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余光中《鄉愁》
2008年重陽節,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土屋村,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鄉親們將村子裏本來並不寬敞的馬路圍了個水泄不通,這是只有過年和娶媳婦兒才有的熱鬧場面。可是很快,一切喧鬧頃刻間停了下來,大家似乎約好似的屏住呼吸注視著兩位耄耋老人——歲月無情地染白了頭上的青絲,刻滿了臉上的皺紋——一位從遠方走來,走得很急切,一位在村口等待,等得很多愁,他們在一眾子孫的攙扶下,向中間靠近,每一步走得那樣緩緩的,顫巍巍的,又沉甸甸的,每一步走得又那樣焦急,心切,意味深長……幾十步的路他們走了好久,似乎有半個多世紀那麼長,當他們將手碰到一起的那一刻,相互攙扶的身體瞬間顫抖起來,努力從對方臉上尋找些過去的影子,自己的影子,他們就這樣相互靠著扶著,在風中,在大家的注視和淚光中靜默著……
這是2008年重陽節,臺灣八十六歲的張繼孟老先生回到闊別六十三年的故鄉濟南,與九十歲的妻子團聚的感人一幕,作為整個事件的參與者和親歷者,我願意用我的心記錄下這段鄉愁逝去的故事——
1945年,22歲的張繼孟告別年輕美麗的妻子賈延紅和年僅兩歲的兒子外出打工,由於戰亂,與妻兒失去了聯繫,後輾轉到達臺灣。從分開的那一刻起,張繼孟無時無刻不惦念著家鄉的親人,他始終期望有一天回到故鄉。直到獨自生活了18年之後,四十歲時歸鄉無望的他在朋友的勸説下才又娶妻成家,後有了一雙兒女。
近些年隨著臺胞回鄉探親的增多,張老先生重新看到了希望,能夠找到家鄉的親人,回家看看始終是老先生放不下的心事,屢次託人打聽大陸親人的消息,但都沒有結果。今年,在臺灣熱心朋友的幫助下,他與濟南市臺辦取得了聯繫,並將家鄉的地址、親人們的姓名一些記憶碎片告之工作人員。但是經過六十多年的滄桑變幻,當年記憶中的影子已經變得模糊,甚至出了錯,還好對故鄉的深深眷戀始終指引著尋親的艱難旅程慢慢前行。經過認真地今昔對照,過去的張老先生家鄉歷城縣邵而鄉現在已經劃歸市中區黨家辦事處,於是市中區臺辦成為老先生找到親人的希望寄託,從這時起我就開始了與老人和整件事情的近距離接觸。雖然鎖定了尋找範圍,但是接下來可以依靠的只有當年的幾個並不準確的人名,我們根據名單挨家挨戶地認真走訪,然而希望一次一次的破滅,當年老人記憶中的那些人大都已經離開人世了。找到最後一位——張老先生的堂侄張立水時,我們幾乎興奮地歡呼,但是看到他的反應才明白,我們唯一的希望竟然是位聾啞人,就這樣,尋找再度陷入了困境。在所有尋找變得無助時,張繼孟老人尋親的事兒卻悄悄地在村子裏傳開了,熱心的村民自發的幫助回憶和尋找有價值的線索。終於,我們從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那裏了解到,現在獨居的賈老太太應該就是張老先生的妻子。得知這一消息後我一刻也沒有耽擱趕往賈老太太家核實情況,當看到她的第一眼,我就有預感她和這個故事有關,因為那一幕給了我答案:院子不大,石榴樹旁放著一把破舊的椅子,一個老人輕靠在椅子上曬太陽,歲月的痕跡一道一道劃在她臉上,清晰而殘忍地留下了痕跡,然而那呆滯的目光明白著講述著她的孤獨和懷想……我小心翼翼的跟她聊起往事,實在不忍將她帶回那段傷心的歲月,老人説丈夫1945年離開家去青島打工,一年後便與家裏斷了聯繫,她獨自一人帶著不滿兩歲的兒子艱難度日,盼星星盼月亮盼著丈夫某一天突然奇跡般的出現在家門口,每當空閒下來她就站在村口的小橋上向北眺望,幻覺中小路的盡頭常常浮現丈夫歸來的身影,可是一年、兩年、十年、二十年,如今六十多年過去了,淚水流幹,希望變成了失望,甚至絕望…….我緩緩地跟她説,現在臺灣有位名叫張繼孟的老人在尋找親人,突然老太太渾濁的眼睛裏閃現出一縷驚喜,可隨即又黯淡下去,她喃喃地説:“這麼大年紀了,真是他也回不來了…..”經過這番交談,我確認她就是張老先生要找的妻子,並得知他們的兒子已經退休,一家人居住在市區內。
每逢佳節倍思親,還好我們趕在中秋節前一天結束了尋訪,並將獲知的好消息打電話告訴了海峽那邊的張老先生。二十多天后的重陽節,不知道是秉承著中國傳統禮俗還是上蒼的刻意安排,張老先生在女兒的陪伴下終於踏上了回家的路……
在濟南機場張老先生和兒子緊緊相擁,他激動地説:“從中秋節我接到電話的那一天起就再也沒有睡好覺,迫不及待地準備回來團聚。真是老天爺眷顧我啊,有生之年能再見到兒子!”
第二天,兩位老人在故鄉在有生之年得以重逢……沉默了許久,賈老太太輕聲説了四個字:“你回來了?”這是所有妻子對歸家丈夫的最普通的詢問,但是這個問候遲到了六十三年。張老先生沒有回答,也無法回答,顫抖地扶著曾經的妻子,仿佛依舊是六十三年前美麗的樣子。兩位老人默默注視,輕輕拭淚,緩緩將頭靠在一起,良久……在場的所有人無不為之動容。六十三年的思念,六十三年的等待,六十三年的風雨人生,十三年的滄桑歷程,六十三個春夏秋冬雖然催老他們的容顏,但此時此刻,幻化成一股力量注入老人生命的深處,一個暖流涌向所有人心田……
當張老先生步履蹣跚地來到父母的墳前時,他心中那凝聚了六十三年的鄉愁終於在這一刻完全釋放,跪在墳前失聲痛哭,父母雙親啊,您遠遊的兒子終於回來了!
張老先生離開濟南返回臺灣的時候,家人、親朋包括我們都笑的很甜,因為我們知道他還會回來,就像他説的,“春暖花開時,再見!”
是啊,鄉愁已經遠逝,對故鄉和親人的深深眷戀一定會伴隨著歲月曆久彌深……
【本文作者耿曉彤,在濟南市市中區臺辦工作,係濟南市市中區臺聯會長。臺灣八十六歲的張繼孟老先生在濟南市臺辦和市中區臺辦、臺聯的幫助下找到分別六十三年的妻子和兒子,重陽節回鄉探親的消息被“海峽之聲廣播電臺”、齊魯電視臺《啦呱》節目採訪報道,濟南電視臺《濟南新聞》10月8、9、10、13日、《今晚特別點擊》10月9日、11日做了連續報道,《濟南時報》10月8日、10日和《濟南日報》10月10日也做了報道,並被新浪網、舜網等網站轉載,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