員11.4萬人。盟國海軍主要損失不是由於德軍的抵抗,而是由於6月19日—22日受到暴風雨襲擊,使800多艘船隻被拋上岸遭到損壞。此外,自6月6日至7月24日,由於觸雷,受潛艇和航空兵攻擊,火炮射擊和其他原因,損失1艘舊式戰列艦,3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3艘護航艦和48艘小型戰鬥艦艇、商船和輔助船隻。



  (責任編輯:清水)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