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專題首頁 親歷與訪談 紀念活動 本網特稿 重要言論 文獻回顧 評論研究 海外聲音 對話商談 經貿交流 文化交流 臺灣記憶 歷史逸聞 圖片
 
 
字號:
劉紅:“胡六點”是對臺政策和理論的重大創新

  時間: 2009-01-08 09:42     來源: 香港中評網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劉紅為中國評論通訊社提供論述文章《對臺政策和理論的重大創新》。文章指出,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座談會”上,發表了題為《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講話”,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出了“六點意見”。“六點意見”分別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涉外、談判六個方面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戰略架構的同時,與時俱進,科學發展,根據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實際需要,實現了對臺工作相關的政治、理論和政策等方面的突破,豐富了黨的和平統一理論,是對臺方針政策的重大理論創新。文章內容如下:

  (一)對臺工作新戰略的又一光輝文獻

  從戰略設計和政策指導層面講,5年多來,在“一國兩制”、“八項主張”為核心的對臺大政方針基礎上,胡錦濤先後9次在重要場合發表對臺論述 ,揭示兩岸關係的基本規律,指導對臺工作的開展。除了在黨的十七大上作全面論述外,在黨的十七大上是全面論述臺灣問題和兩岸關係外,2003年3月11日、2005年3月4日、2008年3月4日,是分別與參加全國人大或政協會議的臺灣、民革、臺盟、臺聯代表團時的談話,都是以“四點意見”的方式發表。2005年4月29日會見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2005年5月12日會見親民黨主席宋楚瑜、2005年7月12日會見新黨主席郁慕明、2006年4月16日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2008年5月28日會見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時的談話,也是以“四點意見”的方式發表重要談話。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2005年3月4日,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民革、臺盟、臺聯界委員時發表的“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反對‘臺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的“四點意見”,成為對臺政策的核心文件。2006年4月16日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和兩岸經貿論壇與會人士時,發表了“四點意見”,首次提出了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主題的問題,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指導性文件。2008年5月28日,胡錦濤會見同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時,發表了“四點意見”,提出了“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十六字方針”,成為海協會和海基會復談的指導方針和兩會商談的基本準則。正是在“四點意見”的指引下,大陸出臺了一系列以加快大陸發展、遏制“臺獨”、惠及臺胞和開展政黨交流為主體的對臺工作新戰略,迎來了兩岸關係戰略機遇期與和平發展的新局面。

  在兩岸交流需要擴大領域和提升層次、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需要全面推進的重要時刻,胡錦濤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這一歷史性文獻發表30週年時,就“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出了“六點意見”,是對5年多來的“對臺意見”的總歸納,涵蓋了過去9次談話的主要內容,形成了完整嚴密的論述體系。“六點意見”在總結兩岸關係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對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實踐來説,指導思想更為鮮明,戰略設計更為完美,政策結構更為系統,理論論述更為豐富,實踐基礎更為紮實,主攻方向更為明確,推動交流更為務實,開展工作更為主動。

 

  (二)對臺論述和政策的重大創新

  作為今後相當長時期主導兩岸關係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六點意見”登高望遠,審時度勢,在堅持原則的同時,顯示出更多的新內涵、新思維、包容性、務實性、開放性和可操作性,集中體現出對臺論述的重大創新。

  第一,確定臺灣問題的性質是“政治對立”

  對臺灣問題的正確定性,關係到兩岸對話和交往立場的基礎,關係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關係到兩岸關係發展的方向。關於臺灣問題的性質,存在著諸如“制度之爭”、“貧富之爭”、“民意之爭”、“特殊兩國”、“吞併與反吞併之爭”和“一邊一國”等不符合兩岸關係現狀的觀點和主張,干擾和破壞兩岸關係的正常發展。大陸也在不同時期和背景下,關於一個中國原則提出過不同的説法,在當時曾經起過重要作用。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階段的到來,“六點意見”認為,臺灣問題的性質,“是上個世紀40年代中後期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這沒有改變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兩岸復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也就是説,臺灣問題的性質是“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兩岸關係現狀是大陸和臺灣儘管尚未統一,“沒有改變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前途是“兩岸復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的再造,而結束政治對立”。這樣的定性,可以在對臺灣進行政治定位時,更多地從“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角度進行思考。

  第二,推動實現“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和“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

  在“三通”基本實現後如何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如何共同抵禦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兩岸加強金融領域的合作、實現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和經濟合作制度化是必由之路。臺灣方面認為,為了避免臺灣經濟邊緣化,兩岸需簽署“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即CECA(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作為兩岸經貿合作的基本架構。大陸對於簽訂類似協定也有相當意願,有意借鑒港澳和內地簽署的CEPA(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的經驗,與臺灣也簽訂類似的協議。其實兩岸對於協議名稱的歧異並非關鍵,而在於協定的具體內容。如果“雙化”完成,將對兩岸經貿關係帶來深遠影響:兩岸經濟合作形式實現直接、雙向、全面,在人流、物流、資金流等方面都將實現自由流通,兩岸經濟合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規範化,兩岸投資實現“雙向化”兩岸經濟合作將進一步深化,兩岸共同利益將進一步增加,進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基礎更加雄厚。

  第三,提出“臺灣意識”不等於“臺獨意識”

  “六點意見”指出,“臺灣同胞愛鄉愛土的臺灣意識不等於‘臺獨意識’”。這是大陸首次針對臺灣主要社會意識和思潮表達意見,具有特殊的意義。“臺灣意識”流行很久,主要表現為開發臺灣、愛惜臺灣、宣傳臺灣、不忘故鄉和歷史等內涵,以往只是一種地域鄉土意識。在臺灣政治轉型過程中,逐漸異化。特別是經過李登輝和陳水扁等的灌輸、煽動、扭曲,“臺灣意識”幾乎成為“臺獨”的重要社會思想基礎,成為“臺獨”勢力敵視、對抗大陸的主要民意基礎與手段。從中可以看出,“臺灣意識”是長期在歷史脈絡中自然形成的認同臺灣的一種情感,“臺獨意識”則是要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一種企圖。把“臺灣意識”和“臺獨意識”分開,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對於廣大臺灣同胞來説,有一些“臺灣意識”是正常的,因而肯定愛鄉愛土的“臺灣意識”,有利於孤立極小部分的“臺獨分子”,有利於擴大島內反獨陣營,有利於貫徹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方針。

 

  第四,提出“只要民進黨改變‘臺獨’分裂立場,我們願意作出正面回應”

  “六點意見”在繼續重申“對於那些曾經主張過、從事過、追隨過‘臺獨’的人,我們也熱誠歡迎他們回到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上來”等主張的同時,針對民進黨,一方面“希望民進黨認清時勢,停止‘臺獨’分裂活動,不要再與全民族的共同意願背道而馳”;一方面表示“只要民進黨改變‘臺獨’分裂立場,我們願意作出正面回應”。“六點意見”第一次直接點明民進黨,是在提醒民進黨應該跟上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一全民族的步伐,同時表明大陸對民進黨的期待和既往不咎的態度,對於廣大的民進黨人和追隨者、支援者來説,不管過去在“臺獨”方面做過什麼事,説過什麼話,只要支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陸都會熱誠歡迎。這是胡錦濤代表中央,第一次在重要場合,公開闡述對民進黨的政策,表示出大陸高度重視民進黨的存在和對民進黨的期待,願意為民進黨在放棄“臺獨”後繼續發揮政治作用提供兩岸關係大平臺,顯示出很大的包容性和開放性。

  第五,“合情合理安排”臺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

  就臺灣方面的涉外事務論,參加國際組織是臺灣方面的重點。馬英九上臺後,繼續高度重視臺灣的“國際空間”問題,但重點主要是爭取臺灣的實際利益,並且正在降低臺灣擴大“國際空間”的聲音,避免與大陸的對抗。在參與國際組織及其國際活動方面,馬英九提出要“彈性務實低調爭取參與國際組織及國際活動”。參與一些國際法和相關組織法允許的功能性國際組織的活動,也是臺灣同胞的願望和要求。從具體情況出發,“六點意見”表示,考慮到臺灣同胞對參與國際活動問題的感受,也為了減少兩岸在涉外事務中避免不必要的內耗,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兩岸務實協商,合情合理地解決臺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六點意見”的上述表態,充分顯示出大陸對臺灣的誠意和善意,為臺灣方面預留了較大且靈活的空間。當然,涉外事務牽涉的問題很多,臺灣方面不能過分著急,而要有步驟分層次分階段解決。

  第六,擴大兩岸對話議題

  “三通”以後怎麼辦?進入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階段後如何實現政治突破?在適當時機啟動政治對話,已經成為兩岸關係發展和兩岸對話的必然。“六點意見”為人們揭示了啟動政治談判的方向:一是兩岸可以就“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務實探討”。圍繞內戰遺留和延續的政治對立,兩岸雙方的政治定位和60年的政治對立形成的隔閡,要想短期內順利解決有難度,因此先展開務實探討。二是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兩岸開展軍事接觸和交流,就臺灣同胞關心的導彈問題作出安排,以及最終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應該可以減輕臺灣方面存在的“軍事安全顧慮”,有利於穩定臺海局勢。三是簽訂《和平協議》。臺灣問題是內戰的遺留和延續的政治對立,因此有必要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問題,簽訂《和平協定》,從政治、軍事、涉外、經濟、金融等方面,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

  和平發展要有新思想,開創新局要有新思路,爭取民意要有新突破,對臺交流要有新水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新的事業和新的創造,需要新的理論新的政策。對臺論述的理論創新,都是圍繞兩岸關係中的重點、要點、難點和最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展開,既豐富了祖國統一理論寶庫和對臺大政方針,更將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繼續前進。

 
編輯: 賀晨曦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