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8—12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蘇軍為解放左岸烏克蘭、頓巴斯、基輔和奪取第聶伯河右岸各戰略登陸場,而實施的一系列戰略進攻戰役。參加第聶伯河會戰的有:中央方面軍、沃羅涅日方面軍、草原方面軍、西南方面軍、南方面軍(1943年10月20日起分別改稱白俄羅斯方面軍,烏克蘭第1、第2、第3、第4方面軍)。
根據1943年夏秋戰局的企圖,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心向西南戰略方向實施主要突擊。中央方面軍(司令為羅科索夫斯基大將)、沃羅涅日方面軍(司令為瓦圖京大將)、草原方面軍(司令為科涅夫大將)應前出第聶伯河中游;西南方面軍(司令為馬利諾夫斯基大將)、南方面軍(司令為托爾布欣上將,9月21日晉陞大將)則應前出第聶伯河下游和克裏木。蘇軍這一集團共有263.3萬人、火炮和追擊炮51200余門、坦克和自行火炮2400余輛、作戰飛機2850架。同時,西方面軍(司令為索科洛夫斯基大將)、加裏寧方面軍(司令為葉廖緬科大將)左翼應向斯摩棱斯克方向進攻,使德軍無法從該地段調兵南下。亞速海區艦隊應運送登陸兵在亞速海北岸上陸,以此配合陸軍在南方的進攻。遊擊隊應在德軍後方廣泛展開鬥爭,襲擊德軍交通線,並在軍隊強渡第聶伯河時予以配合。
德軍統帥部在庫爾斯克附近的進攻戰役失敗後(參見庫爾斯克戰役),企圖通過頑強的防禦將蘇軍的進攻阻于韋利日、多羅戈布日,布良斯克、蘇梅、北頓涅茨河、米烏斯河一線,保住第聶伯河以東一些最重要的經濟區。同時,德軍在納爾瓦河、維捷布斯克、奧爾沙、索日河、第聶伯河、莫洛奇納亞河一線加速構築稱為“東方壁壘”的戰略防禦地區,第聶伯河一段即為其主要部分。
第聶伯河會戰開始前,在納夫利亞到塔甘羅格正面上與蘇軍對峙的德軍集團包括:“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官為陸軍元帥克盧格)所屬德軍第2集團軍,“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官為陸軍元帥曼施坦因)所屬坦克第4集團軍、第8集團軍、坦克第1集團軍、第6集團軍,共計62個師,內有14個坦克師和摩托化師。該集團共有124萬人、火炮和追擊炮126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2100輛、作戰飛機2100架。蘇軍有生力量比德軍多1.1倍,炮兵多3倍,坦克和自行火炮多0.1倍,飛機多0.4倍。
蘇軍這幾次戰役的準備,在庫爾斯克會戰結束階段就已進行。軍隊必須突破德軍的堅固防禦和強渡許多大江河。這一切,都給軍隊和首長造成了很大困難。
按照戰事的進程,第聶伯河會戰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943年8—9月),蘇軍粉碎了左岸烏克蘭和頓巴斯的德軍,前出到索日河口至扎波羅熱之間的第聶伯河中游及莫洛奇納亞河。蘇軍在第聶伯河右岸奪取了許多登陸場,打破了德軍在這一地區組織防禦的計劃。第二階段(1943年10—12月),蘇軍粉碎了第聶伯河中、下游的德軍,解放了基輔,建立了若干戰略登陸場,挫敗了德軍恢復第聶伯河防禦的一切企圖。
第一階段 中央方面軍于8月26日晨發起進攻,向謝夫斯克、諾夫哥羅德—謝韋爾斯基實施主要突擊。第60集團軍(司令為切爾尼亞霍夫斯基中將)進展最大,在謝夫斯克以南突破了德軍防禦,解放了格盧霍夫,並向科諾托普推進,進入烏克蘭北部地區。為了擴張戰果,方面軍司令羅科索夫斯基大將將第13集團軍(司令為普霍夫中將)及一些坦克兵、炮兵、工程兵兵團和部隊調到了這一方向。向科諾托普方向發展進攻,決定了方面軍的巨大戰役性勝利。至8月31日前,突破正面已擴大到100公里,縱深達70公里。沃羅涅日方面軍在追擊因受到合圍威脅而于8月25日開始從阿赫特爾卡突出部退卻的德軍時,以左翼在兩天內向縱深推進了25—30公里,在右翼解放了蘇梅,並順利向羅姆內進攻。
草原方面軍8月底以前在哈爾科夫以西和西南進行了多次戰鬥,粉碎德軍抵抗後,于9月初向克拉斯諾格勒、上第聶伯羅夫斯克展開了進攻。
西南方面軍右翼于8月13日開始向克拉斯諾格勒進攻(參見頓巴斯戰役)。8月16日,該方面軍中央各部也從北頓涅茨河的登陸場轉入進攻。儘管西南方面軍第二梯隊近衛第8集團軍(司令為崔可夫中將)進入了交戰,但進攻卻仍然發展緩慢。不過這一進攻箝制了德軍的龐大兵力,配合了南方面軍的順利行動。南方面軍于8月18日轉入進攻,突破了米烏斯河的堅固防禦地區,並於8月30日解放了塔甘羅格。9月上半月,蘇軍繼續在整個左岸烏克蘭和頓巴斯進攻。9月15日,德軍統帥部下令“南方”集團軍群全線撤至梅利托波爾、第聶伯河一線後面的“東方壁壘”,妄圖固守右岸烏克蘭各物産豐富地區、克裏木和黑海諸港。德軍在退卻時採取了焦土戰術:破壞城市鄉村,炸毀企業、橋梁和道路,焚燒莊稼。蘇軍毫不停頓地追擊德軍。航空兵對德軍縱隊實施了突擊,遊擊隊則在德軍後方展開了積極鬥爭。
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早在9月初就給各方面軍下達了從行進間強渡第聶伯河及在右岸奪取登陸場的指示。中央方面軍、沃羅涅日方面軍的基本力量集中于基輔方向,草原方面軍的基本力量集中于波爾塔瓦一克烈緬丘格方向,西南方面軍的基本力量集中于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方向和扎波羅熱方向。基輔方向為主要方向。南方面軍應突破莫洛奇納亞河的防禦,進至第聶伯河下游和克裏木。
中央方面軍得到第61集團軍(司令為別洛夫中將)的加強,在發展進攻中于9月21日解放了切爾尼戈夫。次日,第13集團軍各兵團進抵第聶伯河,強渡該河後最先在第聶伯河、普裏皮亞季河河間地帶奪取了一些登陸場(參見切爾尼戈夫—普裏皮亞季河戰役)。沃羅涅日方面軍得到近衛坦克第3集團軍(司令為雷巴爾科中將,12月30日晉陞坦克兵上將)的加強,于9月21日日終前進抵第聶伯河,以該集團軍的兵力在大布克林地域該河彎曲部奪取了一個登陸場,右鄰第40集團軍(司令為莫斯卡連科中將,9月19日晉陞為上將)和左鄰第47集團軍(司令為科爾尊中將,9—10月為日馬琴科中將)也分別開始強渡第聶伯河。第38集團軍(司令為奇比索夫中將)在基輔以北的柳捷日地域奪取了登陸場。為了配合軍隊在第聶伯河右岸奪取登陸場,空降兵第3旅以及空降兵第5旅一部于9月23日夜間在卡涅夫地域實施了傘降。草原方面軍得到第37集團軍(司令為沙羅欣中將)的加強,于9月23日解放了波爾塔瓦,9月24日在第聶伯羅捷爾任斯克西北奪取了第聶伯河的一個登陸場,9月28日在克烈緬丘格東南和上第聶伯羅夫斯克地垅分別奪取了登陸場。西南方面軍和南方面軍于9月22日前解放了頓巴斯。西南方面軍繼續進攻,以第6集團軍(司令為什列明中將)的兵力於9月25日在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以南強渡了第聶伯河。南方面軍已進逼德軍在莫洛奇納亞河的堅固防禦地區。
在9月22—30日期間,中央方面軍、沃羅涅日方面軍,草原方面軍、西南方面軍所屬各集團軍已在洛耶夫至扎波羅熱將近750公里的正面進抵第聶伯河,並實施了強渡,奪取了23個登陸場。至9月底前,左岸烏克蘭幾乎全部從德軍佔領下獲得解放。德軍統帥部在第聶伯河穩定戰線的計劃遂告破産。
第二階段 在第聶伯河會戰第二階段(10月—12月),為爭奪各登陸場展開了頑強鬥爭。最高統帥部大本營給各方面軍規定的任務是,肅清德軍在第聶伯河左岸的殘余橋頭堡,擴大已奪取的登陸場,隨後實施解放右岸烏克蘭和克裏木半島的各次戰役。
德軍統帥部的計劃是:清除蘇軍各登陸場,在第聶伯河地區組織堅固防禦。德軍特別注意扼守基輔地域。德軍統帥部急忙整頓各潰敗師,並將新編兵團,特別是坦克兵團從西歐調往第聶伯河。
沃羅涅日方面軍(10月20日起改稱烏克蘭第1方面軍)在基輔方向的進攻于10月12日開始。經過連日激烈交戰,于11月6日解放了基輔(參見基輔蘇軍進攻戰役)。該方面軍在向科羅斯堅、日托米爾、法斯托夫發展進攻時,推進約150公里,在右岸烏克蘭建立了基輔戰略登陸場。德軍在1943年11月下半月和12月轉入反攻及重佔基輔的企圖未能得逞(參見基輔德軍進攻戰役)。此時,烏克蘭第2、3、4方面軍(10月20日前分別稱為草原方面軍、西南方面軍、南方面軍)在烏克蘭南部,即基洛夫格勒方向、克裏沃羅格方向和第聶伯河下游,進行了頑強交戰。烏克蘭第2、3方面軍所屬各集團軍在3個月的戰鬥中,清除了德軍扎波羅熱登陸場,解放了扎波羅熱、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並在第聶伯河建立了第二個大的戰略登陸場。白俄羅斯方面軍奪取了日洛賓以南縱深約100公里的大登陸場。烏克蘭第4方面軍于9月底開始進攻,突破了莫洛奇納亞河的防禦,解放了梅利托波爾,幾乎肅清了整個第聶伯河下游的德軍,並且封鎖了克裏木德軍。在第聶伯河會戰中,各方面軍航空兵和遠端航空兵都曾配合陸軍作戰。僅在9月份,航空兵就為保障蘇軍強渡第聶伯河出動9萬餘架次,向德軍目標投擲了9570噸炸彈,發射了5.5萬餘枚火箭。國土防空軍掩護了靠近前線的交通線和第聶伯河的各個渡口。亞速海區艦隊在亞速海北岸實施了戰術登陸。遊擊隊和烏克蘭居民在修築橋梁和保障渡口方面給了軍隊巨大支援。
點評:蘇軍在第聶伯河會戰中重創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基本兵力及“中央”集團軍群一部,解放了3.8萬多個居民地,內有160座城市。奪取第聶伯河上幾個戰略登陸場之後,就具備了在白俄羅斯實施進攻,完全解放右岸烏克蘭,並在西方向和西南方向順利發展進攻的條件。在各次戰役的準備時節和實施過程中,蘇聯軍各方面軍的軍事委員會、政治機關、黨團組織都進行了大量工作。他們十分重視向全體人員宣講最高統帥部大本營1943年9月9日訓令中關於將對強渡第聶伯河有功官兵授予政府最高獎賞的規定。戰役準備時節的全部黨政工作都以訓練軍隊堅決強渡第聶伯河為目的。各集團軍和師政治部的大多數工作人員,都被派到第一批強渡第聶伯河的部隊和分隊。政治機關調配了黨團員力量,加強了黨團組織。軍事學術在第聶伯河會戰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蘇軍在以下幾個方面豐富了自己的經驗:準備和實施高速度、寬正面的戰略進攻,在同時向幾個方向進攻的各方面軍之間組織協同,追擊德軍和從行進間突破其中間防禦地區;為增強縱深內的突擊力量而使用戰略預備隊。蘇軍無論是在預有準備的情況下,還是使用強大的先遣支隊從行進間強渡大水障礙,都很成功。各方面軍和集團軍首長善於準備和巧妙地實施從不大的登陸場發起進攻戰役,並通過抗擊德軍強大的坦克反突擊擴大這些登陸場。抗擊德軍反突擊之所以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量集中使用了炮兵、航空兵和巧妙布設了地雷障礙物。通過各次進攻戰役,取得了戰役軍團組織和實施夜間戰鬥行動的經驗及從一個戰役方向向另一個戰役方向變更部署的經驗。各方面軍航空兵和遠端航空兵巧妙地向縱深和沿正面實施機動,及時而迅速地將基本力量從一個方向轉移到另一個方向。航空兵軍、師的代表直接留駐各坦克軍、機械化軍和騎兵軍,從而大大改進了航空兵與快速軍隊之間的協同動作。工程兵取得了排雷、設置渡場和架設橋梁的豐富經驗。為了更好地保障軍隊的物資器材需要,各集團軍設立了卸載站,並將集團軍倉庫下屬各分庫向前移動。這就使鐵路前送站能更靠近軍隊,縮短了軍隊後方和集團軍後方的前送距離。在750公里的正面上強渡第聶伯河,是從行進間強渡寬大江河的著名戰例。這在當時只有蘇聯紅軍才能辦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年代裏,英美軍隊強渡萊茵河的經驗與強渡第聶伯河是無論如何不能相比的。強渡萊茵河是在有利的情況下進行的:力量薄弱的德軍集團幾乎沒有進行抵抗。一切都象在示範演習中那樣,也就是説,所謂強渡萊茵河,實際上變成了普通的渡河。“美國第9集團軍軍史指出,這次戰役主要是工程保障,而不是戰術機動。”只有美國巴頓將軍指揮的美國第3集團軍才是從行進間邊戰鬥邊強渡過萊茵河的。參戰的蘇軍各兵種有2438名戰功卓著的土兵、軍土、軍官和將軍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許多部隊和兵團獲得了“基輔”、“波爾塔瓦”、“切爾尼戈夫”、“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日托米爾”、“法斯托夫”、“克烈緬丘格”、“利西昌斯克”、“戈爾洛夫卡”、“馬利烏波爾”、“梅利托波爾”等榮譽稱號。
(責任編輯:齊曉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