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專題首頁 親歷與訪談 紀念活動 本網特稿 重要言論 文獻回顧 評論研究 海外聲音 對話商談 經貿交流 文化交流 臺灣記憶 歷史逸聞 圖片
 
 
字號:
李瑞河:見證30年 在家鄉收穫成功

  時間: 2008-12-08 08:48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臺商天福集團董事長李瑞河講述在漳州投資發展的故事。

 

 

  臺灣農業轉移首選地

  福建南部漳州的傳統農業,曾經有過輝煌時期。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傳統農業面臨嚴峻的挑戰。在變革的進程中,漳臺農業合作與交流顯現了無窮的活力。

  1981年,臺商張詔光以港資名義在漳州市詔安縣創辦“詔正水産養殖有限公司”,揭開了漳州對臺農業合作新篇章。1997年7月,漳州被批准為大陸首批“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之一。1999年1月18日,漳州市政府承辦的“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覽會”隆重舉行。2006年4月,漳州市漳浦縣設立臺灣農民創業園,大陸第一家臺灣農民創業園創辦……

  “漳州的自然條件、氣候等與臺灣相似,適合臺灣農作物的生長,是臺灣農業轉移的首選地。”漳州市委書記劉可清向記者介紹道,從引進農作物良種開始,逐步朝種植業、農副産品深加工、休閒農業、土地成片開發和整體配套方向發展,漳臺農業合作水準不斷提高。“目前,漳州市已累計批辦臺資農業企業近千家,約佔福建省的1/2、全國的1/10。”

  漳浦臺灣農民創業園高優水果園的楊桃園裏,臺灣品種的軟枝楊桃挂果纍纍,色澤亮麗,惹人喜愛。創業園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王建文介紹説,目前創業園已吸引前來投資興業的臺資農業企業64家,總投資9950萬美元,年産值達15億元人民幣。“創業園現在也正經歷著加快發展觀光農業的過程。” 王建文説,“目前,創業園的核心區有瓜果觀光園、牧場觀光園和花卉觀光園,主要讓遊客身在其中,呼吸新鮮空氣,採摘水果,其樂融融。這樣的經營模式主要是從臺灣引進過來的。”

  由於地緣相近,現有臺灣人口中祖籍為漳州的約佔40%。以種茶、收茶、賣茶為業的天福集團是目前大陸最大的臺資農業企業。“我的祖籍就是福建漳浦,所以來到大陸投資首先就想到家鄉。”天福集團董事長李瑞河告訴記者,1993年他在漳州漳浦縣創辦天福集團,發展至今,天福已在大陸各地開辦直營店達850余家,並建起了全國首屈一指的茶學院和茶博物館。“大陸的土地資源豐富,臺灣的農業管理、配送系統等比較科學完善,兩岸農業合作有很好的互補性。”

  打響“臺胞祖地”的品牌

  在農業合作交流之外,臺胞也看好漳州在其他領域的合作潛力。近年來,漳州市已成為全國臺商投資相對集中的地區之一。據悉,臺灣百家大企業和上市公司中已有台塑、燦坤、長春、統一、泰山、天仁、臺灣玻璃等7家在漳州落戶。

  明黃色的廠房沿著公路一字排開,綿延幾公里。以生産小家電聞名的燦坤實業,也是漳州市迄今為止引進的最大製造業項目,已建成佔地180萬平方米的巨型工廠。1978年,燦坤在臺灣創立,1988年,燦坤在廈門投資90萬美元,第二年就獲利。如今燦坤的營業總額達到11.1億美元。

  “燦坤在臺灣原來規模很小,來到大陸發展壯大。1993年我們先在大陸上市,2000年在臺灣上市,是唯一在兩岸股票市場都上市的臺資公司。” 燦坤實業公司董事會秘書羅青興説,今年金融海嘯導致不少同業關廠,燦坤的訂單眼而多起來,成為企業擴大規模的機遇。

  “危機就是轉機。企業不會安於現狀,在積極擴大內需市場的同時,將研發更多節能、科技含量高的小家電,以應對未來激烈的市場競爭。同時公司還將從臺灣引進家電網路銷售平臺,擴大産品在大陸的通路渠道。”羅青興説。

  漳州是臺灣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如今,臺胞臺屬們已不需隔海相望,苦苦思念,他們頻繁往來大陸與臺灣之間,安家置業,其樂融融。“我們要立足漳州既是海峽西岸重要區域又是臺商投資集中區的特點,不僅打響漳州的‘祖地’品牌,更要進一步推動臺商由‘親情投資’轉向‘效益投資’,讓臺胞們在家鄉的土地上收穫成功和快樂。”劉可清説。■ 本報記者 徐 蕾 文/圖

 
編輯: 賀晨曦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