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專題首頁 親歷與訪談 紀念活動 本網特稿 重要言論 文獻回顧 評論研究 海外聲音 對話商談 經貿交流 文化交流 臺灣記憶 歷史逸聞 圖片
 
 
字號:
“胡六點”推動兩岸關係進入新階段

  時間: 2009-02-05 12:51     來源: 台灣網     
 
 

  中評社香港2月5日電 《中國評論》月刊二月號發表社論《“胡六點”推動兩岸關係發展進入新階段》。文章認為“‘胡六點’正是和平發展階段的綱領性文件,它將指引兩岸關係由和平發展階段逐步邁向和平統一”。文章內容如下:

  剛剛過去的2008年,是兩岸關係大發展、大突破、大變化的一年。蘊積了十年之久的發展、改善兩岸關係的能量在臺灣政局變更之後噴薄而出,轉換成兩岸的歷史機遇和執政當局的行動力;“三通”及兩岸一日生活圈的實現,就是這種動能的産物。

  “三通”之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階段應如何把握和進一步展開?怎樣面對和處理臺灣方面提出的種種政治主張和訴求?如何規劃兩岸關係的未來?歲末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30週年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針對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兩岸關係的發展,提出六點意見,形成新形勢下大陸對臺工作的綱領性文件。

  仔細分析“胡六點”的意涵,可以發現這樣幾個重要特點:

  首先,“胡六點”作為一個整體,是從世界發展格局和中華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來看待和處理未來的兩岸關係;把兩岸關係的發展置於國家和全民族發展的大戰略之中,從而極大地豐富了兩岸關係的內容;為未來兩岸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安全及國際等多方面的協商合作上,預留了廣闊的空間。

  其次,“胡六點”的思想基礎是融合性思維。所謂融合性思維,就是雙贏思想,是合作的、互利的、包容的思想方法和行為模式。在5000余字的講話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字眼是“共同”,有29次之多:如共同願景、共同認知、共同責任、共同努力、共同繼承、共同意願、共同落實、共同家園、共同奮鬥、共同開創、共同享有、共同繁榮、共謀復興、共同財富、命運共同體等;其中四度提及共同利益及共同發展。如此之多的“共同”,鑄就了“胡六點”的關鍵詞和思維定勢,透露了胡錦濤對臺論述思想體系的出發點和目的地。

  第三,“胡六點”展現了極大的包容性。包容是建立在深刻瞭解臺灣的歷史和現實狀況,理解、尊重與大度的産物。不僅對於部分對大陸缺乏瞭解、誤解和有疑慮的臺胞是如此:“願意以最大的包容和耐心加以化解和疏導,而且願意採取更加積極的措施讓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增進福祉”;就是“對那些曾經主張過、從事過、追隨過‘臺獨’的人,我們也熱誠歡迎他們回到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上來”;並首次向民進黨喊話,“只要民進黨改變‘臺獨’分裂立場,我們願意作出正面回應”。對於“臺灣意識”,“胡六點”也明確表示,“臺灣同胞愛鄉愛土的臺灣意識不等於‘臺獨’意識”;在在顯示了胡錦濤的見識、胸懷和氣度。

  第四,講話體現了胡錦濤一貫的務實風格。“胡六點”承上啟下,既有對歷史的回顧,又有對未來的展望;但更多的,是針對當前兩岸關係面臨的各種問題給予回應及實事求是的探討。如“共同努力,創造條件,通過平等協商,逐步解決兩岸關係中歷史遺留的問題和發展過程中産生的新問題”;又如“對於臺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兩岸務實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再如“兩岸可以就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務實探討”等等。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臺灣問題的形成,是數十年乃至上百年曆史的産物。要想真正徹底解決,需經海峽兩岸長期共同努力,經由和平發展之路,厚植共同利益,構築共同家園,形成命運共同體,最後達至統一。這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融合過程,需要雙方共同創造條件,需要時間和耐心,需要如《告臺灣同胞書》、“葉九條”、“鄧六點”、“江八點”這樣的一座座路標指引。“胡六點”正是和平發展階段的綱領性文件,它將指引兩岸關係由和平發展階段逐步邁向和平統一。

 
編輯: 賀晨曦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