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年,媽媽的家中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我那當年十六歲的舅舅區買大米九再也沒有回家,全家人四處尋找杳無音信;二是在九江師範就讀的媽媽受老師革命思想的影響,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並隨大軍南下解放西南。
一九五四年媽媽由部隊轉上北京,並將父母從南昌街道北京,二失蹤的舅舅就一直沒有找到。一家人那繚繞在心頭的牽掛九從來沒有停止國。
在八十年代出初,一封從九江老舅家轉來了來自臺北的家信,打破了我們家的平靜,舅舅的突然來信,使得我們全家悲喜交加,外公外婆和媽媽淚流不止,文明幾個孩子也激動不已。那時國家發表了《告臺灣同胞書》,特長“爭取祖國和平統一”,兩岸關係發展有此揭開了新的歷史篇章,從此也開始了我們和舅舅一家人的來往和相聚。
媽媽和舅舅的第一次見面是在香港,那時臺灣當局還不準居民會大陸探親,只能選擇第三地。當然,香港那時也沒有回歸,媽媽辦理去香港的手續也很繁雜。見面之後菜了解到,舅舅當年在路上遇到了在國民黨當軍官的表哥,他對舅舅説,“這裡馬上要打仗了,你跟我們一起去臺灣吧。”臺灣舅舅毫不思考,也沒和家裏打招呼,糊裏糊塗的歲表哥去了臺灣,哪知從此天各一方。
一九八七年,臺灣開放一般民眾赴大陸探親,臺海兩岸人民打破了以往隔絕狀態,兩岸關係邁入了民間交流階段。舅舅也終於來到北京,見到了闊別近40年的父母,當時他在石油公司工作,家中狀況良好。當他得知一直是媽媽在奉養兩位老人時,提出以後老人的生活費由他負擔,在媽媽的堅持下,舅舅方才作罷。但是,以後每年春節時,孝敬的舅舅會寄來一些零花錢給外公外婆。當年舅舅來北京,國家允許給一大件和小件的指標的物品,文明跑到方莊出國人員免稅商店,買了一台29吋的東芝電視機和一些錄影帶、錄音帶之類的東西,歡天喜地的抱回了家。
再往後,舅舅又三次來到北京。九十年代他已經退休在家。臺灣的退休金是一次性支取,他用退休近在臺北買了一個鋪面房,靠出租房子維持生計。由於通貨膨脹,那些退休金已經縮水,舅舅一家人的生活不如過去,他在臺灣很節儉,肉都很少吃,而媽媽病休在家,每月可拿到有保障的退休工資,文明幾個孩子都學業有成,生活富足,舅舅很羨慕,常向媽媽説:“你真有福氣”。由於臺灣還沒有敞開大門放大陸人去探親,因此,我們希望舅舅能常來北京,但是實際上他來一次北京是非常辛苦的。每次飛機都要在香港或澳門轉機,一路上很是顛簸,而且機票也很貴,往返一次要五、六千人民幣,相當於往返一次加拿大溫哥華了。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我的妹妹、妹夫、表舅等人分別到臺灣去看望了舅舅。回來後他們除了敘述親情之外,有一件事情令他們印象深刻,那就是臺灣人太愛講政治了,藍營、綠營打鬥不止。舅舅一家人都是藍營分子,舅媽還是國民黨地區婦女委員,他們都堅決反對臺獨。據舅舅説臺灣的外省人包括他們那些老兵大都反對臺獨,南方人則受陳水扁的影響較深。另外,從臺灣回來後他們共同一致的看法是臺灣的城市讓他們大失所望。據説臺北市就像大陸90年代中的水準。遠遠比不上北京的發展,如同郊區城鎮一樣是他們的評價。舅舅的兒子來到北京時不住的感嘆,沒想到大陸發展這麼好,北京城很漂亮、很氣派、很現代。 舅舅今年又要來北京了,現在海峽兩岸終於實現了直接通航、通郵、同海運三通,他可以從桃園機場直接飛北京啦!回顧從接到舅舅第一封來信到今天近三十年的歷程,我們全家和舅舅一家人濃濃的、溫馨的親情連綿不逝。今年我們將陪舅舅到祖國各地觀看,明年我們計劃全家去臺灣旅遊。海峽怎能隔擋住一家人的親情,真希望海峽兩岸實現和平統一,讓我們和臺灣的親人真正團聚,不再分離。
武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