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專題首頁 親歷與訪談 紀念活動 本網特稿 重要言論 文獻回顧 評論研究 海外聲音 對話商談 經貿交流 文化交流 臺灣記憶 歷史逸聞 圖片
 
 
字號:
臺胞看兩岸“三通”:離家近 探親易 直航有“錢景”

  時間: 2008-12-17 08:38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12月15日,兩岸同胞期盼了60年的“三通”終於實現。航空與海運,航點遍及兩岸交通主幹道,航線截彎取直;郵政互遞,終於不再輾轉第三地,價值萬金的家書最快一天即可到達對岸。

  生活在兩岸的臺灣同胞,是怎樣看待兩岸直接“三通”的呢?15日當天我們採訪了部分臺胞,來聽聽他們的肺腑之言。

  大陸臺商

  感覺離家更近了

  “兩岸實現‘三通’,是半個世紀的突破啊,這一天,我們等了好久好久!”廣州惠州臺商廖賢宗15日接受採訪時如是説。

  3年來,廖賢宗幾乎每個月都要從惠州往返臺灣。以往回一趟臺中要花8個多小時,舟車勞頓。現在如果從惠州出發到深圳機場直飛臺北,可以省一半的時間。“可以在惠州吃中午飯,臺灣吃晚飯了。”在大陸的許多臺商都感慨:海峽兩岸“一日生活圈”終於一朝成型了。

  “我在北京生活快20年了,盼這一天也盼了20年。”説起15日兩岸“三通”直航啟動,北京臺資企業協會秘書長陳國原難掩激動:“發自內心歡欣鼓舞地迎接這一天的到來。”在商言商,陳國原最關心的還是“三通”給兩岸貿易帶來的好處。他説:“以前臺灣的蔬果運到大陸需要七天的時間,最快也要四天,海上航運、轉机、檢驗的時間都過長,而海運直航以後,估計一兩天就能夠到達,很快,這在以前是絕對不能想像的。”

  在大陸的淘寶商業網上,聚集著眾多臺灣商家,做臺灣代購的“思思美麗堂”就是其中之一。説起兩岸“三通”,“思思美麗堂”的掌櫃説:“以前臺灣和大陸沒有直郵,我們發貨都是通過航空快遞,到大陸每公斤至少要30元人民幣。直接通郵以後,我們會考慮推出低價格的平郵送貨。”

  臺育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邱創盛説,很多臺灣家庭,小孩在讀書,太太也在臺灣工作,不能常來大陸,但直航以後,週末我們就可以回家,家庭更和樂了。

  談到對兩岸“三通”的新期望,邱創盛不假思索地説,希望能夠增設早晚的航班,這樣有事時就可以早上回家,晚上再回上海。他還説,如果機票價格能夠再降下來一點,在金融危機席捲全球的今天,無疑能夠更大地激活兩岸交流,相信商務活動也會更加頻繁。

  “兩點之間,走直線總比繞彎路好。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在北京做茶葉生意的臺灣商人蔡秉璋意味深長地説。

  大陸臺生

  探親不再費力

  大陸臺生怎樣看待兩岸“三通”?記者採訪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臺灣學生以及大陸的臺灣問題學者。

  就讀于北京大學,並擔任該校臺灣研究會名譽理事長,來自臺南縣的夏雯震同學説,“三通”後,回家探親無需從第三地轉機,省時省力,北京飛臺北與飛廣州、廈門等城市幾乎無異;現在社會追求高效,時間彌足珍貴,為臺灣人在大陸經商、求學以及工作提供了便捷;使北京、上海與臺灣的一日生活圈有了可能。夏雯震説,“三通”最大的意義,還在兩岸心理距離的縮短,兩岸民眾之間誤會冰消,相互了解,才能求同存異,互相肯定。 

  清華大學自動化係07級學生沈柏安家住桃園縣,他説,北京到臺北,地圖上直線距離還短于到廣州、香港,然而以前每次回家都要轉机,十分費力。現在,無論是自己回家,還是父母來探視,終於可以不用再受那樣的旅途之苦了。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臺灣研究所的鄭振清博士説,兩岸“三通”,促進兩岸經濟的交流和合作自是應有之義,頻繁往來兩岸的臺商是直接受益者,更該看到,還有許多沒有來過大陸的臺灣人,也將因“三通”而獲得了解大陸的機會。

  現居北京的臺灣師範大學教員龍乃馨,兼著臺灣的教職工作,需要不停地在臺灣與北京兩地往返。直航之前的旅途勞累讓龍乃馨心有餘悸:“每次從臺灣來北京,常是天不亮就要出發,在香港等待兩個多小時,到北京的時候天已經黑了,非常辛苦。我父母的年紀大了,更受不得苦,今後老人家來北京就方便多了。”龍乃馨説,母親昨天還高興地從臺灣打長途電話過來,與他説起直航直郵的好處。

  島內業者

  看好直航“錢景”

  12月15日這天,兩岸“三通”在島內也是吸引眼球的最熱新聞。15日,臺當局領導人馬英九在高雄港,“行政院長”劉兆玄在基隆港,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在天津港,國民黨副主席蔣孝嚴在上海,國民黨副主席林豐正在北京,分頭參加各地的首航儀式。

  各行各業的島內業者接受採訪時紛紛表示,“三通”無疑將對經濟前景帶來利好。臺灣海運業者估算,未來貨船不必繞道香港或日本,不但大幅縮短運輸時間,還可增加運量,業者每年可增加30億元(新台幣,下同)營收。空運直航之後,航空業一年成本就可以省下10億元。復興航空總經理田地表示,元旦之前機票就可能會降價。

  如果加上觀光、飯店等産業,大“三通”商機可上看千億元。臺北晶華飯店協理張筠指出,“近百萬的臺商在大陸,直航後往來兩岸將更頻繁”,飯店業者正全力備戰,迎接商機。 

  臺灣農業部門官員對直航的好處也有切身感受。“農糧署主任秘書”許漢卿説,直航後,臺灣水果運大陸時間縮短大半,農民不必過早採摘,水果品質自然會提升。“漁業署長”沙志一説,活魚搬運船到大陸,直航能減少4天航程,魚的存活率可以從六成提到九成。臺灣高價位觀賞魚外銷歐洲,未來也可能利用上海作為空運轉机點。

  臺灣媒體

  兩岸迎來新局

  15日、16日,臺灣各大報都刊出有關“三通”的大幅報道,有的特別製作了幾個版的特別報道。各大報紙紛紛發表社論,高度評價兩岸“三通”的深遠意義。題為《迎接大三通所改寫的兩岸新局》的《中國時報》社論説,空運直航將造就兩岸一日生活圈,造福臺商,海運直航將給基隆港、臺中港、高雄港帶來立即的榮景,讓臺灣國際航運中心的地利有望發揮。

  臺灣《經濟日報》的社論説,這是兩岸關係發展史上最具意義的一天。它代表臺灣經濟政策的思維,從過去兩岸敵對的意識形態,轉向理性法則;在實體經濟層面,兩岸直航不只是航路截彎取直,更是打通了臺灣經濟的血脈。(王平 冷霓 劉洪超 沙垚)

 
編輯: 賀晨曦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