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禮寅
我每當收看新聞聯播或瀏覽地圖的時候,就會看到在祖國浩瀚的東南海域上有一座美麗富饒的明珠寶島,這就是偉大祖國神聖領土—臺灣,就會想到世世代代在那里休養生息、繁衍成長的骨肉同胞。半個世紀以來,兩岸同胞都企盼著相互交往。隨著祖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世界矚目成就的今天,更有一種渴望,一種無法阻擋的潮流。2008年,兩岸出現緩和的契機,“海協會”與“海基會” 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復談並舉行了兩次商談,簽訂了六項協議,終于實現了兩岸全面、雙向、直接“三通”,兩岸民眾歡欣鼓舞,奔走相告。兩岸關係開啟了新的里程碑,我對兩岸走向和平發展,十分高興,不由得回憶起多年來與臺灣同胞相識相親的美好情景。
記得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曾兩次出訪德國,第一次去時,兩個德國尚未統一,有的一個村子中間用鐵絲網隔開,還有一個隔離帶,兩邊的人不僅是“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而且舉目相視,幾十年不通音訊。在柏林,這座歐洲名城,城中央豎了一道柏林牆,同一個民族,幾十年就這樣人為地分離。看到這些,真不是個滋味。到九十年代初,第二次出訪歐洲時,兩個德國終于統一了。這時,在我心里就想到臺灣何時回到祖國的懷抱,還想到朝鮮和韓國也如此,這是多麼殘酷的事實啊。在人道主義中,這是最不人道的了。所以從那時起,我就開始萌生了一個念頭,即遵循黨中央的政策,能否在我們教育工作中,以民間團體為載體,做好兩岸同胞的交流工作。直至我退休後,在我從事關心下一代工作和我在天津牽頭籌建中華職業教育社這一帶有統戰性質的民間團體過程中,在老領導和市臺灣事務辦公室,以及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我把兩方面的義務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幾件事情,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如對下崗人員、弱勢群體,包括對大牆內服刑人員的義務培訓,對勞教的青少年進行思想教育等。許多老領導不顧年事已高,親自參加會議,親自作動員,使自己很受教育。而在對臺民間工作方面,包括以市關工委名義共同舉辦“海峽兩岸(天津)書畫展”,兩岸家庭教育互訪交流,乃至臺灣同胞來津參加“海河情”夏令營,兩岸同胞和在津臺灣同學一道參加的“根連根”植樹等多種形式和內容的活動,市關工委許多老領導親自出席,並和大家一起參加義務勞動。臺灣朋友看到老領導們平易近人,一起勞動的情景,無不為之感動。
在各方面共同支持下,十幾年來,我們與臺灣同胞聯係的面擴大了,路子也越走越寬了,迄今我們已與臺灣5個地區(臺北、臺南、臺中、臺東、高雄),5個學會,1個協會,10幾個縣市,30多所學校有著直接聯係和往來。臺灣有23個團組468人來津交流訪問,我們也先後組織10個團組135人訪臺。這真印證了我國民間的一句古語:“有緣千里來相會”。在我和臺灣朋友交往過程中,確有許多情趣,許多故事,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臺灣回歸祖國是歷史的必然,是兩岸人民的共同心願。
相同職業架金橋
我與臺灣朋友的接觸,始于1992年。那時,我在第二教育局工作,因出席一個企業教育的學術會議,有機會結識臺灣同行。時任臺灣成人教育學會秘書長黃富順教授。當時他正主編《中國大陸的成人教育》一書,特邀我們為其寫稿。經商定由和我一同參加會議的我局老職教工作者林立同志執筆,以我們兩人的名義,撰寫了該書第一章:“中國大陸成人教育概述”。黃教授資歷豐盈,曾任嘉義大學校長,名譽教授,是臺灣從事成人教育最早的學者,其著作甚豐,現任臺灣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理事長和臺灣家庭教育學會理事長。他是我們兩岸間聯係最多最為密切的夥伴之一。記得在一次他率臺灣中南部地區學者代表團來天津,並一同到陜西拜祭黃帝陵接受記者採訪時,深情地說:“這次津臺文化之旅,在各級領導和朋友們的支持下,非常成功,收獲巨大。在天津我們了解中國近百多年的近代史,到陜西又了解了五千年以來的古代史,都是民族精華。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今天終于來到我們人文始祖的地方,來了解中華民族的淵源,真正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回臺灣後要加以宣傳,讓大家了解中華民族的內涵,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他還多次率臺灣成人及終身教育代表團和臺灣家庭教育代表團來津交流訪問。在他和學會朋友們共同努力下,臺南社教館、臺東社教館和有關單位,多次組團來津,相互交流,都非常成功,並開創了相互間對等接待的先河。即彼此組團除往返機票自行負責外,到臺灣或到天津及周邊地區訪問的一切費用都由接待方承擔。這樣,無論在辦理手續和費用開支都比較方便。今年4月,黃理事長又率團到我市老年人大學交流訪問,並到我市開發區職業教育學院參訪,隨後參加我們舉辦的兩岸同胞“根連根”的植樹活動。當時,正值醞釀兩岸包機及大陸居民赴臺旅遊,一致認為這是極具意義的創意活動,雙向交流互訪將會越走越寬。
共同心願成知己
1997年6月我第一次去臺灣,是以學者的身份應邀出席臺灣工業職業教育學會主辦的“海峽兩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討會”。除參加會議外,還走訪了許多學校,參觀了故宮博物院,遊覽了高雄西子灣等風景名勝。我的第一印象是:臺灣有著獨特的地域環境,不僅風光旖旎,物產豐富和綠樹成蔭,各校的校園也都是樹叢花卉,整潔美觀。無論是公立的還是私立的,都有較好的教學設備和良好的實習基地。而且各校大都在校園里矗立著孔子的銅像或傳統的雕塑。各種書畫到處可見,給人以中國傳統文化的親切感。初次到臺灣,接觸的主要是教育界人士,猶如久別重逢的兄弟姐妹。他們不僅在生活上對我們照顧入微,介紹情況時,經驗和教訓,都毫無保留地坦誠相告。當抵達臺中高級工業學校時,傅元湘校長更是熱情地接待了我們。他那標準的普通話、濃濃的兩岸情,更是感動著我們。他祖籍山東,早年到臺灣,大學畢業後,曾留學美國,幹了一輩子教育。先後創辦了桃園壽山國中、羅東高級中學和淡水工商學校,是一位資深的教育家。初次見面他就講到:“海峽兩岸的同胞已經闊別了半個多世紀,這是多麼殘酷的事實啊!”他認為“兩岸間的往來是潮流、是巨浪、是誰也阻擋不了的”。初次交談,就有一種相見恨晚之感,相互承諾共同做好兩岸交流的“義工”,努力傳承中華文明。他退休後,多次率團或經其介紹有關學會團體來津考察訪問。他本人也經常往返京津與臺灣之間。我倆同庚(76周歲),他長我數月,常以老兄自居。我去臺灣時,他經常驅車一二百里,住到我們下榻的賓館。有時來天津,就住在我家,連賓館也不住。用他的話說:這就是兩岸義工間的金蘭之誼。前幾年,他與有關人士合作,在臺灣辦了一項公益事業,建立三座大樓數百張床位的傑瑞山莊安養中心,地點在南投縣風景秀麗、滿山果樹的八卦山東麓,是集賓館和醫院雙重功能的老人療養院。我們組團訪問時,曾進行參訪和住宿。從中也體會到他為臺灣老人做善事的良苦用心。去年,他還應邀出席“天津市首屆海峽兩岸民間交流研討會”,當時,他因故未能到會,而在他提交的論文中深情地寫到:“兩岸同胞同文、同宗、同語言、同是炎黃子孫,傳承中華文明,促進相互交流,是我們兩岸同胞的共同心聲”。他還引用我在臺灣時即席撰寫的一首集體活動的歌詞:“正如我的老友在一首歌詞中所說的‘我們是姐妹兄弟,大家相聚在一起,毋分我、毋分你,我們永遠不分離’。這就是中華民族的感情,中華民族的心聲”。近年,他在天津購置一處住房,用他的話說,這樣更便于來往于津臺之間,共同做好兩岸的“義工”了。
翰墨傳承係深情
2000年5月,臺灣商業職業教育學會代表團在連勝彥理事長率領下,14位校長第一次來津出席津臺兩地職業教育研討會。在一次座談中,雙方興致極濃,我即興寫了一首小詩:“今日有朋遠方來,津沽大地鮮花開;多時闊別愁難聚,一朝相逢喜胸懷。頻頻互訪增友誼,侃侃交談有人才;炎黃兒女心相係,共願繼往又開來”。沒想到這首小詩出現在屏幕上時,臺灣朋友有的拍照、有的抄錄。如果說有的朋友初次來大陸還比較拘謹,此時,彼此便都很自然地放開了,休息時,有的握手、有的交談,非常親切。後來這首詩竟刊登在其學會的會刊上,還加了許多讚美之詞。真沒想到這樣幾句白話詩,竟引起了朋友們的共鳴,真是心之所至,金石為開。也就是在此次來訪中,我了解到連理事長還是臺灣中國書法學會理事長,是一位書法大家。于是我們立即通知各校準備好文房四寶。每到一處即興揮毫,留下了臺灣書法家的墨寶。有時,在各單位盛情之下,我也以涂鴉之筆,助點雅興。當到河北省時,各地也採取同樣的辦法,增添了不少情趣。有時,我們倆還一起研究所寫的詞句,逐漸成了傳承中華翰墨的契友。最具意義是,在抵達蒼岩山時,當地縣長已在高山之巔的石桌上,擺好了徽墨、宣紙。連理事長在眾多遊人觀賞下,書寫了“人間仙境”四個特大墨跡,贏得陣陣掌聲。縣長說,要把臺灣書法家所寫的字鐫刻在巨石之上,作為河北、臺灣兩地同胞友誼的象徵。
通過這次交往,我們又達成了與臺灣中國書法學會合作的意向,邀請了臺灣19位書法家于翌年在天津舉辦了“新世紀海峽兩岸(天津)書法交流展”,津臺兩地分別有61幅和71幅作品參展。同時,兩岸書法家即興揮毫,切磋書藝,在正、草、隸、篆中,融入了兩岸同胞的濃濃深情和一脈相承的文化積淀。2008年4月,津臺兩地書法家在天津周鄧紀念館,再次舉辦了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周鐵農副委員長親自題寫的“海峽兩岸書畫展”獲得圓滿成功。
去年我去臺灣時,連理事長曾專門為我撰寫了一條幅,內容是:“日既暮而猶煙霞絢爛;歲將晚而橙桔芳馨”。這是一位臺灣好友對我的囑托和鼓勵,使我銘記在心。最近,他又給我寄來一本不久前成功舉辦的《連勝彥七十回顧展書法集》,共收集其早期、中期、近期作品150幅皆以古今格言、詩詞為內容,正、草、隸、篆,氣勢磅薄,意境超凡。鑒賞之余,有如暮鼓晨鐘,發人深省。不僅怡情養德,更是傳承中華文明,促進兩岸同心之佳作。
相似家境成“親戚”
2003年初春時節,由我好友、臺灣雲林科技大學林聰明校長率團,來天津參加“兩岸高職教育研討會”時,有一件事使我有點驚奇,即郭惠美教授和她的兩個孿生女兒,來自三所不同學校,同時參加此次交流研討會。當郭教授得知我也是兩個女兒,都有高級職稱,大女兒已是心內科專家時,很感興趣,並尊我為兄長,同時也談了她的一點心事。即兩個女兒都專心自己的事業,到了而立之年還不想成家。我讓我的小女兒領著小外孫女到賓館看望了她們,談得格外親切。隨後,郭教授告訴我,這一招真靈,說:兩個女兒開始動心了。翌年,喜訊傳來,寄來了她兩個女兒的雙雙結婚彩照。同時,郭教授與其丈夫——前臺北市政府顧問朱錫武教授,又曾率團來津參加聯誼活動。我們互相間走得更近了。更有意思的是2007年我去臺灣時,她們夫婦抱著小外孫到賓館看望我們,還為我們每位到訪者,送來有馬英九先生簽名的寫字筆和手冊。最近,又報來喜訊,另一個女兒又喜得孿生寶寶。如今郭教授夫婦已有三個可愛的小外孫,電話中說:她們家已是祖孫三代的兩岸同胞聯係的“義工”之家了。
真心實意建友情
有同志問我有多少臺灣朋友,是怎樣結識這麼多人的,粗算了一下,十多年來,光我接待過的臺灣團組468人。我曾多次去臺灣,好多人都是全家人來看望,這樣舊友新朋就越來越多,由于每個團組的到來我都全程陪同,朋友們對我這古稀老人,都懷著一種崇敬之心。比如,有一次黃富順理事長率家庭教育31位專業人士來訪時,我從傳真的名單中獲悉,他(她)們來自全臺灣21個縣、市,都比較年輕,都有較高的學歷。專家、學者和教育部門的官員約三分之一,且大部分人是第一次來大陸。因此,對他們每一個人我都很用心。在陪同去山東曲阜和泰山的汽車行程中,大家見我都能叫出他們的姓名,而上泰山時,在大家簇擁照顧下,又同步直達金頂時,除集體合影外,每一位朋友都要和我單獨拍照留念,一時間我成了他們的中心人物。許多年輕人都稱呼我“繆伯伯”,使我倍感親切。興致所至,當即作《浪淘沙·登泰山》詞一首:“八月登泰山,意氣猶酣,驕陽伴我作登攀,臺灣友人同助興,踏遍群巒。極頂直摩天,一望無邊,慶雲環繞眾山巔,兩岸同胞相聚首,情滿人間”。大家都傳抄著,在黃理事長提議下,後來我為每位朋友書寫一條幅,成了去臺灣時最受歡迎的禮物。
在我們接團中,人數最多的一次是2004年7月,經我們邀請,臺灣4個地區(臺南、高雄、臺中、臺北)的4個代表團,共116人,包括33個家庭,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師和大、中、小、幼的學生等,來津參加了天津第四屆海峽兩岸“海河情”教師之家中華文化研習營。此次活動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在天津華夏未來藝術中心舉行了盛大的開營式,並與實驗中學,上海道小學師生們進行聯誼。還到兩校教師家里做客,共進晚餐。此後,客人們在有關人員陪同下,分乘四輛大轎車,浩浩蕩蕩到北京,參觀了故宮、長城,再達黃河之濱的鄭州,受到河南省各界和河南中華職教社的熱烈歡迎。後又參觀了天下第一古剎——少林寺、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並觀賞了母親河——黃河。由于這次人數眾多,我除了有重點地進行聯係和交談以外,便利用在長途行車和茶余飯後的時間,有目的地一家一家地進行走訪。通過這一活動朋友們感慨良多,臺北市政府顧問朱錫武教授在致詞中說:“來到大陸有一種難以言狀的感情。總之是血濃于水,情緬于心。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是兩岸世代相傳的財富,也是心相連、情相通的紐帶和載體。這次‘海河情’教師之家中華研習營的活動,特使我們永記不忘。”秀水中學張雲亭校長說:“到了中原,我們就找到根了,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都是生長在黃土地、喝著黃河水的祖先們的後裔。這里是我們人文始祖的發祥地,我們的活動可謂是一次尋根之旅,是人生中最具意義的事情。今天終于實現了。”在鄭州的閉營儀式上,臺灣朋友集體高唱《我們都是一家人》:“你的家在娜魯灣,我的家在娜魯灣,從前的時候是一家人,現在還是一家人。手牽著手,肩並著肩,相親相愛,因為我們是一家人,現在還是一家人。”大家還唱了一首情真意切的填詞歌曲:“我們的情也真,兩岸一家海河情更真。我們的愛也深,我們感激的心情更深。從此岸到彼岸,綿延兩岸情……”此情此景,深深印入我們的美好記憶中。
我接待臺灣朋友的方法,好多是從臺灣朋友那里學習來的。比如,當我第一次帶團回訪時,除接待單位盛情做好安排外,曾到天津訪問過的陳清美博士,下午6點從花蓮乘飛機趕到桃園機場迎接我們,第二天早晨又乘飛機回單位上班。等我們到臺東時,她和姐姐、姐夫又一同陪同到花蓮。臺東社教館吳館長在接待我們,陪同到各地訪問時,還往往自編自唱歌曲。一次,他唱道:“親愛的朋友,請不要把我忘記,每天我都在臺灣想念你,想念你!”這是多麼樸實的語言,多麼深切的含義。我們每次赴臺,由于他們之間相互通告,我們代表團成了朋友們“追逐”的對象,我更成了最忙的人了。有幾次朋友們早在賓館迎候,共進晚餐,有的甚至把全家帶來與我們見面,有的還驅車一二百里帶領全家一同住到賓館里。到各村鎮時,人們載歌載舞,歡迎我們這些遠方來客,此情此景,使我們沉浸在兩岸一家親的情境之中。
近年來,我多次受兄弟省市之托,牽線搭橋,組團互訪。比如,中華職教總社、湖南省教育界與臺灣教育界代表團的互訪,哈爾濱市與臺灣教育界間的交流。更多的是在我們接待臺灣團組到北京、河南、陜西、河北、山東及東北地區的聯誼訪問過程中,在各地同行熱情周到的安排下,每到一處無不使臺灣同胞深感大陸同胞的親情。去年7月,我受福建教育界朋友之托,經我直接聯係邀請了臺灣4個團組51位學者到會,在福州成功舉辦了“兩岸職教論壇”。當我應邀參加會議時,新老朋友相見,倍顯親切,一些年輕朋友,甚至把我圍了起來,擁抱著我,使我深受感動。去年九月,我市舉行了兩岸職業技術大賽,也是經過我與臺灣友人聯係邀請來的。我這個被朋友們公認的兩岸民間交流的“義工”,能夠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莫大的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