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專題首頁 親歷與訪談 紀念活動 本網特稿 重要言論 文獻回顧 評論研究 海外聲音 對話商談 經貿交流 文化交流 臺灣記憶 歷史逸聞 圖片
 
 
字號:
歷史上又一位真正稱得上“愛臺灣”的人

  時間: 2008-11-29 13:11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為姚瑩墓地。

 

  歷史上,有兩位真正稱得上“愛臺灣”的安徽人,一位是劉銘傳,一位是姚瑩。我以歷史上有這兩位“愛臺灣”的安徽老鄉而深以為榮。2005年10月,我曾寫過一篇《歷史上一位真正稱得上“愛臺灣”的人》的學術論文,紀念劉銘傳。今年2月,時逢姚瑩出任臺灣兵備道170週年,於是,我特撰此文介紹一下姚瑩,把他的愛臺事跡寫出來,以昭示後人。(節選)

  姚瑩(1785—1853),安徽桐城派姚鼐(姬傳)的侄孫和受業者,也是桐城派的一代繼承者和代表者。他曾三度赴臺,先後任臺灣縣令兼理海防同知、噶瑪蘭通判、臺灣兵備道(當時臺灣最高行政長官,1838年2月-1843年3月)。1823年至1825年3月,還應新任臺灣知府方傳(車酋)之邀,在臺襄助其政務。姚瑩在臺任職前後達10年之久,對臺灣貢獻良多。

  抗英保臺 五戰五勝

  1840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英國殖民者看到中國的臺灣孤懸東海,便把進攻的矛頭直指臺灣,欲圖搶佔臺灣作為進攻中國大陸的跳板。時任臺灣兵備道的姚瑩與協同防禦的總兵達洪阿,對此早有洞察和預防,並做了認真的應戰準備,加緊修築防禦工事,添置槍炮彈藥等。他們居安思危,“枕戈籌餉,練勇設防”。

  1840年7月到1842年3月,姚瑩帶領臺灣軍民共取得了“五戰五勝”的輝煌戰績。其中兩次大勝:一是1841年9月,當時英艦紐布達號駛入基隆港,重炮轟擊二沙灣炮臺及兵房。中國守軍毫不示弱,狠狠還擊,英國兵艦受重創,于逃竄中觸礁沉沒,姚瑩率軍民大獲全勝;二是1842年3月,英艦阿安號載重兵瘋狂攻擊臺灣大安港,來勢洶洶,氣焰囂張。姚瑩乃與達洪阿“設計以殲之”,將英軍艦引入“暗礁林立”的土地公港,使其“擱淺中流”時,乃發動強大攻勢,從而大破英兵。這兩次大勝,共擊斃英軍130多名,俘虜200余名,並繳獲大量武器彈藥。

  另還有三次小勝:1840年7月,英國一艘雙桅船入侵臺灣鹿耳門外海面,被姚瑩派兵擊退。這是首戰英軍的勝利,士氣為之大振;第二次是1841年7月,英軍三艘三桅船再次侵犯,又被擊退;第三次是1841年10月,英軍又一次捲土重來,並在炮火掩護下強行登陸基隆,在姚瑩指揮反擊下,全殲登陸英兵。

  這五戰五勝,戰果豐碩,震撼中外,清道光帝曾多次嘉獎。在鴉片戰爭中,姚瑩是堅決擁護林則徐、鄧廷楨等抗英的主戰派的。他係抗英保臺的有功之臣,在率領臺灣軍民抗擊英國殖民侵略軍中,從未打過一次敗仗,也未丟失過一寸土地,不愧為愛國保臺的一面光輝旗幟,也為中國近代史在抗擊外敵入侵上譜寫了不朽的篇章。而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在內地沿海各地因屢次戰敗而丟城失地,並在耆英、伊裏布、怡良等投降派影響下,而終於1842年8月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這裡要特別提到的是,英國政府藉口所謂“殺俘事件”要挾清政府,竟使姚瑩、達洪阿等被革職查辦。後在輿論的強大壓力下,清政府未敢重判姚瑩,僅以貶至川藏任職了事。

  熱愛臺灣 深察民情

  姚瑩之所以能夠連續多次獲得抗擊英軍的勝利,不僅是因為他在軍事上應敵準備充分,使敵無隙可趁,還在於他得到了當地廣大民眾的擁護和支援。他為官清廉、以身作則、體察民情、關心民疾,深得當地民眾的信賴。他在很多方面都為後人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一是調查研究。他在臺灣期間,深入民間基層,進行社會民情、風俗、歷史、地理方面的考察。他所寫的《東槎紀略》五卷,就是實地考察之作。書中記載了臺北地區,噶瑪蘭(今臺灣東北宜蘭平原)以及浦社(今臺灣彰化東南)等地的歷史、地理情況,特別是詳細記載了噶瑪蘭濁水大溪以北大量的山川地形、人文歷史和人民生活狀況。他在農地考察中,還幫農民“繪造圖冊”、“厘定界址”,不僅“可杜絕土地糾紛,也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土著民眾的土地權益”。他所留下的記載,至今仍對研究臺灣史地,特別是臺灣少數民族生活情況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姚瑩注重調查研究,從臺灣被貶川藏後任職依然如此。他所寫的《康紀行》,即以大量資料説明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並揭露了英國侵略西藏一些鮮為人知的事實。這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考察著作。

  二是為官清廉。他在臺灣三度任職,先後十年。他生活儉樸,一身廉正,兩袖清風,知之者無不讚佩。他在臺灣第一任,即任“臺灣縣”解職返回途中,其父不幸逝于鹿耳門,抵福州後,擬“謀其父靈櫬及親屬返桐城”,但“以貧困不能成行”,亦因友人“趙慎畛適調任閩浙總督,助其歸櫬”。其時,姚由“其兄扶櫬歸裏”,而“自己則偕母僑寓福州,謀菽水之養”。

  三是愛民愛土。姚瑩關心民眾疾苦,經常深入基層,親自輔助解決震災、風災、水災、失業、民間糾紛等。嘉義縣發生大地震時,姚“立即開展救災工作”,“與達洪阿等帶頭捐出養廉銀”,並推動“捐集番銀二千九百六十六元”。姚瑩被解職離臺時,軍民夾道跪拜20余裏。

  四是注重文教。姚瑩非常注重當地人民的文化教育,以提高其文化、思想、知識水準。凡其為官之地,均不忘“立學校、敦士習”。在出任臺灣兵備道後,即使軍務非常繁忙之時,“猶不忘整頓臺南的海東書院”,“拿出家藏書目,供在院肄業諸生學習”。後又“整剔海東書院規約,時與諸生相討論”。在出任臺灣縣知縣及噶瑪蘭通判時,亦曾籌款、捐款助修臺南學府、臺灣縣書院以及宜蘭縣之仰山書院,併為延請臺邑優秀人士主持。

  面對歷史的一點反思

  姚瑩所處的時代,正是舊中國走向衰落的年代,西方列強爭相侵略、欺淩和壓迫中國。1840年-1842年,英國殖民主義者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第一次戰爭,即鴉片戰爭。姚瑩出任臺灣兵備道正值這個期間,大環境是相當不利的。而姚能緊緊依靠當地軍民,起而英勇奮戰,並取得了抗擊英軍的重大勝利,實在難能可貴。這是姚瑩守土保民、愛國愛臺精神的體現,是中華民族反抗外國侵略不屈不撓的民族正氣的體現。姚瑩不過是中國政府無數守土保臺官吏中的一個。包括臺灣人民在內的中國人民同命運共呼吸,為了保衛臺灣和發展臺灣,不知付出了多少血汗。臺灣與大陸,血脈相連,禍福相連,“愛臺灣”和“愛祖國”從來就是統一和一致的,這在姚瑩身上有完整的體現。(李家泉)

 
編輯: 李丹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