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專題首頁 親歷與訪談 紀念活動 本網特稿 重要言論 文獻回顧 評論研究 海外聲音 對話商談 經貿交流 文化交流 臺灣記憶 歷史逸聞 圖片
 
 
字號:
郭震遠:胡六點是新歷史起點 新戰略規劃

  時間: 2009-02-01 13:52     來源: 香港中評社     
 
 

  即將出版的《中國評論》月刊二月號刊登該刊學術顧問、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郭震遠對“胡六點”的解析文章《站在歷史和戰略的高度》。他認為,“胡六點”確認兩岸關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就是對當前和未來時期的兩岸關係基本的戰略形勢作出判斷;強調兩岸實現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像一根紅線貫穿《講話》的始終;突出推進兩岸關係鞏固、持續地和平發展的戰略思考和規劃,是《講話》的基本內涵;作為具體政策的“六點意見”,每一條都具有重要而又明顯的新意。文章內容如下:

  2008年12月31日,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座談會上,胡錦濤總書記發表了《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講話(以下簡寫為《講話》)。《講話》立即在海峽兩岸和國際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和積極回應。

  《講話》是在兩岸關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的關鍵時刻,從歷史和戰略的高度,提出的戰略構想和行動綱領。《講話》確認了兩岸關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的戰略形勢,強調了實現兩岸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的大趨勢,突出了實現兩岸關係鞏固、持續和平發展的戰略思考和規劃,提出了更務實、有效的對臺政策。

  確認兩岸關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過去的30年,是中國和世界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的歷史時期。在這30年中,兩岸關係同樣也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如果説《告臺灣同胞書》的發表,啟動了兩岸關係的歷史性變化,那麼2008年兩岸關係的轉折性變化,則表明兩岸關係已經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這是30年變化積累的必然結果,又是更深刻的新變化的基礎和開端。這就是當前和未來時期,兩岸關係面臨的基本的戰略形勢。

  確認兩岸關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就是對當前和未來時期的兩岸關係基本的戰略形勢作出判斷。《講話》基於兩岸關係30年的變化,作出了判斷。《講話》指出,1979年元旦《告臺灣同胞書》的發表,“標誌著我們解決臺灣問題的理論和實踐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30年來,祖國大陸關於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既有深入地理論探討、思考,又有持續地實踐,從而為兩岸關係站在和平發展的新的歷史起點,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

  鄧小平關於實行“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江澤民的“八項主張”;胡錦濤的“四點意見”和中共十七大報告中的“推進‘一國兩制’實踐和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等等,清晰地顯示出,30年來關於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的理論探討、思考,不斷深化、細化、具體化的軌跡。 
 
  在祖國大陸現代化建設蓬勃發展的同時,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的實踐也持續進行。兩岸停止軍事對抗;開放臺灣人員來大陸探親、旅遊、投資、就業和就學;兩岸兩會形成“九二共識”並進行兩次汪辜會談;出臺一系列保護臺胞、臺資合法權益的法規;頒布並實施《反分裂國家法》及開展反“臺獨”、反分裂鬥爭;實現國共兩黨領導人會晤併發表“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等等。理論的探討、思考是艱難、曲折的,實踐的進行是坎坷的。但是,30年的不懈努力,始終推動著兩岸關係的歷史性變化。正如《講話》確認的,“兩岸關係歷經風雨坎坷,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確認兩岸關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首先就是確認兩岸關係在過去30年中,不斷發生的變化已經導致了歷史性轉折;同時更確認兩岸關係在未來時期,還將繼續發生更重大、更深刻的變化。《講話》確認,“今天,兩岸同胞往來之頻繁、經濟聯繫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躍、共同利益之廣泛是前所未有的”;同時,《講話》又強調,“攜手共進,戮力同心,努力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局面”,還提出既是目標又是政策的“六點意見”。顯然,《講話》對兩岸關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做了最充分、最權威的確認。對於當前和未來時期兩岸關係戰略形勢的這一判斷,是認識當前兩岸關係的前提、把握未來兩岸關係的基礎。

  強調兩岸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

  兩岸關係在過去30年中極不平靜,歷經風雨坎坷。兩岸從1949年開始的嚴重軍事對抗,在1979年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後開始明顯緩解,但直到上一世紀90年代初才基本結束。從1988年開始,由於李登輝、陳水扁堅持推進“臺獨”路線,兩岸經歷了20年以統“獨”鬥爭為核心的嚴重政治對抗,曾經幾度出現十分嚴峻的形勢,並且在陳水扁執政的八年中形成了兩岸關係的高危期。但是,兩岸關係卻在風雨和坎坷中實現了歷史性的轉變,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開始了和平發展的進程。這深刻地表明,兩岸實現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是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無法改變的。

  強調兩岸實現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像一根紅線貫穿《講話》的始終。這是《講話》的一個最重要特點,表現了對於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的認識與時俱進的重大新發展。《講話》一再強調,“我們應該登高望遠、審時度勢,本著對歷史、對人民負責的態度、站在全民族發展的高度,……認真思考和務實解決兩岸關係發展的重大問題”;“解決臺灣問題的核心是實現祖國統一,目的是維護和確保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追求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的幸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兩岸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儘管前進道路上還會出現困難和阻礙,但只要我們堅定信心、不懈努力,緊緊依靠兩岸同胞,就一定能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錦繡前程”。這些清楚顯示了,將實現兩岸統一、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緊密結合,是大陸處理兩岸關係、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的基本出發點。正是站在了這一歷史的高度,大陸才制定並堅持了和平統一的方針,宣導並推進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過去30年中,由於李登輝、陳水扁堅持推進“臺獨”路線,幾次將兩岸關係推到十分危險的境地,但大陸堅持和平統一的努力從來沒有放棄。特別是,2004年以後,由於陳水扁頑固推進“法理臺獨”,兩岸關係進入高危期,但大陸在堅決反對“臺獨”的同時,積極宣導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不僅有效打擊、遏阻了“臺獨”勢力及其活動,而且大為促進了兩岸關係的歷史性轉變的發生。未來的兩岸關係肯定還會有困難和曲折,但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這一高度上,對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國的和平統一,就充滿信心,並且將以堅定的決心,克服困難,爭取光明的前景。

 

  突出促進兩岸關係鞏固、持續地和平發展的戰略思考和規劃

  2008年5月以來,初步形成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局面,受到了兩岸民眾的歡迎,也得到國際社會的肯定。現在,兩岸關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未來的走向受到兩岸同胞和國際社會的關注,人們熱切期待大陸對此的回應。《講話》全面、系統、深刻地作出了回應。但是,《講話》並不只是作出回應,更重要的是對兩岸關係未來的走向,提出方向、制定規劃,從而推進兩岸關係更鞏固、持續地和平發展。

  突出推進兩岸關係鞏固、持續地和平發展的戰略思考和規劃,是《講話》的基本內涵。提出“六點意見”等《講話》的全部內容,實際上共同表現了這一戰略思考和規劃,即對於推進兩岸關係鞏固、持續地和平發展的,全局性、總體性的思考和規劃。《講話》明確地肯定和充分地論證了,兩岸關係鞏固、持續地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及其戰略意義。《講話》指出,“我們一定要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祖國和平統一。首先要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有利於兩岸同胞加強交流合作、融洽感情,有利於兩岸積累互信、解決爭議,有利於兩岸經濟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有利於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積極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全民族的團結、和諧、昌盛”。

  《講話》全面規劃了,推動兩岸關係鞏固、持續地和平發展的戰略步驟和戰略措施。《講話》提出,“我們應該把堅持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作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把深化交流合作、推進協商談判作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途徑,把促進兩岸同胞團結奮鬥作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強大動力,攜手共進,戮力同心,努力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局面”。《講話》提出的“六點意見”,則是全局、系統的戰略措施。

  《講話》突出的戰略思考和規劃的主要特點是:以兩岸關係經歷了30年的風雨和坎坷,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為戰略出發點,確認並規劃未來兩岸關係走向;把握兩岸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的戰略主線,明確推動實現兩岸關係鞏固、持續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根據30年的,特別是2005年以來的兩岸關係變化的經驗,以及所明確的戰略目標,制定務實、有效的戰略措施。可以肯定,《講話》所突出的戰略思考和規劃,將推動不斷出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局面,確保兩岸和平統一的最終實現。 
 
  提出更務實、更有效的對臺政策

  政策是實現戰略思考和規劃的保證。《講話》中提出的“六點意見”,既是戰略措施,又是具體的對臺政策。作為政策的“六點意見”,與大陸一貫的對臺政策保持著明顯的連續性,“六點意見”中的每一點都是大陸一貫的政策。但更重要的是,作為政策的“六點意見”又具有明顯的新意,既反映了實現推動兩岸關係鞏固、持續地和平發展戰略目標的需要,也表現出兩岸關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的重大影響。所以,“六點意見”是更務實、更有效的對臺政策,執行這些政策,必將保證推動兩岸關係鞏固、持續地和平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
 
  作為具體政策的“六點意見”,每一條都具有重要而又明顯的新意。主要有:對一個中國的內涵,給予了更嚴謹、更準確的界定,強調“兩岸復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給予兩岸增進政治互信更充實、具體的內涵,指出“兩岸在事關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就有了構築政治互信的基石,什麼事情都好商量”;對兩岸經濟合作提出新的願景,包括“實現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推動經濟合作制度化”,“簽訂綜合經濟合作協議,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探討兩岸經濟共同發展同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相銜接的可行途徑”等等;對於中華文化與臺灣文化的關係作出更深刻論述,對於臺灣意識和“臺獨”意識作出明確區隔,強調“中華文化在臺灣根深葉茂,臺灣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臺灣同胞愛鄉愛土的臺灣意識不等於‘臺獨’意識”;以更積極、善意的態度鼓勵加強兩岸人員往來、交流,提出“我們希望民進黨認清時勢,停止‘臺獨’分裂活動,不要再與全民族的共同意願背道而馳。只要民進黨改變‘臺獨’分裂立場,我們願意作出正面回應”;對於臺灣參與國際活動問題,採取了更靈活、務實的態度,表示“兩岸在涉外事務中避免不必要的內耗,有利於增進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對於臺灣同外國開展民間性經濟文化往來的前景,可以視需要進一步協商。對於臺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兩岸務實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重視兩岸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問題,再次呼籲“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

  在深層次上,“六點意見”,特別是它表現出的重要新意,都是大陸堅持以人為本,把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方針貫徹于各方面對臺工作的具體表現。《講話》強調,“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包括大陸和臺灣在內的中國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家園,兩岸同胞有責任把她維護好、建設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靠兩岸同胞共同奮鬥,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要靠兩岸同胞共同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由兩岸同胞共同享有。”這是對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關於兩岸關係基本性質論述的深化。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兩岸同胞共同的前途、命運緊密結合,為實現兩岸關係鞏固、持續地和平發展,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證,也確定了最可行的途徑。可以肯定,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的兩岸關係,必將實現鞏固、持續地和平發展,最終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璀璨的一頁。

 
編輯: 賀晨曦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