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辰
冬去春來,四季更替已是三十年。
三十年前,也就是1979年的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了《告臺灣同胞書》,當時的我,只有十幾歲,還在念初中,臺灣對於我只是一個書本上的概念,是地圖上的地名,是白先勇筆下的故事;《告臺灣同胞書》是我們國家的決定和期盼,對於我似乎覺得很遙遠。但是,三十年後的今天,臺灣對於我來説,已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告臺灣同胞書》的字字句句,都關乎我的家人的現在和未來的生活。今天,我重新找出了《告臺灣同胞書》,認認真真地讀了好幾遍,感覺是那麼地親切,那麼地貼心,那麼地溫暖。
“我喜歡上海,我已經習慣生活在上海,上海變化的速度是驚人的。”這些話,是我先生和他的朋友説得最多的。我先生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土生土長的臺灣人,他和他的朋友們,原先對於大陸是非常陌生的,更不要説感情了。但是,正是《告臺灣同胞書》,架起了大陸和臺灣往來的橋梁,開啟了兩岸友善、溝通的大門,為後來大批臺胞來大陸經商、工作奠定了基礎。我先生和他的朋友們就是通過來大陸旅遊、工作、投資,逐漸了解了大陸,了解了上海,喜歡上了上海,我和我先生也是因為滬臺工作上的往來,從朋友變成了夫妻,我們把家也安在了上海,我先生他們那些早來上海的臺灣朋友們喜歡對後來來上海的臺灣朋友説,“我們是新上海人。”是的,我先生和他的那些人到中年的臺灣朋友們,他們在臺灣生活了二十幾年、三十幾年,臺灣是他們的故鄉,他們的父母,兄弟姐妹,他們的老朋友、兒時玩伴都在臺灣。但是,大陸、上海的高速發展吸引了他們來重新開闢一個天地,一個更能展示他們能力,更能讓他們大展宏圖的天地。大陸、上海看得到的美好未來鼓舞了他們,因為愛上了大陸,愛上了上海,他們已經融入了大陸,融入了上海,他們將把自己以後年富力強的歲月獻給大陸,獻給上海了。
同樣,我們大陸和上海,也給予了像我先生那樣的臺胞朋友們無比的關懷和溫暖。從臺商投資的優惠政策,到逢年過節臺辦各級領導的親切關心;從幫助解決臺胞孩子的就學問題,到協助預定回臺機票,大陸、上海的各級政府,尤其是對臺事務辦公室的幹部們,他們真正地把大陸對臺灣同胞的愛,傳遞了過來。我們臺胞和臺屬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於是,像我先生這樣的中年臺胞們,他們在上海工作得更愉快、更塌實了,他們又把新的根紮在了大陸,紮在了上海。
我們的孩子今年16歲了,兩岸在重新往來之後,誕生了很多這樣的孩子,他們真正地把海峽兩岸的血融合在了一起,他們也更關心兩岸的未來,因為海峽兩邊都是他們的家,都有他們至親的親人,他們也一定能為兩岸以後更親密,發揮他們能起的作用。在重讀《告臺灣同胞書》的今天,在我們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三十週年的時候,我衷心祝願我們海峽兩邊的同胞能越來越團結,祝願我們的孩子長大成人之時,兩岸能更好地融為一體,祝我們中華民族的明天更強盛!
《告臺灣同胞書》牽起了兩岸互通的線,牽起了兩岸融合的情,三十年的歲月,很曲折,但很精彩,而且在我們大家的努力下,接下去的日子一定會更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