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專題首頁 親歷與訪談 紀念活動 本網特稿 重要言論 文獻回顧 評論研究 海外聲音 對話商談 經貿交流 文化交流 臺灣記憶 歷史逸聞 圖片
 
 
字號:
兩岸交流20年:東山“寡婦村”今昔

  時間: 2008-11-29 16:07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福州11月7日電(記者 沈汝發)福建省東山縣有一個銅砵村,57年前,國民黨敗退臺灣時強抓壯丁,致使這個村90名年輕婦女被迫與丈夫離散,一夜之間銅砵村成了“寡婦村”。

  88歲的陳巧雲老人回憶起往事禁不住落淚,“那天晚上我和老公在睡覺,聽到國民黨大隊人馬從隔壁的小巷經過的聲音。天快亮時,保長叫我老公出去一下,結果出去後就被抓到了臺灣。”

  在1950年5月12日發生的這場悲劇中,僅有200戶人家的銅砵村一夜之間被擄走147名青壯年,佔全村青壯年總數的95%。

  “銅砵村受此浩劫,三天不見炊煙。”“寡婦村”展覽館館長黃鎮國嘆息著説。

  據陳巧雲介紹,老公被擄去臺灣時,她才26歲,一個人撫養兩個孩子。家裏沒有勞動力,經常餓肚子。

  銅砵村此後形成一個習俗,每年的中秋、除夕,家人都會在飯桌上給遠在臺灣的親人擺上一副碗筷。被擄去臺灣的親人同樣思念大陸的家人,“寡婦村”展覽館展出的去臺人員蔡波的一首詩,表達了這種思念:骨肉卅三年前別,忍負千百里外身。白首重逢願有日,但憂安健不憂貧。

  黃鎮國告訴記者,銅砵村村民被擄去臺灣,一隔就是38年,大多數親人斷了聯繫。

  1952年前後,少部分去臺人員輾轉聯繫上海外親戚,先偷偷地寄信給他們,再由他們把信拆開,換一個信封將原信夾到裏面,寄往大陸,寄往臺灣的信同樣要如此繞道。

  “這些需要轉机的信,慢的收到要半年,快的也要兩三個月。” 黃鎮國説。

  經過38年的等待,1987年臺灣開放臺胞來大陸探親。銅砵村第一個從臺灣回鄉的黃韻奇返臺時竟帶去100多封家信。

  東山縣臺辦的陳定旺説,1987年到上世紀90年代初,每年回鄉探親的去臺人員都有2000多人,清明節、中秋節、春節回鄉的人更多;回東山縣定居的去臺人員有300多人。

  “活著的大多數都回鄉探親了,而且不止一次,他們的後代也常常回來看望家里長輩。” 黃鎮國説。

  陳巧雲的丈夫黃亞雄去臺灣42年後回鄉,和她一起生活9年後去世;今年91歲的去臺人員謝老王回鄉居住,夫妻兩人依然健在,平時打四色牌、泡茶聊天,安度晚年;黃振耀的父親去臺後又娶妻生子,兩地親人經常電話聯繫……

  “寡婦村”已漸成歷史,當年的91位活“寡婦”只剩下18人健在,被擄去臺灣的青年也已大多過世。“但這段歷史是兩岸關係變化發展的一個縮影,既承載著臺灣與大陸分離的不幸,又維繫著兩岸生死相連的親情。”黃鎮國説。

 
編輯: 李丹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