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專題首頁 親歷與訪談 紀念活動 本網特稿 重要言論 文獻回顧 評論研究 海外聲音 對話商談 經貿交流 文化交流 臺灣記憶 歷史逸聞 圖片
 
 
字號:
趙春山:不應以“統獨”思維詮釋胡錦濤講話

  時間: 2009-01-08 10:56     來源: 台灣網     
 
 

  臺灣《聯合報》今天發表署名文章説,“胡六點”發表至今,各方的反應脫離不了“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句老話,大家各取所需、借題發揮。讓人感到大惑不解的是臺灣內部的一些反應,有人居然還是抱殘守缺,以老舊的“統獨”思維來詮釋大陸領導人在30年後的今天,所提出的這項對臺戰略方針。

  文章説,總結“胡六點”的文字內容,我們強調胡錦濤的“承先”角色,因為30年前中共發表的《告臺灣同胞書》就是中共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留下的一個“遺産”。他的繼任者,包括江澤民和胡錦濤在內,承接這份“遺産”就是為了取得權力合法性的一個來源。因此,外界在解讀“胡六點”時不要杞人憂天,擔心大陸會對馬當局的“搖擺”感到不滿,也不要認為“胡六點”意味著大陸決定啟動一場從“反獨”直接到“促統”的政策大躍進。

  其次,我們非常重視胡錦濤在“胡六點”中想要凸顯的“啟後”角色。胡錦濤不斷強調兩岸的“和平與發展”,並且視為“和平統一”前的階段性任務,就是希望在這方面多所著墨。1985年3月,鄧小平曾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的説法,強調發展是根本性問題,其核心則是經濟。為了發展經濟,世界各國都要求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如今,胡錦濤把和平與發展的概念借用到兩岸關係,説明中共第四代領導人務實和靈活的一面。因為,和平與發展是兩岸人民共同的期待,也是兩岸關係得以融入世界潮流的一個觸媒。

  文章説,大陸認為,國民黨再度執政是兩岸關係發展中的一項積極因素,並且願意在國共合作的基礎上,為兩岸關係創造新的互利雙贏局面。大陸也理解到,馬當局在臺灣扮演的也是一個承先啟後的角色,亦即必須恢復因民進黨8年執政所中斷的兩岸協商,也必須為兩岸關係未來的發展擬定一些和平相處、共同發展的互動框架。基於雙方存在的這一互信和共識,我們才有機會看到兩會恢復協商,以及達成包括“三通”在內的各項具體協議的成果。

  兩岸關係錯綜複雜,許多疑難雜症都是歷史留下來的,因此出現一些創造性的模糊空間,可説難以避免,甚至還有其必要。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説,是臺灣面對當前兩岸和平與發展時期的最佳戰略選撰,可以讓和平與發展這兩項戰略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事實顯示,馬英九的説法得到臺灣民意的多數支援,得到國際社會的肯定,也獲得大陸岸的善意理解。大陸常説“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為了落實兩岸的和平與發展,我們願意呼應“胡六點”有關經貿合作、文化交流和軍事互信等各項主張,並且建議兩岸執政當局就這些主張擬定優先秩序,次第展開協商。我們認為,只要對兩岸民眾有利的事,兩岸都應該去談,都應該去做。(作者趙春山,臺灣淡江大學大陸所教授) 

 
編輯: 賀晨曦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