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專題首頁 親歷與訪談 紀念活動 本網特稿 重要言論 文獻回顧 評論研究 海外聲音 對話商談 經貿交流 文化交流 臺灣記憶 歷史逸聞 圖片
 
 
字號:
胡六點闡明發展、統一與復興關係

  時間: 2009-02-01 13:51     來源: 台灣網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兩岸四地研究室主任嚴安林研究員在即將出版的《中國評論》月刊二月號發表專文“胡六點”的政策新意與作用。作者認為:“胡六點”解決了發展、統一與民族復興三者之間的辨證關係。且“大陸對臺政策與對臺工作推動的先後次序的趨向似乎也有從目前的‘先經濟後政治’發展過度到‘政治與經濟並重’”。文章內容如下: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座談會上,提出了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的六點具體主張(以下簡稱“胡六點”)。“胡六點”不僅對大陸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以來的30年的兩岸關係進行了一個系統而深刻的總結,而且提出了一系列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的新主張與新論述,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時期中國大陸對臺政策的指導性綱領,將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的開創、兩岸互動新局的建構與祖國的和平統一進程産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胡六點”的政策新意

  “胡六點”從兩岸政治關係、經濟合作、思想文化、人員往來、涉外事務與軍事互信機制及和平協定等多方面全面展望與規劃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描繪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前景。政策新意頗多,主要有:

  1、兩岸統一是“結束政治對立”,並提出在一個中國的基礎上推進兩岸間政治互信的建立。強調兩岸目前尚未統一,不是領土與主權的分裂,而是國共內戰所造成的政治對立,“1949年以來,大陸和臺灣儘管尚未統一,但不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分裂,而是上個世紀40年代中後期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這沒有改變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兩岸復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即兩岸最終的統一是指政治上的統一,為此,需要通過第一步“增進政治互信”做起,“兩岸應該本著建設性態度,積極面向未來,共同努力,創造條件,通過平等協商,逐步解決兩岸關係中歷史遺留的問題和發展過程中産生的新問題。”

  2、正面回應了馬英九提出的簽訂“兩岸綜合經濟協定”的主張,且為未來臺灣經濟參與亞太區域經濟合作預為綢繆。對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的制度化議題,早在2002年錢其琛副總理就提出兩岸可以推動建立經濟交流合作機制,之後又有兩岸建立類似于大陸與香港的更為緊密的經貿關係安排(即CEPA)的提議;馬英九在2008年則提出兩岸應簽訂綜合經濟合作協定(即CECA)的主張。到底是推動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還是兩岸綜合經濟合作協定?兩者間如何找到一個交集點與平衡點?“胡六點”的提議就非常有積極性作用:“兩岸可以為此簽定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因為,“建立更加緊密的兩岸經濟合作機制進程,有利於臺灣經濟提升競爭力和擴大發展空間,有利於兩岸經濟共同發展,有利於探討兩岸經濟共同發展同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相銜接的可行途徑。”這所指“探討兩岸經濟共同發展同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相銜接的可行途徑”,有為臺灣經濟未來參與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找尋出路的意涵,當然,這首先需要在兩岸經濟共同發展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實現。

  3、提出簽訂兩岸協商文化教育交流協定。“胡六點”表示:“將繼續採取積極措施,包括願意協商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協議”,以“推動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邁上範圍更廣、層次更高的新臺階。”這是大陸方面最高領導人第一次正式提出“協商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協議”的主張。 

  4、表示願意與“停止‘臺獨’分裂活動”的民進黨打交道。這方面的新意有三個層面:

  一是提出的“兩岸各界及其代表性人士”,事實上主要是針對民進黨人士,所謂“代表性”的説法實際上也是首次公開承認民進黨也代表了部分臺灣民意;

  二是對“三種人”的定義更加清晰,“17大”政治報告中提及的“三種人”是“曾經對‘臺獨’抱有幻想、主張過‘臺獨’甚至從事過‘臺獨’活動的人”,這次提出的是“曾經主張過、從事過、追隨過‘臺獨’的人”,只要他們回到“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即不是必須回到主張統一的道路上,只要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其方向就是正確的,就“熱忱歡迎”,簡言之,這樣的提法是在建立“反臺獨統一戰線”,而未必是“促統一的統一戰線”,包容性更大了;

  三是呼籲民進黨“認清時勢,停止‘臺獨’分裂活動,不要再與全民族的共同意願背道而馳。只要民進黨改變‘臺獨’分裂立場,我們願意作出正面回應。”大陸再次向民進黨“拋出了繡球”。

   5、積極、正面提出了臺灣當局“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的方法。一是“對於臺灣同外國開展民間性經濟文化往來的前景,可以視需要進一步協商。”二是“對於臺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兩岸務實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這樣的主張不僅可以滿足臺灣同胞參與若干國際組織的願望與需要,如參與世界衛生大會的活動等,而且也顧及了大陸內部事實上存在的若干疑慮及由此産生的阻力,即臺灣參與國際組織的活動,必須是在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下進行,不可在國際上造成“兩個中國”或者是“一中一台”的後果。這樣,通過兩岸務實協商,2009年臺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活動的希望就相當大了。

   6、提出了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的主要路徑。主要從三方面推進:

  一是“務實探討”國家統一前兩岸之間的政治關係的定位,“為有利於兩岸協商談判、對彼此往來作出安排,兩岸可以就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務實探討。”而要協商解決兩岸之間的政治關係的定位,當然避免不了需要對臺灣當局的政治定位協商做出安排,這是馬英九當局一直非常堅持的,也是大陸方面需要正視也一定會給予解決的問題。

  二是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胡六點”鄭重提出“為有利於穩定臺海局勢,減輕軍事安全顧慮,兩岸可以適時就軍事問題進行接觸交流,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兩岸間的軍事與安全問題是兩岸學界已經開始在探討的問題,也是兩岸民眾尤其是臺灣民眾十分關心的問題,馬英九當局也曾經多次公開談論過。

  三是再次呼籲“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 

  “胡六點”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作用與積極影響

  1、“胡六點”將極大地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的發展進程。它是在兩岸關係出現和平發展新機遇、兩岸“三通”基本實現、兩岸民眾期盼與國際客觀形勢使然的情勢下,大陸方面提出的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的指導性的 綱領,將成為兩岸關係和平新局、尤其是開啟兩岸互動新局的新的歷史性的起點。

  2、“胡六點”解決了發展、統一與民族復興三者之間的辨證關係。在對臺政策的繼承與發展、對臺政策的原則性與靈活性的有機結合、對臺工作的戰略性與策略性的有機統一等方面,“胡六點”都是一個典範;尤其是正確處理好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國的完全統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三者之間的關係。

  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是中國走向完全統一的必由之路,即和平發展是和平統一的初級階段,只有實現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才能為兩岸最終的和平統一累積必需的基礎,厚植統一的動力;即“統一”要以“發展”為基礎,通過“發展”來實現“統一”的目標,把對臺政策與現代化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把發展放在首位,首先還是要抓住機遇提升綜合國力。當前與未來比較長時間內對臺工作主要任務是發展兩岸關係,壯大推動統一的實力,為未來統一厚實基礎。而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也將有助於兩岸的和平統一,祖國的完全統一可以在民族的振興中得到實現。這樣的新論述必將使大陸的改革開放及其成就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強大的動力。

  3、“胡六點”是未來比較長時期內大陸對臺政策的主軸。它所提出的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框架建立的思想,在兩岸和平發展的互動與互信建構的進程中,“和平”的主旋律與“發展”的硬道理等,都將是未來指導大陸對臺工作的基本政策思路,都將貫徹到具體的對臺工作措施與實踐中,併發揮相當大的作用與影響。

  4、“胡六點”也預示著兩岸在不久的將來可能進入“政治對話”的新階段。大陸對臺政策與對臺工作推動的先後次序的趨向似乎也有從目前的“先經濟後政治”發展過度到“政治與經濟並重”,如此,兩岸間的政治對話與接觸勢必可以期待,甚至兩岸軍事方面的信心措施也可能開始建立,兩岸“全方位接觸與談判”的時代也隱然成型。儘管可能還是會出現若干曲折,但和平發展方向已然確立,和平發展局面已經開啟,和平發展潮流不可阻擋。

 
編輯: 賀晨曦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