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8月7日—10月2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西方面軍和加裏寧方面軍左翼實施的進攻戰役。戰役目的是粉碎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左翼,阻止其兵力調往蘇軍實施主要突擊的西南方向,並解放斯摩棱斯克。
蘇軍在奧廖爾地域順利進攻(參見奧廖爾戰役)的結果,至1943年8月前,形成了向斯摩棱斯克方向和羅斯拉伕利方向實施突擊的有利局面。加裏寧方面軍(司令為葉廖緬科上將)左翼和西方面軍(司令為索科洛夫斯基上將)對防守斯摩棱斯克、羅斯拉伕利地域的“中央”集團軍群(司令為克盧格元帥)採取了包圍態勢,並從北面對基洛夫、羅斯拉伕利一線以南行動的德軍整個戰略集團造成威脅。
根據戰役企圖,規定以2個方面軍實施一系列同時突擊,以便在寬大正面牽制敵人兵力,予以分割,並粉碎杜霍夫希納、亞爾採沃、多羅戈布日、葉利尼亞、斯帕斯傑緬斯克等地域德軍集團。西方面軍以其中央實施主要突擊,並在粉碎當面德軍後,應向羅斯拉伕利進攻,向西南方向對布良斯克方面軍當面行動的德軍集團一翼實施突擊。西方面軍右翼與加裏寧方面軍左翼各集團軍協同,完成當前任務後,應向斯摩棱斯克總方向發展進攻。如布良斯克方面軍進攻順利,則將西方面軍主力轉向斯摩棱斯克。
德軍統帥部認為扼守斯摩棱斯克以東陣地具有很大意義,在這一方向配置40多個師,並建立了堅固防禦。此處防禦是“東方壁壘”的中央部分,包括5—6道防禦地帶,縱深為100—130公里。在加裏寧方面軍和西方面軍當面防守的德軍集團(坦克第3集團軍、第4集團軍、第9集團軍一部)有人員85萬餘人、火炮和追擊炮近88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約500輛、作戰飛機近700架。
進攻開始前,加裏寧方面軍和西方面軍的編成內共有人員125萬餘人、火炮和追擊炮20600門、坦克和自行火炮1430輛、飛機1100架。戰役準備期間,進行了大規模變更部署。全體人員進行了在森林沼澤地行動的訓練,掌握了突破敵人預有準備防禦的經驗。在長期防禦後轉入進攻,對軍隊在精神政治方面的準備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階段 8月7—20日,西方面軍進行了斯帕斯傑緬斯克戰役,在戰役過程中粉碎了斯帕斯傑緬斯克地域德軍集團,向縱深推進30—40公里,爾後被阻止在中間防禦地區。加裏寧方面軍從8月13日起向杜霍夫希納方向展開進攻,楔入德軍防禦甚微。在此情況下,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暫時停止了進攻,以變更兵力部署和準備新突擊。鋻於布良斯克方面軍前進順利,決定將西方面軍基本兵力集中于斯摩棱斯克方向。
第二階段 8月21日—9月6日,西方面軍準備並實施了葉利尼亞—多羅戈布日戰役,在戰役過程中,于8月30日攻佔了葉利尼亞,以右翼強渡第聶伯河後,于9月1日解放了多羅戈布日。至9月6日日終前,方面軍推進35—40公里。
第三階段 9月7日—10月2日,加裏寧方面軍和西方面軍變更部署後,于9月14—15日再度發起進攻,分別進行了杜霍夫希納—傑米多夫戰役、斯摩棱斯克—羅斯拉伕利戰役。9月25日解放了斯摩棱斯克、羅斯拉伕利。在進攻過程中,蘇軍推進135—145公里,至10月2日前,進抵韋利日以西、魯德尼亞、德里賓及沿普羅尼亞河一線,在此轉入防禦。
點評:此戰,蘇軍在寬達400公里地帶內向西推進200—250公里,肅清了加裏寧州一部地區和斯摩棱斯克州全境德國佔領者,為解放白俄羅斯奠定了基礎。德軍被向西擊退到更遠處。在進攻過程中,德軍7個師被擊潰,14個師遭重創。為抗擊蘇軍在斯摩棱斯克方向的進攻,德軍被迫從奧廖爾—布良斯克方向調來13個師,從其他方向調來3個師,從而有助於蘇軍勝利結束了庫爾斯克反攻(參見庫爾斯克會戰)。在斯摩棱斯克州、加裏寧州和白俄羅斯東部各區行動的遊擊隊給了軍隊以巨大支援。由於氣象條件不利,航空兵行動受到限制。蘇軍104個戰功卓著的兵團和部隊(加裏寧方面軍34個、西方面軍70個)被分別授予“斯摩棱斯克”、“葉利尼亞”、“杜霍夫希納”、“亞爾採沃”、“傑米多夫”、“羅斯拉伕利”等榮譽稱號。許多兵團和部隊榮獲勳章。數萬名軍人得到戰鬥獎勵。
(責任編輯:齊曉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