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阿拉曼戰役(1942.10-11)

  時間:2005-08-11 15:30    來源:     
 
 


  1942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北非戰爭中,英軍第8集團軍于在北非實施的進攻戰役。

  由於德軍在蘇德戰場,特別是在史達林格勒會戰中損失慘重,德意兩國法西斯領導集團被迫於1942年秋季前大幅度縮減對在非洲作戰軍隊的支援。德意軍隊已精疲力竭,武器、彈藥和燃料奇缺。這對英軍在非洲戰區轉入進攻,驅逐德意軍隊極為有利。

  10月23日前,德意軍“非洲”坦克集團軍(司令為隆美爾元帥)在埃及阿拉曼以西佔領寬為60公里的防禦正面。該集團軍下轄德軍4個師和意軍8個師,總兵力約8萬人,坦克540輛,火炮1219門,飛機350架。採取縱深梯次配置,企圖依託支撐點式環形防禦與大面積佈雷相結合的堅固防線,阻滯和粉碎英軍進攻。在埃及作戰的英軍第8集團軍(司令為蒙哥馬利將軍)轄10個師和4個獨立旅,總兵力為23萬人,坦克1440輛,火炮2311門,飛機1500架。戰役企圖規定;鉗制左翼德軍,由阿拉曼西南地域向西迪哈米德方向實施主要突擊,將德意軍隊濱海集團壓迫至沿海一帶,並予以殲滅。英軍巧妙進行戰役偽裝,使德軍對英軍主要突擊方向和戰役發起時間作了錯誤判斷。

  1942年10月23日21時40分,經過3天的預先航空火力準備和20分鐘的炮火準備,英軍于10月23日傍晚轉入進攻。突破是在9公里寬的地段上實施的。英軍炮兵密度較小(每公里正面50門火炮),未能壓制敵人火力配係,雖經一整夜戰鬥,僅楔入敵人防禦陣地。突破變成了速度異常緩慢的“蠶食”德軍防禦陣地的行動(至10月27日前英軍僅推進7公里)。

  在主攻方向上,第30軍右翼澳大利亞第9師和英第51師、中路紐西蘭師和南非第1師,起初進展順利,突破敵前沿後迅速在雷區為後續裝甲部隊開闢通路;左翼印度第4師在魯韋薩特嶺以北遭敵頑強抵抗,進攻受阻。24日淩晨2時,第10軍第1、第10裝甲師奉命從正在開闢通路的雷區進入戰鬥,由於雷區縱深超出預料,至日終前僅第1裝甲師的個別部隊通過雷區。25日淩晨,紐西蘭師在雷區開闢通路後,向西南方向邁泰爾亞嶺逼進,遭德第15裝甲師反擊。26日,澳第9師在戰線北端攻佔德軍部分陣地後向海岸推進,威脅德第164師側後,並擊退德第15裝甲師的反擊。在助攻方向上,第13軍對德軍防線南段發起進攻,但為德軍的雷區和炮火所阻,進展甚微。24日晨,該軍第7裝甲師和第44、第50步兵師再次發起攻擊,通過第一道雷區後為德軍火力所阻。

  此後,雙方損失慘重。26日,隆美爾判明英軍主攻方向,開始將第21裝甲師調往北線。英軍進攻受挫,27日暫停進攻;第7裝甲師北調,加強主攻方向實力;第13軍其他部隊暫取守勢,僅以小分隊出擊和炮火襲擊牽制敵人。26日,義大利向非洲運送燃料的油輪全部被英國海、空軍擊沉,致使德軍油料奇缺,後勤補給陷入困境,裝甲部隊無法組織大規模反擊。29日,澳第9師和英第9裝甲旅向海岸推進,被德軍擊退。由南線調來的德軍主力第21裝甲師向北部沿海機動,企圖阻滯英軍沿公路西進。蒙哥馬利據此改變計劃,決心對腰子嶺以北德軍防禦薄弱部位實施縱深突破。31日,澳第9師進抵並控制沿海地區,切斷德軍第164師退路。德軍第21裝甲師、第90輕型裝甲師組織反擊,未果。至此,德意軍坦克僅剩200余輛,而英軍在戰線北段尚有800余輛坦克沒有投入戰鬥。

  11月2日淩晨1時,英軍按照"增壓"計劃發起新的進攻。經炮火準備後,第151、第152步兵旅和第9裝甲旅發起衝擊,遭德軍頑強抵抗。第1裝甲師隨即投入戰鬥,次日夜從德軍第15、第21裝甲師防線接合部達成突破。4日晨,第10、第7裝甲師和印度第4師從突破口向縱深發展進攻。德軍第15、第21裝甲師余部實施反擊,但由於沒有空中掩護,大部坦克被擊毀。在沿海地區被切斷退路的德第164師余部,亦被澳第9師殲滅。隆美爾命令德意軍全線撤退。由於油料和車輛不足,部分重兵器由人力後送,道路擁擠不堪,撤退行動遲緩。英軍乘勢轉入追擊,並出動大批飛機轟炸,給退卻中的德軍以重大殺傷。6日,英軍因雨停止追擊,致使德意軍裝甲摩托化部隊順利撤退,僅意軍第10軍在退卻途中大部被殲,戰役至此結束。

  點評:此戰是英軍在非洲取得的第一次重大戰績。這一勝利使北非戰局出現了有利於盟軍的轉折,盟軍從此開始掌握戰略主動權。阿拉曼戰役中,德意軍隊傷亡和被俘5.5萬人(俘獲3萬人、斃傷2.5萬人),損失坦克320輛,火炮約1000門。英軍亡4600余人、傷8900余人。此戰的特點是,英軍以巧妙的偽裝達成了戰役突然性,步、炮、坦密切協同突破對方防線。不足之處是,對敵人防禦戰術地幅的突破速度極低。每晝夜超不過1.5公里,因而未能達到將德意軍隊壓至沿海一帶的目的。英軍對退卻之敵追擊也不夠堅決,這使德國法西斯軍隊集團得以有組織地撤至預有準備的防禦地區。



(責任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