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法蘭西戰役(1940.5-6)

  時間:2005-08-11 15:10    來源:     
 
 

 

  1940年5月10日至6月24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為侵佔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對英法盟軍的實施的進攻戰役。

  波蘭戰役後,德軍主力西調,準備對法作戰。德軍領導當局的目的是,在法蘭西戰役中粉碎西歐的盟軍,佔領荷蘭和比利時,使法國退出戰爭並強迫英國簽訂有利於德國的和約。為此,預定實施兩次代號為“黃色”和“紅色”的戰略進攻戰役。戰局是在對德軍極為有利的情況下進行準備的,當時英法兩國政府仍然指望在反蘇的基礎上同德國勾結,對於加強各自國家的防禦能力沒有加以足夠的重視。

  為了實施第一次“黃色”戰略戰役,德國法西斯統帥部集中了136個師(其中10個坦克師和7個摩托化師),2580輛坦克,3824架飛機,7378門75毫米火炮。這些師展開成“B”、“A”、“C”三個集團軍群。根據“黃色”戰役企圖,“A”集團軍群(轄第4、第12和第16集團軍,共45個師,其中7個坦克師;司令為龍德施泰特上將)經阿登迂迴“馬奇諾防線”,實施主要突擊,前出至拉芒什沿岸,將盟軍基本兵力逼向海邊,並與“B”集團軍群共同將其殲滅。克萊斯特將軍的坦克集群(轄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霍特的15裝甲軍—542輛坦克,萊因哈特的第41裝甲軍,共1250輛坦克)起了主要作用。“B”集團軍群(轄第6、第18集團軍,共29個師,其中3個坦克師,司令博克上將)應攻佔荷蘭,牽制在比利時的盟軍,爾後與“A”集團軍群共同殲滅該敵。“C”集團軍群(轄第1、第7集團軍,共19個師,司令為勒布上將)的任務是,以積極行動鉗制“馬奇諾防線”的法軍。德軍統帥部留有40多個師作為預備隊。

  到1945年5月初,西線英法軍(總司令為甘末林)的基本兵力在瑞士至敦刻爾克的法國東部邊境展開為3個集團軍群,聯合組成東北戰線(司令為喬治將軍)以實施戰略防禦。兵力最強的第1集團軍群(法國第1、第2、第7、第9集團軍和英國遠征軍,共32個法國師和9個英國師;司令比約特將軍)在從海岸至馬斯河一線展開,任務是增援比、荷軍隊,將德軍阻滯在迪爾河一線;第2集團軍群(法國第3、第4、第5集團軍——39個師;司令為普雷特將軍)部署在隆吉永至阿格諾一線,防守“馬奇諾防線”;第3集團軍群(轄法第8、第6集團軍,共11個師,司令為貝松將軍)沿萊茵河上游和在與瑞土接壤的邊境上擔任防禦。預備隊留有17個師,法國陸軍總司令甘末林將軍掌握6個師。荷蘭擁有10個師,比利時擁有23個師。盟軍(含比軍、荷軍)在東北戰線地帶內共有147個師(其中23個坦克、機械化和摩托化師),約3100輛坦克,14500多門火炮,約3800架作戰飛機。

  5月10日,德軍開始進攻(“黃色”戰役)。對法、比、荷境內的72個機場及縱深目標實施航空突擊,德軍空降兵佔領了荷蘭和比利時的許多重要地區、機場和橋梁。在德"B"集團軍群右翼,荷軍在德軍打擊下迅速瓦解,5月14日,荷軍投降。在其左翼,德空降兵于10日淩晨偷襲扼守列日的埃本埃馬爾要塞成功,比軍防禦即告崩潰,退至安特衛普和馬斯河地區。到5月14日,部分英法軍推進到這一地區按計劃馳援比利時。與此同時,德“A”集團軍群的裝甲部隊于12日越過阿登山區,突破了法國的薄弱防禦,次日下午在空軍支援下強渡默茲河,並開始從迪南和色當地區向索姆河口方向擴大戰果。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只用了兩天時間便穿越阿登山脈110公里長的峽谷深入法境。5月12日下午,古德里安的3個裝甲師已經到達馬斯河北岸。5月13日上午11時,德軍出動近400架轟炸機分批次對馬斯河南岸的法軍陣地和炮兵群進行了長達5個小時的轟炸,下午4時,古德里安指揮部隊開始強渡馬斯河。當天黃昏,第1裝甲師已經插入法軍陣地,突入縱深。第2裝甲師和第10裝甲師也在晚間全部渡過了馬斯河。同一天,霍特的15裝甲軍屬下的隆美爾的第7裝甲師也在西面40英里遠的南特附近渡過了馬斯河。14日佔領色當、迪南並突破法第9、第2集團軍防禦,向英吉利海峽推進,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的推進速度不但令聯軍措手不及,而且也令德軍統帥部不安,克萊斯特曾兩度下令古德里安暫停前進,但他不惜以辭職抗爭。禁令解出後,他的速度比以前還快,5月16日,古德里安督促手下的3個裝甲師向西轉進英吉利海峽東岸的敦克爾克地區。5月20日,古德里安掃過亞眠,在阿貝維爾附近抵達英吉利海峽。同日,德坦克兵團進抵拉芒什,在比利時和法國北部分割了英法比軍重兵集團。爾後北上向被圍聯軍側後卷擊。21日,新任聯軍總司令魏剛命令所部向阿拉斯方向德軍翼側反擊並突破合圍正面的嘗試未獲成功,5月23日上午至24日,古德里的安裝甲部隊先後佔領了布洛涅和加來。24日下午,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已到達格拉伕林,離敦克爾克還有10英里,在其右翼的萊因哈特的第41裝甲軍,也已到達艾爾—聖奧梅爾—格拉伕林運河一線。兩支部隊只須再努把力,就可直取敦克爾克,而後繼的幾十個步兵師正不斷地跟進。但24日,希特勒卻下令已進至艾爾運河的德裝甲部隊暫停進攻,讓空軍去解決戰鬥,這使聯軍獲得在敦刻爾克組織防禦的時間。26日,英內閣下令實施“發電機”計劃,組織敦刻爾克撤退。28日,比利時投降。在敦刻爾克戰役中英法比軍被逼至海邊,損失慘重,至6月4日,英法軍隊33.8萬餘人(其中法軍12.3萬人)從敦刻爾克撤至英國。雖然德軍在戰役中取得重大勝利,但是消滅和俘獲在弗蘭德的法英軍這一主要目的未能達到。

  6月5日,德軍統帥部在重新部署兵力之後,開始了“紅色”進攻戰役,由140個師(其中10個坦克師和6個摩托化師)參加,其目的是粉碎法國武裝部隊並迫使法國退出戰爭。接替甘末林將軍任法軍總司令的魏剛將軍擁有71個被削弱的師。在法國僅剩下兩個英國兵團。德軍“B”集團軍群率先在右翼發起全線進攻,當天,隆美爾的第7裝甲師突破索姆河和埃納河的防禦,德軍利用第一梯隊的各坦克集群,開始向法國腹地迅速發展進攻。法國政府未能組織對德軍的抵抗,它拒絕了法國共産黨中央委員會6月6日的建議,即動員群眾回擊侵略者,改變戰爭性質,使其變為爭取法國自由與獨立的人民戰爭。6月7日,第7裝甲師將防守阿布維爾——亞眠一線的法國第10集團軍分割。6月3日,德國空軍向法國機場和後方實施了猛烈轟擊。6月5日拂曉,包克的搶先渡過索姆河。攔腰斬斷,其他德軍各師得以從這個缺口向前擁入。6月8日,第7裝甲師進抵塞納河畔。6月10日,第7裝甲師轉身北向,當晚切斷了正向海岸撤退的法軍第9軍和英軍第51師的退路。這些部隊于6月12日被迫向第7裝甲師投降。在“B”集團軍群發起進攻後,左翼的倫斯德“A”集團軍群也于6月9日在埃納河發起渡河攻勢,當晚,古德里安裝甲兵團的第1裝甲師強渡埃納河,6月10日,古德里安兵團擊敗法軍裝甲部隊,突破了法第6集團軍的右翼,此後,古德里安揮軍南下,一路長趨直入。6月17日,古德里安裝甲兵團進抵瑞士邊境城鎮潘塔裏爾,切斷了馬奇諾防線內法軍逃往瑞士的退路。6月10日,法國政府從巴黎逃往圖爾(6月14日遷往波爾多)。當天,義大利向法國和英國宣戰。13日,巴黎被宣佈為不設防城市。6月14日,按照魏剛的命令不戰而棄守巴黎。法軍的抵抗毫無組織。德軍坦克兵團迅速向法國腹地推進。此後“A”集團軍群與“C”集團軍群協作,“C”集團軍群選擇馬奇諾防線守軍的薄弱處,即阿爾薩斯和格林兩築壘地域的接合部發起進攻。兩個集團軍群前後夾擊,馬奇諾防線很快被突破。6月17日,“C”集團軍群進至馬恩—萊茵運河上,“A”集團軍群從側後推進至瑞士邊界,法軍第2、第3集團軍群被圍50萬被合圍在阿爾薩斯和格林南部,除少數逃往瑞士外其餘全部被殲。同日,領導新政府的貝當元帥請求德國武裝力量統帥部停戰。18日,法國政府宣佈停止抵抗。6月22日,簽訂了《貢比涅停戰協定》,同意德國佔領法國北部和大西洋沿岸地區,並宣佈退出戰爭和解除法國艦隊武裝。6月24日,法國和義大利兩國政府簽署停戰協定,按照協定德、意軍隊佔領法國大部,其糧餉由法國政府負擔。25日,法國全面停火。

  點評:此戰,法軍死亡8.4萬人,傷12萬人,被俘154.7萬人;英軍損失6.8萬人。德軍死亡和失蹤約45500人,受傷11.1萬多人。德國在此戰中取得的勝利證明,法英兩國雖然擁有雄厚的軍事和經濟潛力,但無力抵抗德軍的強大進攻。盟軍在法國如此迅速被殲和法國退出戰爭的原因是:英法同盟由於內部矛盾重重,在政治和軍事方面是不鞏固的。法國戰局暴露了過高估計其防禦能力的盟國在戰略和軍隊建設方面的嚴重失策。盟國在確定德軍主要突擊方向時犯了錯誤,並在複雜的戰役戰略情況下無力指揮軍隊。法國失敗主義氾濫,軍事思想落後,對裝甲部隊快速突擊認識不足。德軍統帥部巧妙地利用了對方的弱點和錯誤。週密的準備、正確的選擇主要突擊方向、進攻的突然性、大量使用坦克和航空兵,這些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德軍的戰役勝利。法蘭西戰役表明坦克和摩托化軍以及坦克和摩托化集群在進攻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此外這兩個國家的統治集團在戰前為了將德軍的侵略引向蘇聯推行向德軍讓步的政策,出賣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也是失敗的原因之一。



(責任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