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專題首頁 親歷與訪談 紀念活動 本網特稿 重要言論 文獻回顧 評論研究 海外聲音 對話商談 經貿交流 文化交流 臺灣記憶 歷史逸聞 圖片
 
 
字號:
海外媒體積極評價“陳江會”

  時間: 2008-11-06 13:52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1月5日電 綜合新華社駐外記者報道: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4日與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江丙坤在臺北舉行會談並共同簽署4項協議,海外媒體對此給予高度關注和積極評價。

  新加坡《聯合早報》5日發表社論指出,臺海兩岸和解、和平與合作的進程是符合多數人利益、受到多數人支援的共同抉擇。既然雙方能夠越過重重障礙啟動了這個進程,那麼未來的任何阻力也就不難克服。

  社論説,第二次“陳江會”的意義和影響基本上體現在4個方面:其一,這是陳雲林這樣級別的大陸官員自1949年以來首次踏上臺灣土地,象徵著兩岸為了告別過去、開闢未來;其二,兩會4日簽署4項協議,無異於正式宣告“三通”目標終將實現;其三,“三通”的全面啟動,將逐步縮小兩岸在地理和心理上的距離;其四,隨著“三通”的展開,兩岸合作勢必會越來越廣泛地惠及臺灣民眾,使臺灣內部對兩岸問題的關注增添更多實質性內涵。

  美國主要報紙4日紛紛報道“陳江會”。《華盛頓郵報》説,這是一次歷史性的訪問,具有重大政治意義。陳雲林是自1949年以來訪問臺灣地區的最高級別的中國大陸官員,也是大陸與臺灣首次在臺灣的土地上舉行如此級別的會談。《紐約時報》説,陳雲林與江丙坤4日簽署4項協議,此舉將使海峽兩岸更加緊密地合作。《華爾街日報》説,中國大陸與臺灣簽署的協議將大大消除一些限制兩岸經貿交往的最大障礙,也是臺灣和海外企業界盼望已久的事情。

  法國《歐洲時報》5日發表題為“陳雲林一聲‘兄弟’連結兩岸深情”的評論文章。文章説,陳雲林的臺灣之行標誌著兩會制度化協商進程新里程的開始,同時也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一步。

  文章指出,11月3日,全球華人的目光都聚集到了臺灣桃園機場,陳雲林沖破各種阻力踏上了臺灣的土地。為了跨越這一灣淺淺的海峽,兩岸兩會進行了十餘年的不懈努力。二次“陳江會”受到了島內多數民眾的歡迎,而陳雲林的一聲“兄弟”更得到了島內媒體的讚許。所謂“患難見真情”,面對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兩岸如果能攜手共克時艱,或許可成為增進互信、走向和解的契機。

  菲律賓發行量最大的中文報紙《世界日報》5日發表社論指出,“陳江會”達成的4項協議都是事關兩岸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在兩會制度化協商的機制建立後,本著和平協商的原則,今後兩會互動將更加頻仍,通過協商或談判,還將達成更多的協定,為兩岸人民辦成更多的好事。世界潮流滾滾向前,不同的國家和民族都能和平相處,更何況同根同源的兩岸同胞,更應捐棄成見,化干戈為玉帛,攜手合作,共創雙贏,為兩岸同胞的福祉而共同努力。

  印度尼西亞《國際日報》5日發表評論指出,隨著“三通”的實現,兩岸加強更深更廣領域的合作將無可限量。今後協商簽約和互惠雙贏將制度化,這對兩岸人民、海外華人和亞洲各國都將産生巨大的積極影響,將成為活力四射、強大無比的發動機,帶動亞洲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等各領域突破困難而蓬勃發展,為廣大人民帶來前所未有的福利和實惠,為亞洲和世界和平作出重要具體的貢獻。







 
編輯: 齊曉靖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