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波蘭戰役(1939.9-10)

  時間:2005-08-11 15:00    來源:     
 
 

 

  1939年9—10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入侵波蘭的作戰,戰役代號“白色”,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此爆發。

  1939年3月,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為消滅英法在中歐的主要盟國波蘭,解除進攻西歐的後顧之憂,改善自己的戰略地位,補充軍事經濟資源和建立進犯蘇聯的前進基地。1939年3月21日,德國向波蘭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割讓但澤(格但斯克),並有權在“波蘭走廊”建築公路、鐵路。波蘭拒絕了這些要求。3月23日,英法正式結成軍事同盟,然後於31日對波蘭的安全給予保證。這使波蘭態度更加堅決。4月3日德軍統帥部頒發《關於武裝力量一致準備戰爭的訓令》。

  德軍指揮部為襲擊波蘭,預先隱蔽地展開了軍隊集團。在波美拉尼亞和東普魯士集結了由21個師編成的“北方”集團軍群,轄第3(司令屈希勒爾上將)和第4集團軍(司令克盧格,轄古德里安第19裝甲軍),司令官是博克上將。在德國西裏西亞和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展開了由33個師編成的“南方”集團軍群,轄第14(司令李斯特上將)、第10(司令賴歇瑙上將)和第8集團軍(司令拉斯科維茲上將),司令官是龍德施泰特上將。這兩個集群分別由第1航空隊(司令官是凱塞林將軍)和第4航空隊(司令官是勒爾將軍)配合。德軍投入44個師(其中7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4個摩托化師)、1939架飛機、2800輛坦克,總兵力88.6萬人。若將對付波蘭的預備隊考慮進去,則總共集中了62個師,160萬人。

  波蘭政府在德軍進攻的威脅下與英法結盟後,波軍統帥部也制定了代號為“西方計劃”的對德作戰計劃,由於在人數和裝備方面波軍較之德軍大為遜色。波蘭為反對侵略者僅能夠出動39個步兵師、11個騎兵旅、3個山地步兵旅、2個裝甲摩托化旅、近80個民防營、220輛輕型坦克和650輛超輕型坦克、4300門火炮和追擊炮、407架作戰飛機。波蘭海軍編有16艘戰鬥艦艇和輔助船隻,共約100萬人,最高司令為斯米格威-羅茲元帥。

  在戰役開始前,波蘭武裝力量的動員和展開尚未完成。波軍指揮部在防禦地區展開了24個步兵師,8個騎兵旅、1個裝甲摩托化旅、3個山地步兵旅和56個民防營。直至戰爭初期波軍仍在繼續展開。波軍總司令部計劃實施戰略防禦,阻止敵人,為英法聯軍進攻準備贏得時間,進而根據形勢採取行動。波軍主力沿德波邊境展開。在北邊佔領防線的是“莫德林”集團軍(2個步兵師、2個騎兵旅,司令官是普謝德齊米爾斯基—克魯科維奇將軍),“維希庫夫”戰役集群(3個步兵師)和“納雷夫”戰役集群(2個步兵師和2個騎兵旅),在“波蘭走廊”是“波莫瑞”集團軍(5個步兵師、1個騎兵旅,司令官是博爾特諾夫斯基將軍),在波茲南省西部是“波茲南”集團軍(4個步兵師,2個騎兵旅,司令官是庫特謝巴將軍)。“羅茲”集團軍(4個步兵師、2個騎兵旅,司令官是魯梅爾將軍)擔任羅茲和華沙方向的掩護。在琴斯托霍瓦、卡托維採、克拉科夫地域集結了“克拉科夫”集團軍(7個步兵師、1個裝甲摩托化旅、1個山地步兵旅、1個騎兵旅,司令官是希林格將軍)。保衛南部邊界的任務由“喀爾巴阡”集團軍(2個步兵師、2個山地步兵旅和1個裝甲摩托化旅,司令官是法布裏奇將軍)擔任。“普魯士”集團軍(8個步兵師、1個騎兵旅,司令官是多姆布—貝爾納茨基將軍)為第2梯隊,配置在凱爾採、托馬舒夫—馬佐維茨基、拉多姆地域。1939年8月31日,德國在其與波蘭接壤的格萊維茨城蓄意挑釁以製造進攻波蘭的藉口。

  德國為避免兩線作戰,于8月23日與蘇聯簽定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並達成了共同瓜分波蘭的秘密議定書。

  1939年9月1日4時45分,德軍的航空兵對波蘭機場、交通樞紐、鐵路、經濟與行政中心實施突擊。預先開到波蘭沿岸的德國“石勒蘇益格—何爾斯泰因”號戰列艦炮擊費斯泰爾普拉塔半島。波軍猝不及防,500架第一線飛機沒來得及起飛就被炸毀在機場,無數火炮、汽車及其他輜重來不及撤退即被摧毀,交通樞紐和指揮中心遭到破壞,部隊陷入一片混亂。德軍趁勢以裝甲部隊和摩托化部隊為前導,很快從幾個主要地段突破了波軍防線。 當天上午10時,希特勒興奮地向國會宣佈,帝國軍隊已攻入波蘭,德國進入戰爭狀態。

  9月3日上午9時,英國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德國在上午11時之前,提供停戰的保證,否則英國即將向德國宣戰。午時,法國也向德國發出類似的最後通牒,其期限為下午5時。德國對此置之不理。

  德軍第4集團軍開始從波美拉尼亞向海烏姆諾進攻,突破波蘭“波莫瑞”集團軍的防禦,並於9月4日進至維斯瓦附近。德軍第3集團軍從東普魯士實施突擊,奪取姆瓦瓦,並於9月7日進至納雷夫河。“南方”集團軍群向塔爾努夫、克拉科夫、彼得庫夫、羅茲展開進攻。波軍“羅茲”、“克拉科夫”和“喀爾巴阡”3個集團軍的抵抗被擊破。德軍使用坦克師和摩托化師迅速向波蘭腹地推進。波蘭“普魯士”集團軍未完成集結就倉促與突入之敵作戰,結果被殲滅。9月8日德國“南方”集團軍群的先遣兵團逼近華沙。海軍只有5艘潛艇和3艘驅逐艦突圍成功,駛向英國和瑞典,其餘艦艇均被德軍航空兵炸沉,或在格丁尼亞被俘。

  波蘭政府再三請求盟國立刻給予支援。根據軍事協定,英法本應以航空兵對德國實施突擊並以法軍主力對德國西部邊境實施進攻。9月3日英法形式上對德宣戰,但實際上並未給波蘭以任何援助。盟軍指揮部雖在兵力和兵器上擁有優勢,但沒有採取堅決行動。只是在9月9日法軍才開始對薩爾實施有限目的進攻,但是根據同盟國最高會議的決定,這一進攻于9月12日就停止了。英法軍隊始終是消極的,他們違背了英法政府對波蘭許下的諾言,且置自身的戰略利益於不顧。其實,英法統治集團之所以背叛自己的盟國,是有其政治企圖的,他們要把德國的侵略往東引向蘇聯。德軍繼續向波蘭境內迅速推進。“北方”集團軍群進攻謝德爾採、布列斯特,從東面向華沙迂迴,“南方”集團軍群繼續消滅在桑河與維斯瓦河之間的波軍集團,向盧布林實施突擊並從南面進攻華沙。波軍“波茲南”集團軍在庫特諾地域實施的反突擊阻止了德軍第8集團軍的前進,但是沒能改變總的形勢。9月15日德軍佔領盧布林,並逼近布列斯特。9月16日“南方”集團軍群在弗沃達瓦地域與“北方”集團軍群會師。對波軍主力的包圍圈已經形成。

  9月16日波蘭政府撤往羅馬尼亞。早已同德國商量好瓜分波蘭的蘇聯,藉口波蘭政府不復存在,撕毀《蘇波互不侵犯條約》而出兵波蘭。9月17日淩晨,蘇聯白俄羅斯方面軍和烏克蘭方面軍分別在科瓦廖夫(一級集團軍級,一級集團軍級相當於大將軍銜,是蘇軍1935年首次實施軍銜制時設置的,科瓦廖夫後來參加了蘇芬戰爭和蘇德戰爭,因指揮不當而被降級,1943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站長注)和鐵木辛哥(一級集團軍級)的率領下,越過波蘭東部邊界向西退推進。9月18日,德蘇兩國軍隊在布列斯特—力托夫斯克會師。19日,波軍19萬人向蘇軍投降。9月25日,德軍開始向華沙週邊的要塞、據點及重要補給中心進行炮擊。隨後,德第8集團軍開始向華沙發起攻擊。9月26日,德國空軍開始轟炸華沙。9月27日,華沙守軍停止抵抗。28日,華沙守軍司令向德第8集團軍司令布拉斯科維茲上將正式簽署了投降書。自從波蘭政府出逃以後,愛國者繼續與侵略者進行英勇鬥爭,但這只是一些孤立的抵抗基點。托馬舒夫—盧貝爾斯基地區的戰鬥一直進行到9月26日,莫德林要塞的抵抗持續到9月30日,波蘭守備部隊在海爾半島上的戰鬥持續到10月2日。10月6日波蘭的戰鬥行動結束。

  點評:此戰,波軍死66300人,傷133700人,被德軍俘虜69.4萬人,被蘇軍俘虜21.7萬人(含投降數),10萬人逃至鄰國——42萬人。波蘭居民遭到巨大犧牲。僅華沙就死近25萬人,數萬無辜公民受傷。在德軍實行的大屠殺中有1萬波蘭人被槍殺。德軍的損失:死10600人,傷30300人,失蹤3400人。

  戰爭中,德軍首次成功地實施“閃擊戰”,顯示了坦克兵團在航空兵協同下實施大縱深快速突擊的威力,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産生深遠影響。德波戰爭暴露了戰爭初期各次戰役內容及其性質的變化。德國在實施武裝力量的動員與展開的措施中,採取了先機制敵的方針。德國武裝力量對波蘭採取的軍事行動證明,預先組建的陸軍集團和航空兵集團出其不意實施密集突擊,有著顯著作用。在戰爭過程中,坦克和空軍顯示了巨大的威力。為了衝破對方防禦和擴大戰果,在這次戰爭中,首次使用了重兵快速兵團——坦克師、坦克軍和摩托化軍,與航空兵密切協同作戰。出現了以快速兵力在防禦縱深對敵實施迂迴和合圍的機動條件。這樣能擴大進攻戰役的縱深和提高進攻戰役的速度。



(責任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