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專題首頁 親歷與訪談 紀念活動 本網特稿 重要言論 文獻回顧 評論研究 海外聲音 對話商談 經貿交流 文化交流 臺灣記憶 歷史逸聞 圖片
 
 
字號:
美國《世界日報》:“胡六點”為兩岸打開新思維

  時間: 2009-01-05 09:03     來源: 台灣網     
 
 

  美國《世界日報》3日社論指出:對於中共領導人胡錦濤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30週年場合上的講話,臺灣當局較諸過去對待“葉九條”或“江八點”的態度,馬英九當局顯然大有不同,認為“胡六點”具新思維,兼且務實。這是高度正面的響應。為求平衡島內不同意識形態,馬當局特別強調,即“尊重”綠營的思維;對於“九二共識”則另出新解,加上了“互不否認”4個字,多少有緩解綠營抗爭的作用。

  社論説,若就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響應觀察,她期待馬英九不要心存幻想,顯然已經看到“胡六點”有其説服力和影響面,但也可以預想民進黨堅持深綠立場,即一切以“臺獨”為準,那只能是愈獨愈邊緣。從不排除街頭運動到預告會有街頭運動,可以看出民進黨不是沒有可能更趨激進,乃至放棄政黨政治。“胡六點”既出,民進黨的立場和訴求只會加速落空,何去何從也已不待煩言。

  細品“胡六點”的具體內涵,有兩個最大的突破,一是對臺灣意識在認識上的突破;一是對“政治互信”的設計。對臺灣意識的突破既可以爭取臺灣人民,也在爭取淺綠的“臺獨”人士,不少傾向支援“臺獨”者非有愛于“臺獨”的政治主張,但因在統獨的兩分法,往往有一種受壓迫的感覺,有一種不受尊重的感覺。再加上肯定臺灣文化,認定臺灣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這是消解統獨二分法之後,更具多元思維的反映。這也開闊了兩岸的互動空間,海納百川,何樂不為。更具創意的新思維尚可循此多所發想。

  再者,兩岸終究要觸及的政治問題,不論未來何時才可能正式走向談判桌,就馬英九個人而言,這是一個政策難題;大陸顯然也理解不能急於求成,是以特意設計了“政治信任”此一構想。在軍事上先進行接觸與交流,次則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先解除兩岸的敵對狀態,再談和平協議。

  社論認為,這是有節奏的漸進,而非一蹴而幾的快步走。兩岸只要能增進“政治信任”,自然有利於達成和平協議。若謂這就是兩岸的政治默契也未嘗不可。

  社論最後指出,從“胡六點”可以明白感受到大陸較諸過去更有信心,也才可能有新思維,才能更務實地處理臺灣事務。當然這也是馬英九上臺後的政策兌現,從外交休兵到兩岸“三通”,堅定回歸“九二共識”更具決定意義。回顧過去30年,從李登輝執意傾向“臺獨”以來,至陳水扁更是變本加厲拿“臺獨”來消費,自是危機迭出。而今既見“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兩岸若能以此為出發點從各方面增強“政治信任”,從而為兩岸未來最重要的政治工程打下基礎,相信自為兩岸人民所樂見,也至所是盼。

 
編輯: 賀晨曦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