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突尼西亞戰役(1943.3-5)

  時間:2005-08-11 15:50    來源:     
 
 

 

  1943年3月17日—5月13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北非戰爭中,英美法三國軍隊于實施的進攻戰役。戰役的目的是粉碎德意“非洲”集團軍群,攻佔突尼西亞領土,從而把德軍全部趕出北非。

  防守突尼西亞的“非洲”集團軍群(司令阿尼姆上將)轄德坦克第5集團軍和意第1集團軍,共17個師(德7、意10)和2個旅。其各兵團在以前的戰鬥中,兵員和技術裝備損失慘重。由於英美空軍完全掌握了制空權和英美海軍完全控制了地中海,德意軍隊在補給和補充人員方面困難重重。該集團軍群僅得到少量飛機的支援。義大利海軍16艘驅逐艦和21艘潛水艇,以及德國22艘潛水艇前來支援。德意軍隊佔據“馬雷特”築壘線既役陣地,固守非洲的最後一個登陸場。

  參加戰役的盟軍有:英國亞歷山大上將指揮的第18集團軍群,下轄英第1、第8集團軍和美第2軍,共18個師(英12、美4和法2)另2個旅,盟國空軍作戰飛機3241架和盟國地中海海軍(戰列艦3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40艘、掃雷艦23艘、14個小型戰鬥艦艇區艦隊)。盟國遠征軍總司令美國艾森豪威爾上將任戰役總指揮。與德軍對比盟軍居優勢:步兵多1倍、火炮多2倍、坦克多3倍。僅德國潛艇對盟軍稍有威脅。突尼西亞戰役的企圖是:英第8集團軍在濱海方向上沿馬雷特一加貝斯公路實施主要突擊,並協同美第2軍,殲滅意第1集團軍的基本兵力;爾後全部盟軍向突尼西亞市發展進攻。美第2軍向米克納西和加貝斯灣方向實施輔助突擊,插向意第1集團軍後方並斷其退路。德國和義大利軍隊在史達林格勒城下被殲和蘇軍在幾乎整個蘇德戰場展開冬季攻勢所形成的軍事政治總形勢,以及盟國在兵力上所佔之巨大優勢,為迅速殲滅突尼西亞之敵和結束整個北非戰局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然而,美英統治集團並未為此作出足夠的努力。蘇聯政府提醒他們對北非軍事行動結束日期的屢次更改應加以注意。北非軍事行動的拖延導致了德軍預備隊繼續毫無阻礙地從西方向蘇德戰場調遣。

  盟國3月下半月才開始結束突尼西亞戰役。3月17日,美第2軍各兵團在航空兵火力準備和炮火準備之後最先轉入進攻。到3月20日,這些兵團順利突入米克納西地區,但未能繼續推進。3月20日,第8集團軍開始進攻。但是,盟國想沿海岸實施正面突擊以突破“馬雷特”築壘線的嘗試未能成功。直到3月27日夜間第8集團軍左翼兵團經過持久戰鬥後才得以向敵濱海集團的右翼迂迴,意第1集團軍方開始向北,向“瓦迪阿卡裏特”既設陣地撤退。4月6日這些陣地被突破後,該集團軍有組織地撤至北傑比比納和恩菲達維爾地區,於此阻擊英美軍隊直至4月20日。4月19日夜間,盟國企圖從南面和西面向突尼西亞和比塞大方向同時實施突擊以突破固守突尼西亞登陸場(200X140公里)的德意軍隊的防禦。盟國儘管佔有很大的坦克優勢(1100輛對120輛)、火炮優勢(2000門對500門)和完全掌握制空權,但在兩個星期內仍未取得重大勝利。5月6日,盟軍在強大的航空兵火力支援下(5小時內出動2000多架次)恢復了進攻。5月7日日終前,英裝甲師突入突尼西亞並佔領了該城。當日,美軍部隊進入比塞大。德軍倉皇向波尼半島退卻。德意軍隊受到盟國海軍從海上封鎖無法繼續防禦,加之沒有後送運輸工具,阿尼姆率德意軍被迫於5月13日投降。

  點評:經過突尼西亞戰役,德意“非洲”集團軍群被殲。該集團軍群在突尼西亞損失30多萬人,其中被俘約24萬人(一説13—15萬人)。盟國攻佔了地中海的整個北非沿岸,從而保障了地中海交通線的安全,併為進攻西西裏島和亞平寧半島創造了有利條件。英美軍隊在突尼西亞獲得了實施大規模進攻戰役突破敵預有準備防禦的經驗。使用空軍重兵支援陸軍的進攻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責任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