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專題首頁 親歷與訪談 紀念活動 本網特稿 重要言論 文獻回顧 評論研究 海外聲音 對話商談 經貿交流 文化交流 臺灣記憶 歷史逸聞 圖片
 
 
字號:
兩岸故宮交流借“雍正展”突圍 期盼更深交流

  時間: 2009-01-13 13:49     來源: 國際先驅導報     
 
 

  臺北故宮的文物何時能回大陸?大型高清系列紀錄片《臺北故宮》為此預熱,它將於1月12日起在中央電視臺首播。 本報記者 邢廣利/攝

  臺北故宮博物院將於今年10月在臺北舉行雍正展,圖為屆時將展出的文物“翠玉白菜”。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李凱、劉暢發自臺北、北京 新年伊始,兩岸故宮就傳來將要展開歷史性合作的消息。據《國際先驅導報》日前獲悉,北京故宮博物院已同意借展17件珍藏文物給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辦的雍正展,這意味著故宮文物分離60年後將在臺北重聚。

  同時,兩岸故宮院長互訪也已初定。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馮明珠告訴本報記者,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2月中旬將率領副院長等到北京故宮參訪,3月份北京的故宮博物院高層回訪。這將是兩岸故宮高層首次互訪,也是60多年來兩岸故宮文化交流中層級最高的一次。  

  一瞬間,隔絕兩岸故宮交往的冰封已被打破。

  故宮交流借“雍正展”突圍

  1948年至1949年初,國民黨當局分三批將2972箱故宮文物運到臺灣。這些文物雖然只佔故宮文物的四分之一左右,但多數是精品。自此,故宮文物分飛兩岸,離別60年。

  馮明珠介紹説,去年5月20日,馬英九齣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兩岸經濟、文化人員往來開始出現積極的新局面。5月,周功鑫出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開始制定政策,推動兩岸故宮發展正常關係。

  馮明珠回憶説,去年年中,臺北故宮策劃今年10月舉行雍正展,大家提出是否可以向北京故宮博物院借些文物補充臺北故宮不足的部分。當時擬定了43件文物。

  去年底,臺北故宮借參加在北京舉行的文博會投石問路,把借展的想法傳遞給故宮博物院,出乎意料地立刻得到正面、積極的回應。此後,臺北故宮考慮到展覽的場地等因素,重新規劃確定向北京商借17件展品。

  “北京的故宮博物院1月4日剛發來函件,已確認了借展17件珍貴文物給臺北故宮策辦的雍正展。”馮明珠十分欣喜地説:“這是兩岸故宮文物分離60年來第一次重聚,別具意義。”

  “北京故宮的態度非常積極,不但願意借文物,甚至提出了可以由兩岸合辦,但這需要兩岸進一步磋商。”馮明珠説,“北京借展的文物是臺北故宮所缺的,會使展覽更全面、豐富,完美。”

  兩岸故宮可合作範圍廣

  在漫長的60年中,北京故宮的文物曾多次在臺灣多個地方展覽,並獲得轟動。兩岸故宮的研究人員也經常在一些學術活動中見面、交流,甚至以私人身份到對方故宮參觀。但兩岸故宮60年卻沒有任何“官方的”直接交流合作。

  1992年,兩岸故宮曾各自挑選了部分典藏資料通過香港第三方出版了《國寶薈萃》一書,算是雙方僅有的一次間接合作。如今雍正展的合作,順利打開了兩岸故宮期盼已久的合作大門。雙方都迫切希望更多、更廣、更深的交流。

  馮明珠透露,目前兩岸故宮已提出多項合作設想,如臺北故宮希望北京參加明年舉行的南宋展,並希望2011年兩岸能舉行一個聯展;而北京則提出合作舉行元代大展、《三希堂法帖》展、《清明上河圖》展等,讓失散多年的三堂法帖等珍貴文物能再次相聚。此外,兩岸故宮還將探討在研究、文物修復等領域合作的前景。

  “兩岸故宮應好好談談近期、中遠期的合作。”馮明珠話語中帶著憧憬和期待。據她透露,臺北故宮訪問北京的人員將包括書畫、文物、圖書文獻三大處的負責人、研究員,因為“雙方可合作的範圍很廣。”

  臺北故宮文物回家難

  但遺憾的是,北京故宮的文物能去臺北,臺北故宮的文物卻難來北京。這對於沒有到過臺灣的大陸民眾來説,實在是一件憾事。他們十分期盼故宮文物能“回家”展出。

  對此,馮明珠表示理解。但她説,由於大陸沒有制定“司法免扣押條款”,以確保文物出入,所以根據規定,臺北故宮的文物還不能到大陸展出。

  “司法免扣押條款”主要規範擁有爭議文物的國家和地區,在相關文物“赴外展出”時不會受到司法追訴或扣押,以確保外借文物“有借有還”。由於帝國主義殖民時代或戰亂時,各國文物常遭掠奪或所有權轉移,近年來,國際上追討文物的聲浪高漲。許多國家和地區也制定“司法免扣押”條款,以確保文化交流無阻。

  目前,臺北故宮文物到大陸展覽的難點在於,臺北方面存有疑慮:臺北故宮的藏品到大陸展覽後,能不能完璧歸趙,保證藏品返回臺灣。因此,他們要求大陸必須立法訂定“司法免扣押條款”。

  馮明珠表示,大陸方面立法需要一段很長時間,臺北故宮藏寶要出借大陸,也要臺灣當局行政部門高層才能拍板定案,都不是兩岸故宮層級能決定的。

  但馮明珠對此並不感覺悲觀。她説這涉及到兩岸當局、法律等問題,需要兩岸通過有關渠道進行協商,用雙方的智慧來解決。她表示相信,這一問題總會有“適當的時機”解決。

  大陸希望臺北打消顧慮

  “一些臺灣人士認為,臺北故宮回大陸展覽不安全,我希望他們能打消這方面的顧慮。”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專訪時説。

  單霽翔曾于2008年11月底以民間身份訪問臺灣,並參觀了臺北的故宮博物院。這是自1998年以來國家文物局長的首次訪台。單霽翔説,兩岸文化交流已十分熱絡,但到目前為止,兩岸故宮博物院還沒有以官方名義進行過聯合展覽。大陸方面一直在呼籲和推動兩岸故宮聯合舉辦一次展覽。

  “我個人認為,聯展的地點可以在北京,也可以在臺北,或者是在港澳地區。”單霽翔説,“兩岸故宮聯展的事,在陳水扁期間大陸方面就已經提出,但是對岸始終沒有明確的答覆。”

  單霽翔告訴《國際先驅導報》,“我認為,大陸方面至少能拿出兩個事實來打消臺灣方面的顧慮。一是最近三年共有60多個境外博物館在大陸舉辦展覽。越來越多的境外展覽在大陸舉辦,説明大陸有良好的文物展覽的條件和理解這些文物的參觀者。二是我們一再聲明,而且還可以再次聲明,回大陸展覽的文物不涉及所有權和保管地點的問題。”

  此間有關文物專家表示,臺北故宮文物與過去中國在殖民地時期被西方列強搶走的文物是兩回事。對於後者,考慮到民族情緒問題,國家文物主管部門一般不贊成回國展覽。

  臺北故宮文物知多少

  據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馮明珠介紹,1948年至1949年初,國民黨當局分三批共2972箱將故宮文物運抵臺灣,而“中研院史語所”、“中央圖書館”及“中央博物院”的文物精品也隨之而行。其中,故宮文物有65萬件,包括書畫器物精品7萬多件,其餘為書籍、檔案。運抵臺灣的故宮文物雖僅是小部分,但多為精品。

  馮明珠介紹説,臺北故宮的精品主要包括書畫、瓷器等。在書畫方面,包括《三希堂法帖》中的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宋朝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在瓷器方面,臺北故宮有25248件清宮舊藏瓷器,宋代五大名窯瓷器及明代官窯瓷器,著名的清代康雍乾三朝琺瑯彩瓷器絕大多數也都藏在臺北故宮。在青銅器方面,毛公鼎、散氏盤、宗周鐘等重器都十分著名。(李凱)

 
編輯: 賀晨曦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