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專題首頁 親歷與訪談 紀念活動 本網特稿 重要言論 文獻回顧 評論研究 海外聲音 對話商談 經貿交流 文化交流 臺灣記憶 歷史逸聞 圖片
 
 
字號:
〔山西〕由《海角七號》説開去

  時間: 2009-01-15 16:30     來源: 台灣網     
 
 

  襄汾縣 鄭少婕

  去年海協會長陳雲林訪問臺灣之時,與國民黨領導人集體觀看了《海角七號》,有媒體稱,這對深層次觸摸臺灣社會,了解臺灣民眾的心理大有益處。隨著這部影片在臺灣的熱映,兩岸評論之聲四起,褒之貶之,嘖嘖相辨,各執一端,莫衷一是。拋開正常的爭論不提,《海角七號》中反映出來的當代臺灣民眾缺乏文化歸屬感的整體社會心理狀態,和造成這種心理狀態的臺灣近代400年的歷史,卻值得我們每一個盼望兩岸統一的人認真面對和深思。

  16世紀中葉以後,臺灣成為西方殖民主義者凱覦的對象。西班牙、葡萄牙等殖民者相繼侵擾臺灣。1642年,荷蘭人奪取了西班牙人在臺灣的據點,臺灣自此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荷蘭殖民者盤踞臺灣38年後,鄭成功於1662年(清康熙元年)收復臺灣,臺灣第一次從外族人手中重新回到了中華民族的懷抱,需要仔細探究的是,當時一心抗清向明的鄭成功卻是在清康熙元年從殖民者手裏收復了臺灣,愛國之大義日月可鑒。臺灣,開始在迷失中尋找自我的定位與歸屬。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派軍進攻臺灣,鄭克爽率眾歸順。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臺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開始了長達50年的日據時期。1945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在臺北舉行臺灣省日軍受降儀式。清政府時期淪陷於日本殖民者手中的臺灣終於在中華民國的時候再次回到了中華民族的懷抱,1949年祖國大陸解放前夕,蔣介石以及國民黨軍政人員前往臺灣,臺灣與大陸在經過了極其難得短暫的,不到四年的政治路線統一時期後,再度處於分裂狀態之中。

  粗略翻撿一下,我們發現一個耐人深思的現象,從十六世紀中葉至今約400多年的臺灣歷史中,殖民統治的歷史達100多年,與大陸方面政治敵對的歷史竟有200多年。400多年的時間,臺灣,像大海中的一片扁舟,在一次次的殖民侵略中艱難的融合,在一次次的回歸中找尋自己的位置。今天,我們站在400多年時空的此岸,回望過去的風雨飄搖,來路卻已漸漸模糊。在《海角七號》中,有“過了十五年還不是一樣失敗”的阿嘉,陷於感情困境不能振奮的交警勞馬,暗戀老闆娘的機車修理工,在異地辛苦做推銷的馬拉桑,在新舊文化衝突中不滿的茂伯,一味排斥外來文化的鎮代表等人,無一不顯現出對自我社會定位的模糊,以及這背後所潛在的文化歸屬感的缺失。七封老情書的出現更是説明瞭外族殖民歷史所帶來的無法抹去的生命陰影。

  從這個方面來説,兩岸統一最大的問題或許不是政治問題,也不是武力問題,而是臺灣民眾,尤其是49年後成長起來的臺灣新一代對大陸文化歸屬感的缺失問題。兩岸關係問題的考慮不能脫離開臺灣近400年來的曲折歷史,而是應該站在這樣的歷史基礎上,真正從臺灣人民的角度考慮。外族殖民的傷口,政治敵對的裂痕……這些已經不只是臺灣的歷史,而是成為了今日真實臺灣的一部分。任何一個期望兩岸統一的人民,任何一條對臺關係的制定,漠視這樣的歷史都是非理性和毫無意義的。只有包容接受這樣的歷史和這樣的歷史所帶來的社會文化心理,才是兩岸統一的真正出路。馬英九評價這部電影時説:“應試圖去了解一個跟大陸分隔60年的社會,應用欣賞、包容態度來看。”如果把眼光放長遠一些,我們應該試圖去了解的,絕不僅僅是一個與我們分隔60年的社會,而是一段分離400年的歷史。今日的回歸問題,不是單單某個海島的回歸問題,而是當今臺灣社會文化對中華文明的認同和歸屬的問題。

  陳會長觀看《海角七號》,表明祖國大陸愈加重視臺灣當今的社會狀態,體察臺灣同胞的精神意願,著力維護和發展中華民族整體利益;胡總書記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臺海地區謀和平、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對臺講話,溫暖兩岸同胞心,更是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的引航器和指路明燈。“弘揚精神文化,加強精神紐帶”,臺灣這艘巨輪駛向回歸的航向,還得靠文化這支舵來指引。若兩千萬台灣人民一心以中華文明為正統,幾個臺獨分子的叫囂又不過是螳臂當車而已。願海峽兩岸政治文化統一的這一天早日到來,則我中華民族幸甚!

 
編輯: 賀晨曦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