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專題首頁 親歷與訪談 紀念活動 本網特稿 重要言論 文獻回顧 評論研究 海外聲音 對話商談 經貿交流 文化交流 臺灣記憶 歷史逸聞 圖片
 
 
字號:
〔湖北〕起自臺胞心底的歌:三峽工程偉大,做中國人自豪

  時間: 2008-12-25 14:07     來源: 台灣網     
 
 

 

  湖北省宜昌市臺辦 周智

  滾滾長江東逝水,悠悠高峽出平湖。百年夢想,十年決戰,一個舉世無雙的中華五千年文明與世界級三峽大壩宏偉建築奇跡般地珠聯璧合了,世界頂尖級的長江三峽與世界絕無僅有的高峽平湖融合了。近10年來,每年從湖北省宜昌市和重慶來遊覽三峽和三峽工程的臺胞有數萬人,臺胞們無不為三峽工程的雄偉而讚嘆!看三峽工程,感嘆中華民族偉大,感嘆做中國人自豪,是發自臺胞心底的歌。

 

  三峽工程,是幾代海峽兩岸中華兒女心血的結晶。

 

  從孫中山先生提出“水力以生電”和開發三峽“以閘堰其水”,到毛澤東主席描繪“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的宏偉藍圖,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制定了以三峽樞紐為主體的長江流域規劃,到鄧小平和江澤民、李鵬實施長江治理開發和三峽工程建設,整整一個世紀,終於由設想到現實,幾代人的美夢終成真。

 

  三峽工程也浸透了臺灣同胞的智慧和心血。僅2000年10月10日至12日在三峽壩區召開的海峽兩岸三峽工程技術研討會,臺灣羅俊雄、謝季壽等4名專家學者在大會上宣讀的《臺灣9•21地震震災調查及強地動特性》、《臺灣9•21地震對鄰近水利發電設施之影響》、《9•2l大地震後對臺灣大壩設計地震推估之檢討》、《臺灣地區蓄水庫安全評估規範及其應用》等7篇論文,有很高的學術水準,對完善三峽工程抗震設計方法和理論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為三峽工程的安全運作作出了有益的貢獻!

 

  百年夢想,十年決戰,立石壁,截江水,出平湖,通過幾代中華兒女的卓絕奮鬥,人間奇跡在新一代中國建設者的手中誕生!如今當人們登上壩區制高點壇子嶺,鳥瞰三峽工程全貌,高峽平湖盡收眼底,左看,三峽大壩以雄渾壯偉的姿態,截斷長江;右看,壁立千仞的雙向五級船閘似階梯,層層遞進,叫人心潮激蕩,感慨萬千。壇子嶺景區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包括觀景臺、浮雕群、鋼鐵大書、大石柱、億年江石、模型室和綠化帶等,向人們訴説著歷史的滄桑,展現了源遠流長的三峽文化,表達了人水合一、化水為利、人定勝天的鮮明主題。壇子嶺腳下正在創造著一個個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跡,三峽大壩建成後,三峽水庫的庫容將達到393億立方米,有效防洪庫容達221億立方米,可以使荊江河段的防洪標準提高到千年一遇;而水晶宮般的發電廠總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年發電847億千瓦時,通過鋼塔如林的變電站送向四面八方。站在壇子嶺,俯視這座舉世無雙的龐然大壩和悠悠無盡的遼闊江水,愈發真切地感受到“當驚世界殊”的驚喜。

 

  臺胞看三峽工程,無不為它的雄偉所驚嘆。

 

  臺灣文藝界的知名人士驚嘆滾滾長江東逝水怎麼能建壩發電。象三峽工程這麼巨大的工程,不親臨現場是無法體會的。2001年7月19日,參加“情係三峽——兩岸文化聯誼行”200多位海峽兩岸文藝界的知名人士,從重慶沿江而下,來到湖北宜昌,興致勃勃地參觀了三峽工地。滾滾東逝的長江水,巍然興起的三峽大壩,讓兩岸名家流連忘返。臺灣的曲藝家王振全説,無法想像怎樣將滾滾長江東逝水截斷建壩蓄水發電。他表示三峽工程建成時,他一定邀約朋友們再來看看三峽工程,分享成功的喜悅。臺灣“立法委員”朱惠良女士首次看到三峽和三峽工程,她説:“三峽工程鬼斧神工,魅力無限,是上帝賜給中華民族的瑰寶。”

 

  臺灣記者見證和鍾情偉大的三峽工程。從開工,到竣工,臺灣記者和大陸記者一樣爭先恐後報道了三峽工程。2003年6月,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實現蓄水135米。7月13日,臺灣20幾位主要媒體的記者,與大陸記者一同參觀三峽工程,親身感受雄偉壯觀的三峽工程。記者們乘坐的遊輪來到三峽大壩,記者們紛紛扛起了自己的錄影機、拿起自己的筆,為兩岸人民記錄三峽大壩,記錄三峽工程。2006年5月20日三峽大壩完成最後一次澆築,全線達到185米設計高程,使全長2309米的三峽大壩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鋼筋混凝土大壩。為了見證千米大壩在最後5分鐘內戴上舉世無雙的“世界第一壩”桂冠,臺灣《聯合報》記者汪莉娟和東森電視臺記者蔡慶立、梁偉勳兩批記者在湖北省臺辦宣傳處楊志軍處長陪同下,來宜昌現場採訪了三峽大壩185米封頂貫通的最後過程,其報道在臺灣引起了轟動。

 

  臺灣著名歌星盛讚三峽工程偉大。2005年1月14日,臺灣著名歌星周華健興致勃勃地登上了雄偉的三峽大壩壇子嶺,鳥瞰宏偉的三峽大壩和永久船閘,遠眺波光粼粼的三峽水庫,心潮澎湃,思緒萬千。他激動地説“古有萬里長城,今有三峽工程。三峽大壩真的好美,中華民族真偉大!”

 

  老臺胞感嘆三峽工程比其他國家大型水利工程壯觀。2005年10月10日上午,從臺灣回大陸的79歲老人謝結登上壇子嶺,親身感受三峽工程的雄偉。他説:“這是我見過的最雄偉的工程,我去過許多國家,看了不少大型水利工程,但三峽大壩是最壯觀最雄偉的!”

 

  臺胞看三峽工程,為做中國人自豪和驕傲!

 

  臺灣專家教授感嘆三峽工程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光榮。2001年11月9日至18日,由湖北省臺辦承辦的交流項目“高峽出平湖--長江、清江水電工程及庫區移民工程觀摩研討”主體活動在宜昌隆重舉行,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歸宿感。在三峽大壩施工現場,教公共管理的東海大學史美強教授感慨萬千:“三峽這麼大的工程,需要綜合的技術和人力及管理,是綜合國力的表現,需龐大的組織力量。從管理的角度講,我們看到這麼大的工程井然有序,這麼精確地執行,説明大陸不僅在技術上,而且在管理上皆達到很高的水準。”臺灣水利界的前輩楊學涑説,這是當今世界水利事業上的一個里程碑,是水利工作者的驕傲、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光榮。東海大學教授閻立平講道:“這麼偉大的工程,世界之最,世人佩服,作為中國的一分子,我以中國人為榮。”

 

  臺灣新同盟會會長許歷農感嘆作中國人自豪。2003年9月20日,以臺灣新同盟會會長許歷農先生為團長的“臺灣新同盟會三峽行”參訪團一行90多人,有原國民黨退役將領12位,大學校長、教授8位,企業董事長或總經理10位,個個感嘆工程不簡單,做中國人自豪。在三峽大壩參觀時,80多歲的許歷農老先生深情地説:長江是中國的母親河,在長江上建設大壩是真正地造福兩岸的人民子孫,作為現在的中國人,我們感到自豪。

 

  蔣孝嚴夫婦感嘆三峽工程是自己作中國人的驕傲。2005年7月3日,時年63歲的蔣經國之子、中國臺商發展促進會理事長蔣孝嚴和參觀團登上最高觀景臺後,三峽大壩雄姿盡收眼底,陪同講解的三峽總公司總經理工作部主任譚德駿向蔣孝嚴及夫人介紹了三峽大壩建設工作的歷史和進展,蔣孝嚴滿面欣喜,不斷讚嘆。當蔣孝嚴問及大壩發電機組情況時,譚德駿介紹,目前大壩已投入發電的12台機組中,進口機組只有4台,其餘都是國內生産的,今後電機建設還會不斷提高國産化率。聽説這個數字,蔣孝嚴豎起了大拇指:“這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我作為中國人覺得很驕傲!”蔣孝嚴還説:“我看過巴西、埃及和巴拿馬聞名全球的水利工程,但從規模和發電能力來説都比不上三峽大壩,作為一個中國人,不能不自豪。”蔣孝嚴夫人黃美倫也説“看到三峽大壩感覺真的太好,真的太偉大,身為中華兒女,我深感驕傲!”

 

  “中華多奇志,高峽出平湖”!歷史作證,大壩作證,金龍鎖大江,高峽出平湖。臺胞看三峽,更添兩岸情。我們深信臺胞讚三峽,為中華民族自豪,為作中國人驕傲,是發臺胞自內心的真切感受,是起自臺胞心底的歌。

 
編輯: 賀晨曦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