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專題首頁 親歷與訪談 紀念活動 本網特稿 重要言論 文獻回顧 評論研究 海外聲音 對話商談 經貿交流 文化交流 臺灣記憶 歷史逸聞 圖片
 
 
字號:
〔北京〕我的一點情懷——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

  時間: 2009-02-23 14:04     來源: 台灣網     
 
 

 

  吳國禎

  全國人大常委會在1979年1月1日發表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告臺灣同胞書》, 揭開了海峽兩岸關係的新篇章。歲月如流, 一轉眼就30年過去了。 而這30年也正是我從臺灣到美國留學, 而後回到祖國大陸工作, 見證了改革開放, 我們祖國大陸發生翻天覆地大變化的30年。

  撫今追昔, 令人追思我們臺灣同胞和祖國大陸的歷史淵源。

  臺灣同胞歷來具有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 誠如臺灣老報人李純青先生所言:每個臺灣人尋找祖國的經歷, 都是一部千萬行的敘事詩。

  百餘年來, 臺灣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正如人們所説的,中國近現代發生過的幾乎所有重大歷史事件, 臺灣同胞從來都沒有缺席過。從公車上書到辛亥革命〈如羅福星〉, 從北伐(板橋林家人)到抗日戰爭〈臺灣人到重慶參加抗日, 臺灣抗日義勇隊〉, 從解放戰爭 (臺灣地下黨)到解放初期建設新中國(從日本回到國內的旅日臺胞), 到今天的改革開放事業(臺商, 臺灣學生), 都留下了臺灣同胞的足跡。

  1949年以後, 到1970年代初這段時間, 由於歷史原因造成兩岸關係完全斷絕。1971年首批有5位臺灣留美學生衝破阻隔來到大陸, 受到周總理的接見。70 年代在海外發生的保釣、統一祖國的運動, 海外臺灣留學生不儀進行保家(釣魚臺), 衛土(反對臺獨)的鬥爭, 也重新架起了兩岸交流的渠道, 並且催生了臺灣同胞重新認識祖國大陸的熱情。70 年代發生在海外的這場臺灣學生運動留下了大量的刊物、資料和文獻。前幾年, 臺灣清華大學圖書館開始收藏這批文獻資料。2007年以來, 經過我們的努力, 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也開始收藏, 並且內容更加豐富, 問時, 還為當事人進行了口述的工作。幾年前, 經過海外、臺灣朋友的努力曾出版了保釣、統運的文獻彙編——《春雷聲聲》一冊和《春雷之後》三冊。目前, 結合兩岸清華大學圖書館的收藏工作, 還準備出版《春雷新編》兩冊。如此,70 年代這場被周總理譽為海外的五四運動的歷史文獻保存算是有了初步的規模, 為以後的研究者提供了難得的傳承載體。今年, 擬在臺灣清華大學召開有關保釣、統運文獻收藏保存的研討會, 同時, 也計劃在2010年保釣、統運40週年之際, 在北京召開紀念會議。

  通過上述保釣、統運文獻的收藏工作, 讓我聯想到我們幾代臺胞在祖國大陸的經歷, 不僅反映了臺灣近代的歷史, 也反映了臺灣和祖國大陸的關係史, 這段歷史理應很好地保存下來, 並且為更多的人所了解。

  我前些時候曾給一位老臺胞寫過口述的回憶文章——《我的臺灣地下黨經歷》,反映的是50年代初那段有血有淚的歲月。該文在臺灣刊載, 得到一些好評, 並且得到一些碩果僅存當事人的反饋, 很是感人。

  當然, 我個人的力量有限。我想, 如果有更多的人, 能夠參與到這個事情,參與到這個保存史實的工作, 就更好了。

  前段時間, 我們對在京的涉臺文物做了初步的調研。涉臺文物作為歷史的見證物, 充分反映了臺灣與祖國大陸血脈相連、密不可分的關係。這個調研的目的在於掌握情況, 控掘史實, 為有關文物的保存, 以及對它們在對臺工作方面的利用, 提出建言。當前涉臺文物的收集、整理、保護和利用的工作, 還有很多事情需要我們去做。涉臺文物的內容和範圍不止于一些不可移動文物, 如反映清末民初, 旅居北京臺灣同胞活動的臺灣會館, 林海音故居等, 也不僅只是福建閩臺緣博物館裏的那類, 反映兩岸早期(主要是清朝)民間往來的館藏形式。涉臺文物的概念其實還可以更為廣泛一點。

  我那年回臺, 在臺商延平郡王祠見到康熙皇帝統一台灣後頒的聖旨, 內容是赦免鄭氏家族的叛亂罪。前陣子, 又見到文物拍賣公司拍賣《巡臺御史白瀛呈供乾隆皇帝禦覽手繪臺灣全島地圖》, 這是乾隆十三年(西元1748 年)巡臺御史白瀛進呈乾隆皇帝的臺灣地圖本。這個文物的價值就在於它明白無誤地説明瞭, 臺灣是祖國一部分的史實。從歷史上看, 臺灣近四百年經歷了幾個重要的時期——從鄭成功收復臺灣, 康熙統一台灣, 到1885年, 光緒臺灣建省,再到甲午割臺, 及至抗戰勝利後, 中央政府(在重慶、南京)從日本手中, 接收臺灣回歸祖國。因此, 在北京, 我們如果能有個展覽(比如幾年後將落成的, 在天安門東邊的國家博物館中)將上述藏子清宮的涉臺文獻, 包括歷代皇帝的批閱奏折(即如, 臺灣的嘉義地名, 就是清朝道光皇帝給命名的), 乃至抗戰勝利前夕, 國民政府在重慶所做大量準備接收臺灣工作的文書, 展示出來, 這該會是多麼轟動, 予人啟發和深思啊!

  如前所言, 臺灣同胞在祖國大陸, 從公車上書到辛亥革命, 從北伐到抗日戰爭, 從解放戰爭到解放初期建設新中國, 到今天的改革開放時期, 都留下了大量的史跡。這些史跡生動地説明兩岸關係的深層次脈絡。這些史跡, 如能讓今天的臺灣訪客有所了解認識, 那會是多麼感人啊。四方遊客來到北京, 人人都可以去長城、故宮。我們可以設想, 如果能讓臺灣的訪客參觀上述臺灣同胞在祖國大陸幾代人的歷史, 這些反映兩岸關係的動人史實必然能撼動臺灣的訪客心懷。這個展示也必然是兩岸獨特且唯一的參觀點。

  回顧歷史, 目的是獲取智慧和啟迪, 從而更好地把握今天和未來。其中最重要的, 就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必須世世代代繼承和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和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民族團結意識。歷史已經深刻地昭示, 只有國家統一, 民族才能強盛: 只有團結在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下, 中華民族才能創造更加輝煌的明天。

  謹以此文, 述我情懷, 並以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

 
編輯: 賀晨曦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