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專題首頁 親歷與訪談 紀念活動 本網特稿 重要言論 文獻回顧 評論研究 海外聲音 對話商談 經貿交流 文化交流 臺灣記憶 歷史逸聞 圖片
 
 
字號:
李俊華:臺北板橋,我愛戀的故鄉

  時間: 2008-12-05 08:33     來源: 福建臺胞之家     
 
 

  一片棕櫚樹訴60年兩岸離情。家族自臺搬遷入大陸,一家人骨肉分離。從我這個家族在兩岸間的奔波遷徙歷程中,我們看到海峽兩岸一個世紀的風雲變幻。

  放飛的和平鴿,帶去和平的心願和大家團圓的祝願,讓親情在直航交流中昇華。2008年8月3日,泉州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閩臺五緣聯誼?尋親之旅”出發儀式現場,上百隻和平鴿騰空而起,在海峽上空久久翱翔。

  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啟動後,我省的《海峽都市報》與臺灣的《中國時報》合作,首次以兩岸媒體聯動的形式,推出“尋親之旅”,聯手幫助臺胞尋根尋親。一直心繫臺灣故土及叔公的我,聞訊後立即報名參加,並成功入選該活動首批22名人員,莆田市僅我一人,我成為市裏首位赴臺的遊客。帶著家人美好的心願,與尋親之旅的22名團員乘坐週末包機,赴臺開始8天的尋親之旅。

  飛機在廈門高崎國際機場啟程,當晚10時許抵達臺北松山機場。在一個半小時的行程中,我不時掏出隨身攜帶的爺爺的照片翻看。我想 這段尋親經歷將是我永生難忘的記憶。我的曾祖母是高山族人,上個世紀前葉,曾祖父母不滿日據臺灣的統治,抱著爺爺李阿水等漂洋過海來到大陸,和臺灣的兄弟一別就是60年。如今我即將跨過海峽,幫助爺爺完成遺願 。想到爺爺臨終前的遺囑,我的淚水奪眶而出。爺爺臨終時,叮囑子孫後代一定要找到臺灣的叔公。幾年來,我不知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努力創造機會尋找臺灣的親人,臺灣故地叔公家的的門牌地址和親人的姓名、年齡都有了,什麼會找不到呢?!我對此行抱著很大希望。爺爺,我帶著您來看您的弟弟、您的家來了!

  (一)爺爺的風雲一生

  在臺灣高山族聚居地,常常能見到一種棕櫚樹,種在高坡上,像成群戴著寬大竹笠勞作的漢子。爺爺就出生在這裡。他的生命也離不開棕櫚樹。年輕時,他在房前屋後種滿了棕櫚樹,用棕櫚樹葉編織床墊暖身、編織草鞋養家糊口。如今,棕櫚樹高了,老人也走進了風燭殘年。雖然衣食住行,無憂無慮,孫輩繞膝,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爺爺對臺灣親人思念愈深。每天晨昏,他總會拄著拐杖,顫巍巍地在棕櫚林中穿行,想念著故鄉臺北板橋山上的老家和親人。

  這麼一個情景,我終生難忘。得悉父母在臺已去世,我爺爺便把家族團圓的希望寄託在媒體幫他尋找失去聯繫60多年的臺灣親弟弟上。那是2003年春節前的一天,福建日報社的記者應邀來到仙遊縣的楓亭鎮九社村我們家,採訪年已88歲的爺爺,身體衰弱的老人身著大衣頭戴絨毛帽,緊緊地抱著拐杖,顫聲説道:“想啊!”他哆嗦著從內衣口袋摸出了一張發黃的照片,任淚水順著他那飽經滄桑的臉頰流下,漉濕了前襟。照片中的人叫李玉生,是我爺爺的親弟弟。

  曾祖父李重興19歲時,由於生活所迫從大陸到臺灣謀生,第二年在臺北市坂橋後坑與賴三菊結婚。1916年12月,爺爺李阿水出生在臺北坂橋。1920年,曾祖父母李重興和賴三菊牽著11歲的養女李阿金,抱著4歲的爺爺和背著還在襁褓中的叔公李玉生漂洋過海,舉家遷到福建仙遊。只留下13歲的大兒子賴牛港(我爺爺同母異父兄弟)在臺灣。由於家貧,叔公李玉生和“養女”姑媽先後被送給楓亭水磨坪村的吳姓人家和東宅村的楊姓人家。

  後來,曾祖父和曾祖母又返回臺灣。 1940年左右,李玉生也回臺灣,並娶了臺灣三重市人謝玉娥為妻,從此再也沒回大陸,與爺爺隔絕音信60多載。解放前夕,爺爺被國民黨抓到江西當壯丁,他從樓上跳下,男扮女裝,一路逃回仙遊,兩三個月後又被國民黨抓去當兵,後來國民黨棄械投降,他才回了家。解放後,爺爺被安排到楓亭糖廠做炊事員,後來到楓亭六中做工作組宣傳員,爾後又當上管理果樹的小生産隊長。

  文化大革命前,叔公李玉生借經商之機,與哥哥阿水取得了書信聯繫。得知其後來在日據總督府從事文秘工作。他多次催促哥哥回臺,然而當時我爺爺已在大陸結婚,加上兒女拖累,爺爺沒有回去。兄弟只好互寄照片,慰藉思念之情。文化大革命後,兄弟音訊再度中斷。我的姑媽李阿金解放前也返回臺灣,後來定居馬來西亞巴山港口。兄姐4人,天各一方。特別是在臺灣的兄弟,相隔臺海,不能“三通”,真是天地弄人,手足骨肉隔海相望,何其不幸!

  每逢臺灣鄉親回大陸探親,我爺爺李阿水總是千方百計前去探詢弟弟玉生的情況,拜託回鄉探親的臺北市鄉親,幫忙尋找弟弟及親屬,可由於隔絕多年,物變人非,還是沒法找到。

  (二)叔公的愛國家書

  "每逢佳節倍思親"。每逢過年過節時刻,我們更加想念臺灣的親人們。我們知道,臺灣的親人也無限懷念祖國和大陸上的親人。這種綿延了多少歲月的相互思念之情與日俱增。

  在我家中珍藏著幾封書信,那是1968年前後,叔公李玉生寫給爺爺的信,其中極盡思念之情:“阿水胞兄如晤,久未通信,渴念殊深,今忽來鴻,不勝雀躍……弟離開大陸轉瞬已經20多載,思念楓亭舊家無時獲釋,溯自20多年前隻身回臺灣,嘗盡人間甜鹹苦酸,考驗世事人情冷暖,光陰似箭,弟已逾五旬矣……”這是分手近30年之後,李阿水收到弟弟的第一封信。信中還訴及李玉生已育有3子1女,同時提及留在臺灣的大哥賴牛港是煤礦工人,在工作中不幸出了事故,被礦石壓傷致半身不遂,後被安置在臺北“愛愛寮”內。並寄來40元錢和幾張照片。

  值得紀念和自豪的應屬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時,叔公這樣一封信了!信中這樣寫到:“為造福人群,使老者有所養,幼者有所學,官僚不得飽于私囊,奸商無以提高物價,幣制穩定,盜賊匿跡,勤工勤作,衣食無愁,安居樂業,互施互惠,我閱南洋報章所載,人民笑口常開,相敬禮讓,發展科學,抵抗外侮,建設農村,儲備糧食,人民樸素,待客以誠,萬邦歡迎,世界推崇……”,這段熱忱謳歌祖國社會主義制度的佳句,讀後讓人難於釋懷。這封家書的最後,叔公向目不識丁的爺爺李阿水詳細介紹中國加入聯合國的情況,尤其感人。“以76票對35票通過中國進入聯合國,北京委派喬冠華副外長出席聯大代表,黃華大使為副代表兼常任聯大領導,46個中國大員向宇丹秘書長呈遞國書,遇此五星紅旗飄揚于聯合國,我是以稱慶,遙祝……”字裏行間,叔公始終透露著濃濃的愛國愛鄉熱情。

  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自從1949年臺灣同祖國不幸分離以來,我們之間音訊不通,來往斷絕,祖國不能統一,親人不能團聚,民族、國家和人民都受到了巨大的損失。所有中國同胞以及全球華裔,無不盼望早日結束這種令人痛心的局面……如果我們還不儘快結束目前這種分裂局面,早日實現祖國的統一,我們何以告慰于列祖列宗?何以自解于子孫後代?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凡屬黃帝子孫,誰願成為民族的千古罪人?……中國政府已命令人民解放軍從今天起停止對金門等島嶼的炮擊。臺灣海峽目前仍然存在著雙方的軍事對峙,這只能製造人為緊張。我們認為,首先應當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臺灣當局之間的商談結束這種軍事對峙狀態,以便為雙方的任何一種範圍的效接觸創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環境。 由於長期隔絕,大陸和臺灣的同胞互不了解,對於雙方造成各種不便。遠居海外的許多僑胞都能回國觀光,與家人團聚。為什麼近在咫尺的大陸和臺灣的同胞卻不能自由來往呢?我們認為,這種藩籬沒有理由繼續存在。我們希望雙方儘快實現通航通郵,以利雙方同胞直接接觸,互通訊息,探親訪友,旅遊參觀,進行學術文化體育工藝觀摩……。”

  從此以後,海峽兩岸關係走出了由對立走向對話的第一步。

  一曲高山流水,半夜夢圓忽斷,時好時壞兩岸天。光陰催人老,天不遂人願。帶著故鄉和親人深深愛戀,懷著對臺北板橋山上的家和那片棕櫚林的思念, 80多年的一樁心願最終未能了卻。在民進黨陳水扁一意“獨行”執政的2003年春節大年初六,爺爺抱憾逝去!

  (三)阻不了的夢圓結局

  有愛就有希望。飛機徐徐降落在臺北松山機場的那刻起,我心中十分感慨:“終於來到了神往已久的寶島臺灣,這個魂牽夢縈的地方!我一定要替爺爺找到臺灣的弟弟,他們已失散60年了,就算叔公不在人世了,我也要找到他的一家人。”憑著這個信念,在臺灣短短的8天行程,我體會到了濃濃的莆臺鄉情,並找到了叔公李玉生的家人。

  在臺北莆仙同鄉會的鄉長盧春發的熱心聯繫下,我來到臺北莆仙同鄉會館。濃濃的莆仙氣息,鮮明的家鄉風情,讓我仿佛置身於莆田。走進會館,映入眼簾的首先是一副對聯“壺山義重融五嶽,蘭水情長係三江”。繞過一扇圍屏,高高挂著“文獻名邦”、“四海同心”兩塊牌匾。進入會館中心,幾位老人正在會館內打橋牌,他們得知來者我是位來自家鄉的客人後,都激動不已,趕緊電話聯繫附近的鄉親們前來相聚。很快的,會館內就聚集了副總幹事林維東、理事陳金英等好幾位老鄉,大家紛紛向我詢問家鄉的情況。而在得知我的尋親來意後,熱情的老鄉們詳細了解了我叔公李玉生一家人的情況後,紛紛出主意幫打聽我叔公的消息。

  在臺灣《中國時報》大陸新聞版編輯、記者和臺北莆仙同鄉會的鼎力相助下,很快的,老鄉們就給帶來了好消息。我找到了叔公李玉生一家人,為爺爺李阿水圓了找到親人的夢。一些表叔伯親、二代三代親人們,陸續來到我下塌的臺北華泰王子大飯店跟我認親。最感動的是,我的堂哥克文還特意帶著懷孕中的妻子到酒店靜候兩個小時,等我從野柳地質公園旅遊歸來,請到臺灣最高的101大廈旁的一家酒店去吃夜宵。得悉堂弟我還是個攝影發燒友,堂哥精心挑選了一部德國數位相機送給我。

  寶島臺灣的秀美風光,阿里山、日月潭,這些曾經通過教科書認識到的景觀,此時此刻真實地呈現在我的面前。還記得小學時讀到《日月潭》這篇文章的時候,書中是這樣描寫的,“日月潭很深,湖水碧綠。湖中央有個美麗的小島,叫光化島。小島把湖水分成兩半,北邊像圓圓的太陽,叫日潭;南邊像彎彎的月亮,叫月潭。”簡單的描寫,卻給人以無限的想像空間。一直對靜如處子的日月潭、高聳入雲的阿里山神木充滿著好奇的我,何時才能去一下臺灣,看看海那邊神奇的地方,圓一圓回到臺灣故土的思鄉之夢。現在置身在這樣的美景中,怎不讓我激動萬分。 

  在臺灣,無限的寶島風光讓我著迷!我嘆為止步在西臺灣的高山峽谷,那是峽深林密,甚至連鳥都飛不過去;我羨慕阿里山美麗的姑娘,真是好山好水出美女;我感慨南臺灣的富饒原生態,以及直至現在仍回味著日月潭神奇的傳説,與高山族少女合影的情景……親情友情,秀美風光,還有熱情的臺灣原住民,誘人的臺灣水果……這些都讓我心醉而流連忘返。然而,八天的行程,很快就結束了。帶著1100多張記錄著臺灣親情友情和無限秀美風光照片的我,只能依依不捨地説聲:再見了。

  30年前,《告臺灣同胞書》開啟了對話機制。30年後的2008年11月3日,隨著一片掌聲和“啪、啪……”的閃光聲,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在臺北圓山大飯店,同臺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張開雙臂,緊緊擁抱在了一起。這是兩岸兩會領導人歷史上首次在臺灣相聚,標誌著兩會制度化協商進程中新里程的開始。“陳江會”,兩岸簽署了空運、海運、郵政和食品安全四項協議,並就改善大陸居民赴臺灣旅遊措施,及加強兩岸工商、航運和金融合作達成了許多共識。

  我堅信,隨著兩岸同胞渴望三十年的通航、通郵正變為現實,“大三通”時代的到來將把人們帶入“一日生活圈”,兩岸將真正實現“千里一日還”。我會經常來看您的,板橋親戚,可愛臺北,我的臺灣!

  作者:福建省莆田市 臺胞李俊華(湄洲日報社總編室)

 
編輯: 賀晨曦     
 
 
台灣網 版權所有