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專題首頁 親歷與訪談 紀念活動 本網特稿 重要言論 文獻回顧 評論研究 海外聲音 對話商談 經貿交流 文化交流 臺灣記憶 歷史逸聞 圖片
 
 
字號:
解放軍少將:兩岸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不可失

  時間: 2009-01-06 09:27     來源: 國際先驅導報     
 
 

  兩岸軍人歷經風雨坎坷,同源於黃埔、北伐,分鑣于“四一二”血案,攜手于抗戰禦侮,搏殺于內戰紛爭,現在我們又面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

   “用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當年,以國共兩黨軍隊為主體的中國軍隊唱著同一首《義勇軍進行曲》,用中華兒女的血肉之軀鑄成了一道抵禦外侮的鋼鐵長城。今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的歷史起點上,曾經兵戎相見的兩岸軍人,有責任擔當起終結兩岸敵對歷史,永鑄中華萬世疆域的歷史重任。

  最近,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以極大的政治智慧和政治魄力,提出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探討政治關係的建議。指出,“為有利於穩定臺海局勢,減輕軍事安全顧慮,兩岸可以適時就軍事問題進行接觸交流,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

  “軍事安全互信”內涵深厚

  這裡有一個學術問題,有些人把“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等同於“軍事互信機制”,這種理解過於狹窄,“軍事安全”的外延與內涵顯然要大於單純的“軍事”概念。

  還有些人認為,“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就是國際上通稱的“CBMS”,其實,這裡是有很大差別的,“CBMS”是國與國之間的一種信任措施,而胡主席提出的“軍事安全互信機制”是根據海峽兩岸的特殊情況所做的特殊安排。

  還有些人把“CBMS”誤譯為“信心建立措施”,其實,“CBMS”的英文全稱是“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在這裡,“confidence”應該翻譯為“信任”,也就是説“CBMS”就是“建立信任措施”。建立信任是第一位的,安全應當依靠相互之間的信任和共同利益的聯繫來維護。沒有相互之間的理解和信任,開列再多的“措施清單”也只能是一紙空文。信任的基礎是,兩岸軍人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原則”的認同。但是,措施的提出和執行又有利於增信釋疑,會起到增進和鞏固兩岸“軍事安全互信”的作用。因此説,它們是相輔相成的。

  建立互信應先易後難

  儘管存在著對“軍事安全互信機制”概念理解上的差異,但我們不應該因文害義,而是要尋求雙方的共同點。畢竟,海峽對岸的軍隊進行了多年的“反獨”教育,許多愛國軍人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為維護國家不致發生分裂而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抗爭,贏得了島內外中國人民的敬重,這是雙方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情感基礎、民意基礎。

  另外,國際上“CBMS”實踐的一些有益經驗,對具有中國特色的“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建立也有借鑒意義。“CBMS”的概念是從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發展而來,後來被聯合國所採用。其目的是通過增加開放和透明度逐步建立對懷有敵意各方的信任,減少和消除疑慮。冷戰結束後,隨著國際衝突的國內化和一些國家國內部族派別矛盾衝突的激化,“建立信任措施”也被某些國家用作保證停火、結束國內敵對狀態和實現和平的重要手段。

  狹義的建立信任措施指在軍事領域裏建立的各種直接涉及改善安全環境的各種措施,包括交流措施、透明度措施、限制措施、核查措施等安排。廣義的建立信任措施涵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宗教及意識形態等領域,指從整體上加強安全、改善安全環境、緩和地區緊張局勢及提高相互間信任而採取的措施。

  筆者認為,海峽兩岸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應該從廣義的互信機制著眼,從狹義的互信機制入手。規劃上應該先搞好頂層設計,勾畫出一個路線圖。只要認同“一中”原則,雙方談的內容應該是開放的;方法應該是靈活務實的;層級上,應該由第二軌道發展到第一軌道;程式上,最好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在條件成熟時,可以直奔雙方最關注的核心問題,否則應該先掃清週邊障礙,談一些雙方已有共識的問題,談一些最緊迫的事務性問題,談一些非敏感的非傳統安全問題,逐漸積累共識,培植信任,最後再協力攻堅。 

  兩岸互信的九大好處

  一旦海峽兩岸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正式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將開創兩岸和平發展的新局面。筆者認為,起碼有九大好處:

  有利於和平統一大業的實現,將兩岸關係牢牢地穩定在“一中原則”、和平發展的框架之內。

  有利於穩定臺海局勢,減輕軍事安全顧慮,減少“擦槍走火”事件的幾率。

  有利於兩岸協商談判,為兩岸政治談判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軍事服從政治,軍事又可以服務於政治。

  有利於臺灣人民更深刻地感受大陸方面的善意和誠意。

  有利於遏制“臺獨”勢力的囂張氣焰。

  有利於封堵外來勢力干涉臺灣事務的口實。

  有利於兩岸軍人的接觸交流,化敵為友。

  有利於減少國防成本,把節省下來的軍費改善民生。

   有利於整合國力資源,臺灣島、海南島、舟山群島呈“品”字形展開,和大陸真正成為相互依託的防禦整體,兩岸軍人將共禦大中華的統一國防。這對中華民族的安全、發展以及騰飛是至關重要的。

  兩岸軍人歷經風雨坎坷,同源於黃埔、北伐,分鑣于“四一二”血案,攜手于抗戰禦侮,搏殺于內戰紛爭,現在我們又面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分久必合,機不可失。捍衛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是我們每一個中國軍人的天職。我們完全有理由以中國軍人特有的睿智、膽量和氣魄,“風物長宜放眼量”:

  臺海太小,難展中國軍人文韜武略大智大勇,讓我們跳出地域觀念,還我以叱吒風雲的中華大舞臺。

  軍事視野太窄,難容中國軍人博大胸懷,讓我們跳出單純軍事定式,再現我中華“上兵伐謀”之兵法精髓。

  一萬年太久,難了我幾代人的統一夙願,讓我們擺脫消極等待的心態,給全世界一個驚喜一個榜樣。(作者:羅援 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少將)

 
編輯: 賀晨曦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