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專題首頁 親歷與訪談 紀念活動 本網特稿 重要言論 文獻回顧 評論研究 海外聲音 對話商談 經貿交流 文化交流 臺灣記憶 歷史逸聞 圖片
 
 
字號:
專家:兩岸進入大交流時代 和平發展成為主題

  時間: 2009-01-05 12:45     來源: 半月談     
 
 

  12月15日,在1979年元旦《告臺灣同胞書》首倡兩岸“三通”近30年後,兩岸“三通”的夢想終於變成現實。銀燕展翅、百舸爭流、鴻雁傳書,淺淺的臺灣海峽,不再是難以跨越的鴻溝天塹,兩岸一日生活圈已悄然成形。5天后,第四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在上海開幕,論壇就兩岸攜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推出了10項政策措施。這一重大成果和“三通”一起,為2008年的兩岸關係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回望2008年,兩岸關係跌宕起伏,從上半年的“入聯公投”到下半年的兩會(海協會與海基會)臺北會談和兩岸“三通”,堪稱實現歷史性大轉折。這一轉折意味著島內“法理臺獨”受到重挫,兩岸關係進入到和平發展新階段。

  島內民意回歸民生

  民進黨在島內主政8年,陳水扁持續其“清算、仇恨式”政治,走深綠路線,操弄民粹,忽視民生,臺灣人民受夠了民進黨撕裂社會、挑起對立的政治運作,也極度厭惡無止境的藍綠對抗造成的民意代表機構空轉。民進黨在1月臺灣民意代表選舉中的潰敗,意味著臺灣民眾用選票傳遞了一個資訊——民心求變。

  陳水扁“機要費”案曝光後,民進黨內“保扁”聲音不斷,不思民生福祉,一味搞藍綠惡鬥,民進黨當局貪腐醜聞頻傳。民進黨臺灣地區領導人候選人謝長廷在選舉前就深知,“民眾對民進黨的怨很深。”民進黨還頑固堅持兩岸對抗,走民粹與“臺獨”路線,甚至在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用“以臺灣的名義加入聯合國的公民投票”綁選舉,最後導致民進黨候選人大敗。

  今年民進黨在兩大選舉中失敗,在一定程度上説明民進黨長期操縱的民粹式選舉手段破産。這也説明,臺灣人民在選舉中日漸看清民進黨一些人利用民粹轉移焦點、謀取私利的真相。逐漸走向理性的臺灣人民認識到,民生問題才是民眾最迫切的訴求,加強兩岸經濟合作是臺灣經濟渡過難關、良性發展的必由之路。

  兩岸從對抗重回談判

  今年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臺灣人民用選票做出了選擇,國民黨重新執政,穩定了兩岸關係和東亞安全格局。認同“九二共識”的國民黨上臺後,海協會與海基會重啟談判,達成六項協議,國共兩黨2005年達成的“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得到初步實現,兩岸關係取得重大進展。

  自1999年7月李登輝拋出“兩國論”之後,大陸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的談判中斷。2000年3月贏得選舉的陳水扁當局上臺後,大陸以臺灣人民福祉為依歸,多次呼籲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兩會談判。但是,陳水扁當局否認“九二共識”,其大陸政策開放是表像,限制是實質,公開反對“三通”和直航,限制臺商赴大陸投資,阻撓正當的大陸赴臺交流,使兩岸關係越來越僵,在有些時期甚至走向危險的邊緣。今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之後,馬英九反覆強調在“一中各表”和“九二共識”的基礎上與大陸重開對話,兩會復談水到渠成。

  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臺灣同胞慷慨解囊,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手足之情充分展現,兩岸關係被拉近,為兩會復談創造了良好的氣氛,同時開拓了兩岸和平發展的新路徑,即兩岸民間社會的緊密互動。全球性金融危機發生後,大陸方面主動把兩岸應對金融風暴作為當前的重要任務之一。汶川大地震和應對金融危機中體現出的兩岸同胞之情,印證了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的“十三億大陸同胞和兩千三百萬台灣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  

  2008年海協會與海基會在北京、臺北的兩次會談,簽署了六項協議,使得期盼多年的兩岸海空直航和大陸同胞赴臺旅遊得以實現,也使兩岸兩會的制度化協商得以延續。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十六字箴言正在紮實推動兩岸關係不斷改善和發展,開闢了兩岸關係的新局面。

  兩岸進入大交流時代

  自1979年祖國大陸提出和平統一政策後,兩岸交流開始啟動。近30年來,兩岸交流雖然克服重重困難和障礙不斷發展,但基本處於“單向、間接、不確定、民間性”狀態,兩岸民間互動交流的發展與政治上對立對抗的態勢並存,嚴重制約著兩岸關係的正常發展。隨著今年3月臺海局勢發生重大變化,兩岸關係出現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兩岸交流合作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兩岸大交流的時代正在來臨。

  為了達到大交流的目標,大陸已經明確了交流方向,並著力於各種交流形式的創新發展。自2004年“517聲明”以來,兩岸大交流已經通過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黨的各種文件勾勒出雙軌、多元和多層次的溝通交流機制的制度性框架:宏觀上,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國共交流平臺和兩會協商機制相結合,基本塑造出兩岸政治溝通和協商機制的大致框架;微觀上,各自在本區域內加以落實的機制也已基本形成併發揮重要作用。

  5月,胡錦濤總書記和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的會晤,6月和11月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與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的協商,都是“雙軌制”發揮作用的具體表現。9月,為便利兩岸同胞交往,國臺辦主任王毅受權宣佈兩岸交流五項新的政策措施,就是我黨兩岸交流微觀制度的具體表現。12月15日,兩岸“三通”正式啟動,這是今年兩岸關係轉折的最大亮點之一。以此為標誌,兩岸關係正式進入大交流時代。在大交流的時代,大陸和臺灣的資源將充分配置,兩岸同胞的了解、理解、交流將加速推進。大交流將使兩岸更好地互動,更快地走向民意的融合。

  和平發展成為兩岸關係的主題

  200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週年,2009年1月1日又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在30年的時空跨度中,兩岸關係歷經風雨,大陸對臺政策也伴隨著歷史的進程發生了一系列的變遷,進入和平發展新階段。

  回首2008年,實踐已經證明,兩岸只有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建立互信、求同存異、擱置爭議,才能共創雙贏。實踐也將證明,隨著兩岸大“三通”的基本實現,兩岸將會發生更大的積極變化。展望2009年,海協會與海基會將會在今年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的基礎上進行兩岸金融及服務業合作、兩岸雙向投資合作、兩岸經濟交流制度化等議題的磋商。歷經劫波後,在和平發展的主題下,兩岸人民攜手同行,必將迎來更美好的未來!(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 朱松嶺)

 
編輯: 賀晨曦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