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1月17日—12月2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蘇軍南方面軍為粉碎德軍坦克第1集團軍而實施的進攻戰役。
至1941年11月月中前,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司令為龍德施泰特元帥)以坦克第1集團軍(司令為克萊斯特上將)奪取了頓巴斯大部,並前出至羅斯托夫接近地。這就造成了德軍突向北高加索的威脅。在羅斯托夫方向與德軍對峙的是切列維琴科上將指揮的南方面軍,轄第12(司令為科羅捷耶夫少將)、第18(司令為卡姆科夫少將)、第9(司令為哈裏東諾夫少將)、第37集團軍(由方面軍後方的組建地域開進,司令員為洛帕京少將)和獨立第56集團軍(司令為列梅佐夫中將)。為打破德軍計劃,蘇軍統帥部決定在羅斯托夫附近粉碎其突擊集團。戰役企圖是以方面軍右翼(第12集團軍)的頑強防禦,制止德軍向伏羅希洛夫格勒方向推進,以基本兵力向德軍坦克第1集團軍翼側和後方實施突擊。第37集團軍向大克列平斯卡亞總方向實施主要突擊;第18集團軍向德米特裏耶夫卡、季亞科沃,第9集團軍向博爾德列夫卡,分別實施輔助突擊。騎兵第35、第56師應保障主要突擊集團從西面的進攻。獨立第56集團軍受領的任務,是固守新切爾卡斯克、羅斯托夫地域,如南方面軍進攻順利,則向西北方向實施突擊。
戰役開始前,蘇軍人數與德軍相等,炮兵幾乎多2倍(在主要突擊方向),航空兵多50%。但德軍的坦克比蘇軍多1倍。戰役由西南戰區司令蘇聯元帥鐵木辛哥負責總指揮。11月17日,蘇軍開始進攻。同日,德軍變更兵力部署後,也再度向羅斯托夫方向發起進攻。德軍坦克第1集團軍從北面向羅斯托夫實施了突擊。起初,南方面軍的進攻發展緩慢。由於天氣不宜飛行,方面軍航空兵在戰役頭3天未能對陸軍部隊進行必要的支援。第37集團軍進展最大,4晝夜推進30—35公里。與此同時,德軍利用坦克優勢突向羅斯托夫,並於11月21日奪佔該市。
獨立第56集團軍被迫退至頓河對岸和羅斯托夫以東。然而南方面軍突擊集團繼續前進,于26日進抵圖茲洛夫河地區,對奪取了羅斯托夫的敵軍翼側和後方造成現實威脅。坦克第1集團軍被迫停止進攻,將其一部兵力從羅斯托夫北調,以便在圖茲洛夫河右岸組織對第37、第9集團軍的防禦。
11月27日,南方面軍突擊集團和第56集團軍(11月23日編入南方面軍),從西北和南向羅斯托夫轉入進攻。德軍在被合圍的威脅下,開始將其軍隊撤出羅斯托夫。11月29日,第56、第9集團軍部隊在羅斯托夫民兵和遊擊隊配合下,肅清了市內德軍。蘇軍追擊被擊潰的敵人各師時,于12月2日前出至米烏斯河,在此被德軍預有準備的防禦所阻止。第12集團軍在戰役中起了重要作用,該集團軍以頑強的防禦遲滯了德軍進攻,使其未能突向南方面軍進攻軍隊的翼側和後方。
點評:此戰,是蘇軍在衛國戰爭中第一個大規模進攻戰役,具有重大軍事政治意義。此役結果,南方面軍制止了德軍突向高加索,穩定了蘇德戰場南翼,為蘇軍1941年反攻奠定了基礎。南方面軍牽制了“南方”集團軍群兵力,使德軍不能抽調該集團軍群加強在主要方向即莫斯科方向進攻的“中央”集團軍群(參見莫斯科戰役)。德軍坦克第1集團軍被從羅斯托夫向西擊退60—80公里。羅斯托夫進攻戰役的特點是,此役是作為艱苦防禦戰鬥過程中的反攻來準備的,是在蘇軍有生力量不佔優勢和坦克極端缺乏的情況下實施的。蘇軍統帥部在戰役中巧妙地採取了迂迴敵人重兵集團的機動。
(責任編輯:齊曉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