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專題首頁 親歷與訪談 紀念活動 本網特稿 重要言論 文獻回顧 評論研究 海外聲音 對話商談 經貿交流 文化交流 臺灣記憶 歷史逸聞 圖片
 
 
字號:
蔡逸儒:對“胡六點”的不同思考

  時間: 2009-01-13 10:39     來源: 香港中評網     
 
 

 

蔡逸儒

 

  香港中評網今天發表署名文章説,胡錦濤在《告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前夕發表了大陸對臺政策的六點重大聲明,消息傳出,國際社會及海內外媒體甚為重視,臺灣各界多有分析。

  國民黨方面正確抓住胡錦濤談話的精神及兩岸和平發展的政策主軸,認為兩岸在經貿協定、軍事互信方面都有突破空間,兩岸之間的關係發展不再局限于先經濟後政治;學者趙春山及黃介正則説,兩岸全方位談判已經提到日程表上來了,兩岸結束敵對狀態應該列入議程,明指胡的談話有承先啟後的作用,建議兩岸當局就不同議題擬定優先順序,次第展開協商談判等等正面解讀。

  反過來説,曾在民進黨執政時期擔任過“陸委會副主委”的童振源日前為文指出,“胡六點”代表大陸的對臺策略已經不再是過去軟硬兼施的“反獨促統”,而是目前軟中帶硬的“一中促統”;曾任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的董立文則説,“胡六點”在有意限縮臺灣的未來、現狀與國際對臺灣事務的影響力之餘,還想把手伸入民進黨內部,要民進黨對為未來的兩岸統一談判背書云雲。此皆為負面角度。

  更可異的是,筆者還接到許多不明就理的外國媒體訪問,説是“胡六點”中一再強調“一中原則”,是否隱涵著兩岸實質關係倒退的意涵?是否意味著大陸對於馬英九的“不獨、不統、不武政策”有些不耐?大陸是否想要由“反獨”走向“促統”?若然,這是否又意味著大陸其實對兩岸關係的未來並無急迫感?此是從陰謀出發解讀。

  文章指出:果然是一種事實、多種解讀。坦白的説,其中有些觀點必須澄清、解釋,有些是有討論空間,但其中有關大陸要迫使民進黨為“一中”談判背書尤其到了有點不知所云的地步,恐怕大陸曾經參與此事的學者都要啞然失笑,不知“胡六點”居然還有如此意料之外的功效。其實這些反面的觀點所反映的正是某些外國媒體的無知和民進黨心中深處的最大恐懼。有些人聽到統一,想到一中就會喪失理智。

  這就難怪為何會有人專門注意,胡錦濤在通篇講話過程中説了多少次的“一中原則”;難怪有人要栽贓,硬指共産黨漠視臺灣人民心中真實的感受;難怪有人要説,只有在大陸不預設任何的前提之下,兩岸才能展開真正的對話等等。兩岸和平發展的政策主軸可以擱置不論,大陸的善意可以視而不見,大陸的具體主張更可以扭曲解釋,唯一的目的就是要逢中必反、反對到底、罵了再説。

  講到最後,説穿了就是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而且還不僅如此,立場決定一切,政策是好、是壞都不重要,只要不符合自己的政黨立場和意識形態,所有的事實都可以視而不見,再正面的主張也可以曲解,罵到臭頭。民眾的利益與福祉?這是什麼玩意兒?別再開玩笑了。(作者蔡逸儒,臺灣文化大學中山所教授) 

 
編輯: 賀晨曦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